中观的两重境界

Admin讨论 | 贡献2022年1月9日 (日) 14:32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中观的两重境界,佛教术语,指的就是权便中观和究竟中观。 中观,佛教术语,梵文madhyamaka,也叫中观见,不著凡夫二边是为中,远离凡夫二边是为中观,龙树菩萨对甚深般若波罗蜜的见解叫做中观见。净名精舍首席学术导师于晓非老师把属于佛陀二时教法的中观见,依据迄今为止,佛教史上公认的对佛陀二时教法的甚深般若波罗蜜法门的最权威阐…”)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中观的两重境界,佛教术语,指的就是权便中观和究竟中观。

中观,佛教术语,梵文madhyamaka,也叫中观见,不著凡夫二边是为中,远离凡夫二边是为中观,龙树菩萨对甚深般若波罗蜜的见解叫做中观见。净名精舍首席学术导师于晓非老师把属于佛陀二时教法的中观见,依据迄今为止,佛教史上公认的对佛陀二时教法的甚深般若波罗蜜法门的最权威阐释者——印度古德龙树菩萨,其所著的《中论颂》中所施设的中观见地,进而诠释为两条道理,即权便中观和究竟中观,即四重二谛的权便中观和泯灭二边的究竟中观,这两条道理是递进的关系,权便中观是接引众生的梯子,最终让众生理解龙树菩萨对佛陀二时教法所做的解读——究竟中观,从而让凡夫更好地领受佛陀的无生法义,由权便中观平滑解构、逐步递进究竟中观,即中观的两重境界。《金刚经导读》015 P95 053 P314

一、第一重境界:权便中观

权便中观,在二谛上说中观,即以二谛模式来构建的教理体系,是说给刚进入大乘法门的资粮位众生听的,是给最初听闻无我、空性,并未真实证悟无我、证悟空性的众生听的,既不常也不断、既非有也非无的这种二谛的对治模式,是以构建一对新的二替换一对老的二,并没有真正彻底摆脱二,这只是度化众生的阶段性的方便善巧,这样是无法建立起真正远离二边的中观见,它还不能够建立真实的中观见。《金刚经导读》053 P316 320 056 P331 末法众生,领受大乘教法的途径,是从学习权便中观入手。权便中观是随顺真实和随顺众生的典范。权便中观一般表述为:既不(非)……不(非)……的形式,还是没有改变凡夫二的认知模式,仅是度化众生的阶段性的方便善巧,基于二谛模式而构建的佛陀二时教法横向教理体系的第一部分,目的在于平滑解构,次第消融凡夫的实有见,就是破增益。

二、第二重境界:究竟中观

究竟中观,在空性上说中观,彻底地泯灭二,并且是以完全地泯灭一边,而达到二边双泯,是通过彻底地泯灭二,而达到远离凡夫二边见的中观见。这是龙树菩萨对佛陀的甚深般若波罗蜜法门的深刻解读,它是对凡夫境界的彻底的解构,它的起点就是一切法无生,龙树菩萨认为,凡夫自以为真实的世界,从来压根就没有生,无生,这是不生的法义,既然生都没有生,也就无从谈灭,这就彻底地泯灭了生灭二边,这是龙树对甚深般若波罗蜜的解读,是龙树所安立的中观见地。究竟中观这重法义,是基于空性引导着凡夫去见实相,见诸法的真实性,以这样的遮诠方式补损减。《金刚经导读》055 P325-326 大根性众生可以直接学习龙树的究竟中观。究竟中观一般表述为:因不(非)……故不(非).…,比如,因不常故不断、因非有故非无、因不生故不灭。究竟中观的要害就是无生,能够领受无生,这是进入大乘佛法的门槛。正如龙树《中论颂》经中所述,皈敬颂第一颂:“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鸠摩罗什译本)”;《中论颂》第一品第一颂:“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鸠摩罗什译本)”。龙树讲中观见,直截了当,就是从“无生”说起,就是究竟中观的见解。所以“一切法无生”,这是理解、学习大乘佛法的一个纲领性的观点,能不能接受无生,就是能不能认同大乘佛法的试金石!

总结来说权便中观是“破增益”,究竟中观是“补损减”,这两部分合起来是完整的佛陀的二时教法体系。

参见:世俗谛、胜义谛、二谛、权便中观、究竟中观、破增益、不二、横向教理体系、二时教法

词条编写:

第二版:

第一版:元澄、东辉

讨论意见:传旭、燕子、喜子、兰心、念新

资料汇总:时雨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