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觉
错觉,净名精舍术语,梵文vikalpa[1]、prativikalpa[2]或saṃkalpa[3] 等,即虚妄分别,指心外事物不存在而凡夫非误以为心外事物存在的错误认识。[4]
分别是虚妄的,为了便于理解,净名精舍首席学术导师于晓非教授引入现代词“错觉”,来表示虚妄分别。[5]分别就是虚妄,分别就是错觉。[6]
一、误以为能所分离
(一)能所分离是错觉
凡夫境界一切事物的根本特征,只是自心的分别境界,是心外没事物凡夫非误以为心外有事物的错觉,导致感觉心外的事物很真实。凡夫境界所谓的真实的存在,其实只是“自心分别境界”。{凡夫境界的一切的事物的根本特征,那不也是像我的楞伽城一样嘛,如梦如幻,不真实嘛。那为什么如梦如幻的不真实,会在我们这些凡夫的感觉里,却是那么如此的真实的存在呢? 那就看下一句,“唯是自心分别境界”。大家看到“分别”这个词出现了,一个如梦如幻的世界、假世界,为什么在我们凡夫的感知世界里又如此真实呢?它是自心的境界,但是是自心的分别境界。前面讲过了,什么是分别?是错觉,是把心外没事物你(非)误以为心外有事物的错觉,导致的你感觉心外的事物很真实。所以凡夫境界的这种所谓的真实的存在,其实都是“自心分别境界”。}[7]既然是自心分别的境界,哪里有什么能见所见,能说所说,这个能所分离是错的,是一场错觉。[8]
(二)凡夫就是错觉
错觉,不是生活中把老王看成老李的错觉,不是把虎当成猫的错觉,错觉就是指圣者认为不存在,而凡夫非误以为存在的这个错误认识。本来是生了翳病的眼睛所显现的似毛的影,而非要把这个影误以为是心外毛的这个错误认识,这个是错觉。[9]佛陀安立了阿赖耶识,以种子熏现和眼翳执毛为比喻,想告诉我们,我们凡夫以为的心外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心外事物不存在而凡夫误以为心外事物存在的错觉,就是这个虚妄分别。就是想告诉我们凡夫世界只是虚妄分别,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10]凡夫就是错觉。圣者就是正觉。成佛就是无上正等正觉。[11]
(三)错觉是虚妄的
分别是凡夫的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只要分别就一定是凡夫,只要是凡夫就一定分别。但是,凡夫的认知模式没有真的“能所”分离。毛只是凡夫误以为存在,而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根本没有“能”认识的心之外的“所”认识的毛,“所”都根本不存在。[12]
因此,所谓凡夫的能所分离的分别的认知模式,也是凡夫误以为的分别。凡夫的分别是假的,所以凡夫的分别就叫虚妄分别。正是因为分别是虚妄的,所以分别才能够转为无分别。如果那个毛是真实存在的,能所真的分离了,这样的分别就不是虚妄分别了,那是真实分别,就是把分别给坐实了;坐实了的真实分别,就根本无法转为无分别了,因此,众生的解脱也就没有可能性了。之所以能够转染成净、转识成智,就是因为凡夫的分别是虚妄分别,凡夫的分别只是凡夫误以为的分别。因此,我们始终坚持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的现行,只是现行不是现物,只是现行出了心外没有事物,而非误以为心外有事物的“错觉”。我们始终坚持唯识无境,凡夫心外一无所有,这才是真实的了义佛法。[13]
(四)眼识转起是错觉
所谓眼识的转起,不过就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表现出的一种分别的功能。所谓我看见了这张桌子,纯粹是一场错觉。眼识转起就是虚妄分别,根本没有能见和所见,广义地说就是根本没有能取与所取。[14]
二、错觉因果
(一)错觉因果不能空
见道之后的登地菩萨,观凡夫境界就是虚妄分别,除了虚妄分别,什么都没有。因此圣者认为凡夫境界的因果,就只可能建立在“展现与强化”,这个虚妄分别的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的“熏习与现行”上,不可能建立在凡夫误以为的世间种种事物上。因为圣者认为凡夫误以为的世间事物压根就不存在,存在都不存在,怎么能建立因果关系呢?所以只有胜义因果,没有世俗因果。[15]
从三时教法的这个甚深法义上理解,万法皆空,胜义因果不空。注意,胜义因果,不是圣者的因果,而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表达的凡夫因果,就是那个凡夫的错觉的因果,也就是胜义因果是依据圣者能见的阿赖耶识而建立的因果。因此胜义因果不能空,但是胜义因果也得转。[16]
(二)转错觉为正觉
佛陀三时教法修行的核心,就是转识成智。[17]把凡夫转变为圣者,就是要从凡夫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转变为圣者的能所不分离的认知模式,就是要从vijñāna转变成jñāna,就是要从识转变为智。[18]转错觉为正觉就是解脱的法义。[19]
(三)如何看待善恶
其实不管是佛陀二时教法,还是佛陀的三时教法,对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的因果关系的解构,都是完全彻底的,是不留死角的。在佛陀三时教法中,不仅解构了世俗因果,更重要的是同时建立了胜义因果,这是三时教法的殊胜。因为如果只解构世俗因果,而不建立胜义因果,那对于有些凡夫就会有副作用,有些凡夫就会认为,既然世间如梦,全是错觉,那为什么要做善事而不能做恶事呢?行善作恶全是错觉,作恶又有何妨?如果不建立胜义因果,这确实是个问题。[20]三时教法建立了胜义因果就是告诉凡夫,虽然世间如梦,但是梦中行善的错觉熏习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种子现行时就会导致做美梦的错觉。梦中作恶的错觉熏习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种子现行时就会导致做恶梦的错觉。虽然美梦、恶梦全是梦,全是错觉,但是在梦醒之前,地狱错觉与天道错觉对于凡夫的感受而言还是苦乐分明的。因此对于未醒凡夫还是要尽可能行善,而不要作恶。上面就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的,佛陀三时教法对因果问题的解答。[21]
三、安立错觉是为破增益
佛陀三时教法立足于圣者境界,安立阿赖耶识,构建眼翳执毛模型,清晰表述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不是现出了心外的事物,只是显现出了心外没有事物,而非要误以为心外有事物的错觉,这就是“藏识缘起”。所以藏识缘起,并不是要讲依藏识而真的缘起出了心外世界。恰恰相反,藏识缘起同样是在解构,在解构凡夫心外误以为的存在的事物。同时还解决了一个二时教法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是凡夫境界不存在,但为什么在凡夫的感知中,心外事物却存在的那么真实。藏识缘起,由“缘“真的生起的,也只能是生起了,没有心外事物生起,而误以为有心外事物生起的错觉。藏识缘起不是在给心外世界的存在找存在依据,相反,是在破除无明凡夫增益上去的外境的存在,讲唯识无境。[22]
参见:唯识观、转识成智、藏识缘起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千幻流光
第一版:燊榆、何晓
讨论意见:传旭、樱花、念新、未Ma、兰心、东辉
资料汇总:燊榆、马刚
注释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72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56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83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