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计所执自性

Admin讨论 | 贡献2022年1月9日 (日) 18:48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遍计所执自性,佛教术语,梵文parikalpita-svabhāva<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1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实叉难陀法师译为妄计自性,玄奘法师译为遍计所执自性,<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1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就是遍计所执的…”)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遍计所执自性,佛教术语,梵文parikalpita-svabhāva[1],实叉难陀法师译为妄计自性,玄奘法师译为遍计所执自性,[2]就是遍计所执的存在,[3]这是凡夫误以为的心外的存在,就是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了似毛的影,而无明凡夫非执为心外的毛,这个毛就是遍计所执自性。[4]

遍计所执的“计”对应的梵文是kalpita的意思是分别,分别就是凡夫的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kalpita就是“所执”,就是把心内的影误执为心外的毛,执为心外就叫所执。遍计所执的梵文是parikalpita,前缀pari就是普遍的意思,就是这个分别、这个所执是普遍的,也就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表现出来的分别的功能的这个意识的分别是普遍的[5],在佛教里,自性(svabhāva)就等同于存在,存在就是有自性,无自性就是不存在,不存在着无自性的存在,[6]说遍计所执是存在,只是凡夫固执地认为它存在;[7]而圣者认为不存在,仅仅从凡夫认为它存在,姑且把它叫作自性。[8]遍计所执自性与依他起自性和圆成实自性合称“三自性”,有时简称“三性”,三自性是佛陀三时教法教理体系四个支柱性道理“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之一。

下面从多个角度介绍遍计所执自性概念的含义。

一、从眼翳执毛模型理解

(一)眼翳执毛模型

在《楞伽经》中佛陀常用“为翳所见、毛轮”做比喻,就是用眼睛生翳病,这个例子、这个比喻来讲唯识,这是理解佛陀三时教法,进入大乘佛法门槛的非常具有意义的一个比喻。[9]为了便于大家记忆[10],净名精舍首席学术导师于晓非老师把这个比喻依据佛陀三时教法经典构建为一个模型,起名叫做“眼翳执毛模型”[11]

一位生了翳病的一个患者,他糊涂,执著,非要把眼睛生病显现的似毛的影当作毛,他非常地执著,本来是生病的眼睛显现的一个似外的影,非不以为是似外的影,非误以为是真外的毛。这个“误以为”就是一个kṛ,因此这个误以为可以当生即灭了,但是这个误以为、这个kṛ在阿赖耶识当中熏习下了一颗种子,等待因缘成熟的时候,这颗种子要现行了。这颗种子的现行,就是对当初种下这颗种子的那个“误以为”的一次展现与强化。就是当这颗种子现行的时候,你就会觉得这个影就更像是毛了。那么它更像是毛了,你就更误以为它是毛了。这个“更误以为”是毛,又是个kṛ,它当生即灭了,但是这个更误以为是毛的错误认识,又在阿赖耶识当中熏习下了一颗种子,等这颗种子因缘成熟的时候,它又要现行了,而这个现行就是对刚才的那个更误以为是毛的这个错误认识的再一次的展现与强化。结果就是你看着这个影就更更像是毛了,既然看着这个影更更像是毛了,就会更更误以为是毛。这个更更误以为是毛的kṛ又熏习下了一颗种子,等这颗种子现行的时候,就会看着这个影就更更更像是毛了,因此你就更更更误以为是毛了。这个更更更误以为是毛的错误认识,又熏习下了一颗种子,而这颗种子在现行的时候,你就看着这个影就更更更更像是毛了,因此就更更更更误以为是毛了。[12]就是这样的不断地熏习种子现行、熏习种子现行……不断地展现强化、展现强化、展现强化……[13]

佛陀告诉凡夫一个巨大的秘密:就是这样一个错误认识,本来是影,误以为是毛的错误认识的不断地熏习现行、熏习现行……展现强化、展现强化……以至于在我们的感知世界里毛就越来越真实了。真实到什么程度呢?真实到直到有一天,你会跟老王说,老王你居然敢说这不是毛?哼!把手指头上沾点唾沫,啪!捏下了一个毛,看!这难道不是毛吗?这个毛居然的在我们的感知世界里就真实无比了,就坚不可摧了。[14]

佛陀告诉凡夫一个大秘密,你现在虽然捏下了一个毛,似乎这个毛的存在很真实。但是,它无非就是过去多生累劫,它仅仅是影,而凡夫非误以为是毛的这个错误认识的不断地熏习现行、熏习现行、熏习现行……不断地强化、强化、强化……这个强化的结果,使得我们觉得心外的这个毛的存在变得真实无比了。其实这个毛根本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对这个不存在的毛的错误的认识的强化而已。[15]

毛是这样,那桌椅板凳、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众生心外的这一切的事物,佛陀在三时教法里边,在瑜伽行派,在唯识宗里边,要告诉凡夫,其实它只是心中的影,凡夫把心中的影误以为是心外的物。这个误以为心外的物的错误认识的不断地强化、强化……熏习现行、熏习现行……就使得我们对心外的事物的存在,在我们的感知系统里就真实无比了。[16]

我们说讲唯识,讲阿赖耶识种子的现行,我们经常讲,阿赖耶识种子现行,哇!现行出了桌椅板凳、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大家到书店里去买书看一看,几乎千百年来讲唯识都是这样讲。既然是唯识,那么心外的这些事物都是我们“心”现行出来的。注意,这不是唯识,这是对唯识的巨大误解。

而实际上,佛陀要告诉我们的是,心外的物其实根本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心外没有物而我们非误以为心外有物的错觉。这句话非常重要。讲唯识,讲阿赖耶识种子的现行,经常讲阿赖耶识种子现行,现行出了桌椅板凳、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既然是唯识,那么心外的这些事物都是我们“心”现行出来的。注意,这不是唯识,这是对唯识的巨大误解。我们用刚才的这样一个比喻、这样一个例子要告诉大家的是,佛陀要告诉我们的大秘密是我们这个阿赖耶识种子的现行,是现行不是现物,不是显现出了心外的事物,而只是显现出了心外没事物,可是我们非误以为心外有事物的错觉。这个错觉多生累劫地强化,就使得我们以为真的“有”心外事物的存在。[17]

(二)毛是遍计所执自性

总结一下,眼翳执毛模型要表达的就是一个眼睛生了翳病的人,本来是因为生病,自身显现了影,他非不以为是影,非误以为是心外的毛,执著着这个心外的毛,这个执、这个错误认识的强化,就使得这个毛在凡夫的感知世界里无比真实了,坚不可摧了[18],这个毛就是遍计所执自性[19]。可是佛陀讲,其实这个毛根本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心外没有毛,你非误以为有毛的错觉而已。这就是凡夫境界上的“境界自心现”。[20]

二、从二无我角度理解

“二无我”就是人无我和法无我[21],是佛陀三时教法的四个支柱性道理之一。

(一)二我与二我执

当佛陀解构我们自以为的真实的时候,为了解构的方便,佛陀首先要把我们凡夫所执着的自以为的真实的世界要分分类[22],在佛法体系里,对凡夫所执着的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划分有很多种方法,其中最简洁的一种方法就是把它分为两类,分别起名叫“人我”和“法我”。[23]

凡夫死死地执着的这个内在主观精神的世界的真实的存在,佛教称为“人我”。对人我的执着,佛教就叫作“人我执”。[24]当凡夫执着于有一个内在主观精神的我——人我——的存在的时候,就一定会产生第二个执着,就会认为在内在主观精神的我之外,一定有一个外在客观物质世界作为它攀缘和生存的依托对象。这个外在客观物质的世界,佛教就称为“法我”;对这个世界的执着,就叫“法我执”。[25]

(二)二无我

“二无我”就是人无我和法无我[26]

二时教法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27]讲缘生缘起就是在解构,解构无明凡夫误以为凡夫境界真有事物存在的这个错误认识,就是在破除凡夫在凡夫境界中增益上去的“人我”和“法我”。佛说缘生缘起就是破这个“二我”的增益,讲人法二无我的道理,讲诸法无生,从而引导众生证悟空性。[28]

三时教法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29],《大乘入楞伽经》第二品经文中佛言:“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观察二无我相。何者为二?所谓人无我相,法无我相。”[30][31]

人无我的“人”,梵文是pudgala,有的时候也音译为“补特伽罗”,这是印度某些外道认为的众生六道轮回之中的轮回主体。印度一些外道认为,众生在三界中死了再来、死了再来的生生死死之中,得有一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精神主体在轮回。这个六道轮回的精神主体就是pudgala。注意,pudgala虽然译为“人”,但它并不仅仅指六道轮回的人道众生,是指整个六道众生的精神主体。佛法要告诉我们,这个常一不变、独立存在的六道轮回中的精神主体,是不存在的,这就是“人无我”,或者译为“补特伽罗无我”。无我的“我”,梵文是ātmya,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常一不变、独立存在的“本体”。无我,就是没有这个本体。[32]

大乘三时了义教法的对人无我的理解,[33]在《大乘入楞伽经》中的表达是:“又自心所见身、器世间,皆是藏心之所显现。刹那相续变坏不停,如河流,如种子,如灯焰,如迅风,如浮云,躁动不安如猿猴,乐不净处如飞蝇,不知厌足如猛火,无始虚伪习气为因,诸有趣中流转不息如汲水轮,种种色身威仪进止,譬如死尸咒力故行,亦如木人因机运动。若能于此善知其相,是名人无我智。”[34]佛陀说,其实生命轮回中的身体和轮回的世界,都是“阿赖耶心识”的妄想分别的显现,根本就没有轮回的身体和轮回世界的真实存在。凡夫以为的轮回,只是心识上的轮回,只是圣者能见的心识上的杂染种子的刹那现行和未现行杂染种子次第相续的变异。如同河水的流淌,如同种子的发芽生长,如同灯焰的飘忽,如同迅风的吹动,如同浮云的翻卷。这心识上的轮回中,哪里有常一不变、独立存在的主体?[35]心识是躁动不安如猿猴,不净污秽如飞蝇,永不厌足如火焰。这一切都不离无始执取外境戏论习气。就像水车的汲水轮一般,在生死流转的轮回中,凡夫误以为的各种身体和形色,其实是幻术师的幻象,是起尸的行走,是机器人的运动。这里边根本没有精神主体,如此了知轮回之相,可以称为“人无我”的智慧。[36]

“法无我”的“法”,是指凡夫心外的一切事物。[37]《大乘入楞伽经》中佛言:“云何为法无我智?谓知蕴、界、处是妄计性。”[38]这句经文中的“妄计性”就是遍计所执自性,[39]法无我就是知道五蕴、十八界、十二处都是遍计所执自性,就是觉知蕴、界、处等凡夫心外的一切事物,其实压根不存在,这就是大乘三时了义的“法无我”。[40]

(三)二我对应遍计所执自性

二我,就是凡夫所执着的自以为的真实世界,遍计所执自性是无明凡夫以为存在,而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41]

二我,就是无明凡夫误执的人我与法我的存在,遍计所执自性是无明凡夫以为存在,而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42] 因此,二无我与遍计所执自性根本不存在表达的法义是相同的,是从不同角度对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的世界的解构。

对缘起的最根本的误读,就是以为缘起就是因缘和合而有事物生起,从而为无明凡夫误执的人我与法我的存在,寻找到了存在的依据。这就是“因缘和合中,愚夫妄谓生”[43]。其实恰恰相反,佛说缘生是说无生,佛说缘起是为解构。[44]

三、从二取角度理解

(一)相见二分,能所二取

在“种子熏现模型”里,讲了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的现行,可以做两个方面的表述。第一,显现;第二,分别。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的现行,就是显现与分别。显现,就是显现出似外之相 (ābhāsa);分别就是把似相(ābhāsa),执取为心外之相(nimitta)。以上是对显现与分别的最基本的表达。[45]

在此基础上,把种子熏现模型表述得更丰满一些。

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的显现,除了显现似相(ābhāsa),其实一定同时还要显现“见ābhāsa之见”。就是生了翳病的眼睛,除了显现了似毛的影,同时一定还显现“见影之见”。虽然“似毛之影”和“见影之见”都是在心识中,是不分离的,但毕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表达。在唯识学中,有的宗派里边,就给这两个方面还安立了名言,似毛之影叫“相分”,见影之见叫“见分”。也就是似相(ābhāsa)叫相分,见似相(ābhāsa)之见叫见分。[46]

相分,就是似外之相(ābhāsa),它的作用就体现在“似外”这个特点上,正是这个“似外”的特征,诱导了无明凡夫将“似外”误执为“真外”。就是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毛的影,由于这个影太像是心外的毛了,就会误导众生,以为真的是心外的“毛”。所以“相分”是凡夫执心外有事物的诱因,而凡夫误执的心外事物,也就是外境,或者叫外境之相,就是那个外相(nimitta),在唯识学里,也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所取”。ābhāsa是相分,nimitta是所取。[47]

而一旦凡夫误执心外有nimitta,那么就一定会误以为还有一个真能执取心外之物的能力,这个能力,唯识学也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能取”。“似能执取”心外之物的能力叫“见分”,凡夫误以为有的“真能执取”心外之物的能力叫“能取”。[48]

(二)二取就是遍计所执自性

相分和见分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的显现,而无明凡夫却误将相分执为所取,误以为见分能当能取,误将相分执为所取就是分别,这个时候“能”跟“所”貌似就分离了。[49]“由分别故,取著于二”,因为分别就执取二,首先就是能取与所取之二,进而一切皆二。[50]其实所取和能取是虚妄分别的结果,所取和能取根本不存在,所取和能取就是遍计所执自性。[51]

总结一下,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显现相分与见分,在见分欲求成为“能取”的推动下,实现误执相分为“所取”的分别。这里有六个关键词:显现、分别、相分、见分、所取,能取。相分与见分是显现,执所取与能取是分别。分别是虚妄的,因此,所取和能取是根本不存在的。[52]

有一部佛陀三时教法的重要经典,叫《辩中边颂》,作者是弥勒,其中有一句著名的偈颂。这个偈颂的梵文原文是abhūtaparivikalpo’ sti dvayṃ tatra na vidyate,玄奘法师译为“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53]。这句偈颂的意思是,执所取和能取的虚妄分别是有,但有的只是分别。于分别中的所取和能取,这二取根本没有。[54]

四、从相、名角度理解

相、名是五法中的两种法,“五法”就是指五种法[55],就是相、名、妄想、正智、如如[56],五法是佛陀三时教法的四根支柱[57]性道理之一。

(一)相

相,要作两种理解。

第一种,相,梵文是nimitta[58]或lakṣaṇa,指凡夫误以为存在着的心外事物的相,就是“外相”[59],外相是遍计所执自性[60]

第二种,相,指似相,梵文是ābhāsa,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主要就是两件事儿,显现与分别[61],显现是显现出了“似毛的影”,这个影在梵文里有一个词来表达它,叫ābhāsa。往往翻译成“影相”,就是这个影的相,是似外之相,准确的翻译应该是“似相”[62],似相属于依他起自性。

(二)名

名,要作两种理解。

一是从凡夫角度看,名对应的梵文是nāma,就是名字、名言的意思。[63]此时名是遍计所执自性[64]

二是从圣者角度看,名不是名言本身,而是给妄想的心外事物“安立名言”[65],安立名言这件事,也是个kṛ(虚妄分别),就会在阿赖耶识熏习下杂染种子。[66]此时名属于依他起自性。

五、与空性的关系

(一)“空”的阐释

描述大乘佛法的修行,如果我们选择最简洁的名言来表达的话,就是两个字:第一是“空”,第二就是“转”。[67]

空,是佛教的标志,佛教也被别人称为空门。[68]对于空什么的第一种表述,就是空凡夫以为存在而圣者认为不存在。那么凡夫以为存在,就是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所以对空什么的第二种表述就是空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69]

比如在眼翳执毛模型中说毛,凡夫以为有毛,而圣者认为你糊涂,那只是你的眼睛生了病而显现的似毛的影,你误以为是毛,毛根本不存在,那么这个毛就是空的对象。佛教说的空,空的是原本不存在,只是凡夫无明所障,他误以为的存在。如果原本就存在,那这个存在就没必要空了,而且也空不掉了。所以空不是把原先的存在给空掉了,不是把原先的存在变为了不存在,而是空原本就不存在,只是凡夫糊涂,误以为的存在[70]

佛陀二时教法是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说法。因此,在佛陀的二时教法里,讲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也叫作外境,这是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不仅如此,在佛陀的二时教法里边,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是凡夫当下觉知的凡夫心。注意,这也是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因此在佛陀的二时教法里边,不仅要空六尘的外境,同时也要空六识的心识,这在佛陀二时教法里边叫作“心境俱空”,这是二时教法的特点。[71]

(二)遍计所执自性与空性

《大乘入楞伽经》第二品中佛言:“空者即是妄计性句义。大慧!为执著妄计自性故,说空、无生、无二、无自性。”[72]这里的“空”,梵文是śūnyatā,空性。“妄计性”,梵文是parikalpitasvabhāva,就是遍计所执自性。“句义”,梵文是pada,用现代汉语直译是“词”,引申义是“范畴”。[73]佛陀说,空性就是遍计所执自性范畴。就是佛陀安立空性,是为了解决遍计所执自性范畴的问题。遍计所执自性是凡夫误以为存在,而圣者认为根本、从来就不存在。在佛陀三时教法里,空性就是指遍计所执自性根本不存在的这个特征。在佛陀三时教法里,遍计所执自性根本、从来就不存在,给这件事儿起个名儿叫“空性”。[74]

(三)阿赖耶识不能空

既然讲空的对象是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是凡夫以为的存在而圣者认为不存在。这一点如果引申一下,就会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圣者认为的存在就不在空的范畴,圣者以为的存在不是空的对象[75]

强调佛陀三时教法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强调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阿赖耶识既然是圣者能见,那么阿赖耶识就是圣者以为的存在,它不属于遍计所执性,因此阿赖耶识不是空的对象,阿赖耶识不能空。在佛陀的三时教法里边,如果说空只能空外境,就是空那个毛。但是没有毛,而凡夫非误以为有毛,造成凡夫误以为有毛的这个机制——阿赖耶识不能空。[76]

六、三性概念间的联系

(一)依他起自性

佛陀三时教法,这个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的教理体系,最殊胜的地方也就在于安立了这个依他起自性。[77]佛陀三时教法的三自性中的依他起自性的安立,是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的遍计所执自性,为什么在凡夫的感知世界里,却存在的这么真实。第二,凡夫如何才能证到佛陀证悟的圆成实自性。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就形成了依他起自性的杂染与清净两个部分。[78]

1、依他起自性杂染部分

依他起自性的杂染部分,其实就是阿赖耶识的熏习与现行,就是种子熏现模型和眼翳执毛模型。在种子熏现模型中,种子现行kṛ,kṛ熏习种子,种子依kṛ而起,kṛ依种子而起,种子与kṛ都是依对方而起,故名“依他起”,这就是胜义因果。原本只是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了似毛的影,无明凡夫非误执为心外的毛,毛根本不存在,但是误执为心外毛的这个错误认识、这个虚妄分别的kṛ,在阿赖耶识熏习下杂染种子,而这个杂染种子再现行新的kṛ,新的kṛ再熏习新的杂染种子,就在这个循环往复的熏习与现行的过程中,误执为心外有毛的虚妄分别,不断地被强化、被坚固,以至于这个根本不存在的毛,在凡夫的感知世界里的存在感就坚不可摧了。这就是为什么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的遍计所执自性,会在凡夫的感知世界里的存在感如此真切的原因。[79]

种子熏现模型和眼翳执毛模型,告诉我们立足于圣者境界回看凡夫境界,只是一场虚妄分别,就是没有毛却误执为心外有毛的错误认识。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80]阿赖耶识或者叫八识,就是依他起自性的杂染部分,而佛陀安立依他起自性的杂染部分,安立阿赖耶识,目的就是解构凡夫境界,就是破增益。[81]

2、依他起自性清净部分

凡夫经过资粮位、加行位的修行,证无外相而见道登初地。但似相依然显现,还要经历从初地到七地的修行,用清净种子不断替换杂染种子,直到杂染种子完全被清净种子替代,这就是转染成净了。只有清净种子了,也就没有似相(ābhāsa)的显现了;只有清净种子了,一般也就不能再称为识了,而要改称为智了,就是“转识成智”。这个智也叫正智,这个正智就是依他起自性的清净部分。正智缘真如,证圆成实自性。[82]

(二)圆成实自性

圆成实自性就是圣者证悟的真实性——真如。佛陀证悟的真实性,在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的三时教法中,表诠、直陈,给它起名真如、如来藏心,还有圆成实自性,这是圣者认为的真实存在,但凡夫见不到。这是在事上定义圆成实自性。[83]

有的经典里是在理上定义圆成实自性,即遍计所执自性根本不存在这个道理,是圆成实自性,这是对圆成实自性的一种遮诠定义。在理上的定义是方便说,事上的定义才是究竟说。例如《楞伽经》对圆成实自性的表述是事上的,不是理上的,《楞伽经》后边的经文对圆成实自性的定义是,圣者的自证圣智所行真如。这个真如是圆成实自性,又名如来藏心。[84]

所以遍计所执自性和圆成实自性正好相反。遍计所执自性是凡夫认为存在,而圣者认为不存在。圆成实自性是圣者认为的真实存在,而凡夫见不到。遍计所执自性就是那个毛,圆成实自性就是真如。【85】

参见:圆成实自性、依他起自性、五法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周日组(悟缘起)

第一版:未ma

讨论意见:喜子、樱花、法和

资料汇总:传旭

注释

  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1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1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1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1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1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1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1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1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5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5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5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5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5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5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5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5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5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1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1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5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5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2.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57.
  23.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57-058.
  24.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58.
  25.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58.
  2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5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8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6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8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0. 《大乘入楞伽經》卷2(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8a9-11)
  3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4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4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4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4. 《大乘入楞伽经》卷2(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8a14-21)
  3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4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4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4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8. 《大乘入楞伽经》卷2(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8a21-22)
  3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4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4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9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2. 《大乘入楞伽经》卷3(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603b1)
  4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6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9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9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9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9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9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0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9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9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2. 《辩中边论》卷1〈1 辩相品〉(CBETA 2021.Q3, T31, no. 1600, p. 464b16)
  5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9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4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4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4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3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3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3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5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9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3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3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2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2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0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0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0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0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0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1. 《大乘入楞伽经》卷2(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8c22-24)
  7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8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8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0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0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1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2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8. 综合自: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2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2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8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2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8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2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8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1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8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1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8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1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