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常不断
不常不断,佛教术语,指远离常见和断见二边,而取“不常不断”的中道。常见与断见是一对二边见,佛陀认为常见和断见都不是佛法的正见,佛陀主张不常不断[1],而取中道。初时、二时和三时教法,对不常不断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对不常不断的解读,要依据《解深密经》的三时判教。 在佛教史上,梳理佛教理论体系内部结构的工作叫作“判教”[2],《解深密经》中,就有佛陀印可的判教,称为“三时判教”,也就是在《解深密经》里边,把佛陀一生的、完整的教法分成了三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三个相对独立的名言系统,分别起名叫作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3]如果不理解判教,学习佛陀教法,就会造成思想混乱,甚至读的经典越多,反而思想越混乱,因为佛陀在不同的名言系统里边,佛陀在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说法的时候,往往有的时候,相同的名言,却表达着不同的法义。[4]
佛陀在印度被称为“大医王”,佛陀说法是对治。[5] 凡夫执著于凡夫境界的常与断的二,佛法讲不常不断,常与断的不二,这就是在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6] 佛陀说不常不断,既不常也不断,这叫“不落二边”。既不常也不断就叫“不二”;因此佛陀的教法是中道,不落两边的中道。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落两边、不常不断,这是对治,是解构。是因为我们凡夫有常见,所以佛陀说不常;是因为我们凡夫落断见,所以佛陀说不断。所以不常不断只是对治,是解构我们凡夫的常见与断见。在这里,佛陀丝毫没有在常跟断之外似乎又建立起来一个叫作“不常不断”的第三种见解——No!不是的。这里没有丝毫的建构的法义,只是对治,只是解构。[7]
一、初时教法的不常不断
在佛陀初时教法中,断见是指坚持人死之后身心断灭,不复再生的偏见,是五恶见之一。偏执世间及我终归断灭的邪见,就称为断见。自以为存在的五蕴之身今世虽灭,未来复生,相续不断,就是常见。初时教法讲十二缘起、四谛无我,对治常见和断见。初时教法说的常见,是指认为众生生命主体之我为永远存续者,断见是指认为死后全归灭无。正确理解十二缘起之理,因而远离常见与断见的偏颇看法,即远离断常之二边见。
二、二时教法的不常不断
在佛陀二时教法中,对常见和断见的定义:按照龙树论师在《中论颂》第十五品第十颂中对常见的定义:“定有则着常,定无则著断”[8]。叶少勇教授译为:“认为存在则执常,说不存在是断见”[9]。只要认为凡夫境界有事物存在,就是常见。在第十五品第十一颂中对断见的定义:“先有而今无,是则为断灭”[10],叶少勇教授译为:“认为先前曾出现,而今不存则成断。”就是认为凡夫境界原先有事物存在,后来这个存在变为了不存在,从有变无了,这就是断见。
二时教法的不常不断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权变中观境界,以二谛模式讲不常不断,既不常也不断。“既不常也不断”,不是安立了一个在“常”与“断”之外的一个第三种状态,所谓“不常不断”。实际上“既不常也不断”仍就属于二边见,是佛陀用来替代、对治“常、断”这对凡夫根深蒂固的原有的“二边见”的。“既不常也不断”并没有真正地远离“二边”,但其在对治、替代凡夫二边见的过程中起到了逐步解构的效果。
第二个层次,究竟中观境界。泯灭二边立足于空性讲不常不断,因不常故不断。因为没有常,所以没有断;二边双泯,彻底远离了二边见。依照龙树对常见与断见的定义,只要认为凡夫境界有事物产生就落常见。这个产生的事物永远不灭,那更是常见,而这个产生的事物,后来因为某种原因灭了,不存在了,就是断见。因此想要不落常见,也不落断见,唯一选择就是“凡夫境界从来、压根就无生”——无生无常,“因不生故不灭”,“因不常故不断”,这是佛陀的见解,是二时教法究竟中观中不常不断的见解,这就是在破增益。
三、三时教法的不常不断
在佛陀三时教法中,对二时教法的这种凡夫境界因不常故不断的“无生无常”,依然认同。可以用“眼翳执毛”来帮助理解,就是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了似毛的影,把这个影误执为心外的毛,只要认为毛存在,就是常见。误以为存在过的毛,如果后来又认为它不存在了,就是断见。因此,《楞伽经》讲,罗婆那王既然已经领受了世间万事万物“为梦所作,为幻所成”,那他就不落常见,当然也就不落断见。如果不能像罗婆那王那样“证唯自心,住无分别”,那既落常见,也会落断见。这是和二时教法相同的对不常不断的理解。
三时教法对不常不断还有其独到的理解,三时教法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它要表诠直陈圣者证悟的真实性——真如。认为凡夫心外有事物存在是常见,而不承认有圣者证悟的真实性是断见。《楞伽经》讲,罗婆那王既然已经“入如来藏,趣于佛地”,当然不落三时教法的断见。因此“若异见者,则是断见”,这里的断见指三时教法的断见,就是不承认圣者有真正的真实性可见可证。正智攀缘真如,如果认为藏识灭了,不转正智,没有正智,那如何攀缘真如?也就是变相认为没有真如可证,没有真如能证。因此,认为藏识不是转而是灭,就成断灭见。注意,这与二时教法龙树对常见与断见的定义不同。
换句话说,在三时教法当中,增益就是常见,损减就是断见。既能领受凡夫境界根本无生,又能亲见圣者证悟的真如真实不虚,就是不增益凡夫境界、不损减圣者境界,这是三时教法的不常不断。三时教法的不常不断,既破增益,又补损减。
四、不常不断而契入中道
常见和断见,是凡夫最容易犯的一对边见。佛陀认为常见和断见都不是佛法的正见,所以,佛陀讲法,就要引领凡夫远离常见和断见,而契入中道。
五、破坏断灭论
有一种观点,认为听了凡夫境界一切皆空之后,有些凡夫就会去作恶,或者叫作堕入“断灭见”“破坏断灭论”,甚至称之为堕入“恶取空”。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作恶的人不是因为空,而恰恰是不空,是为了心中的我,才去做损人利已的恶行,如果真是空,就应该生起菩提心,利益众生;听了空就去作恶,不是堕入断见,而是伪断见,就是常见本身。
之所以落入常见和断见这一对二边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不得现法。“不得现法”,梵文是pratyakṣānupalabdhi。pratyakṣa,是“亲证”的意思。anupalabdhi,是“不得”、“没有得到”的意思。不得现法,就是没有获得亲证。亲证什么?亲证圣者证悟的真实和真实性。就是由于没有证悟到、见到登地菩萨的境界,所以才会认为凡夫境界有事物产生了,而后又有事物的消亡,因此,落入破坏断灭论。第二个原因,不见根本。“不见根本”,梵文是ādyadarśanābhāva,意思就是“没有见到根本”。什么是根本?圣者境界就是根本。没有证悟真实,就会以为凡夫境界有生灭,就会落入破坏断灭论,就落入凡夫见。“世间离生灭”,就是世界根本没有生和灭,这才是佛见。如何才能不落入这种破坏断灭论呢?只有无生。凡夫境界的一切事物压根儿无生,无生就无灭,这是佛陀的见解。[11]
参见:三时判教、常见、断见、中道、十二缘起、破增益、补损减、究竟中观、破坏断灭论、恶取空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燕子
第一版:燕子
讨论意见:法和、樱花、韩再湧、梁传旭、未ma、兰心、东辉、念新
资料汇总:念新、晶晶
注释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63.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5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维摩诘经》04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1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中论》卷3〈15 观有无品〉:「「定有则着常, 定无则着断;」(CBETA 2021.Q3, T30, no. 1564, p. 20b17)
- ↑ 叶少勇.中论颂:梵藏汉合校·导读·译注[M].上海:中西书局,2011.6:257-259.
- ↑ 《中论》卷3:「先有而今无, 是则为断灭。」 」(CBETA 2021.Q3, T30, no. 1564, p. 20b27-2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