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真如

来自净名文库
Admin讨论 | 贡献2022年1月10日 (一) 18:42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证真如,净名精舍术语,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这个真实性就起名叫“真如”,真如,梵文是tathatā,因此八地以上的菩萨修行就是亲证真如,《楞伽经》里叫攀缘真如。 <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3讲.https://m.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真如,就是自证圣智的行处,就是圣者证悟的真实性,换个名字叫…”)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证真如,净名精舍术语,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这个真实性就起名叫“真如”,真如,梵文是tathatā,因此八地以上的菩萨修行就是亲证真如,《楞伽经》里叫攀缘真如。 [1]真如,就是自证圣智的行处,就是圣者证悟的真实性,换个名字叫“圆成实自性”[2]。登八地证真如的前提是什么?就是经过从初地到七地的修行,转染成净,对ābhāsa的显现坚决不做分别,以清净种子完全替代了杂染种子,以至于连ābhāsa的显现都没有了,证得无似相,这就彻底清除了证真如的障碍了,因此登八地证真如。[3]

一、大乘修行的三个阶段

大乘佛法不同的经典,对菩萨道修行的阶段划分,有不同的划分方法。最常见的划分方法,把从凡夫到成佛整个菩萨道的修行历程,分成五个阶段,也叫五位,分别起名叫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和证道位,描述了一个凡夫从发心到最后成佛的完整修行历程。[4]但是在《楞伽经》当中,为了细致表达修行的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用的最多的是五位的“三分法”,就是把整个修行过程分成三个阶段。《楞伽经》里边之所以要做“三分法”的划分,一定是这三个阶段的修行有着重要的不同的特征,所以才做这样的划分。那么这三个修行阶段的特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也就是有各种不同的三个阶段的修行特征。[5]用眼翳执毛模型为例:

第一阶段:第一个阶段见道之前,作为凡夫,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显现出了似毛的影,这个影我们前面讲过,是似眼外有毛的影。因此我们把它起个名字叫“似相”,梵文就是ābhāsa。重要的是,作为凡夫,当显现似毛影的时候,他起了分别,把似毛的影误以为是眼外的毛。这个毛,凡夫也误以为它有相,前面讲了这个毛的相就叫做“外相”,梵文词是nimitta。见道位之前的第一阶段的凡夫位的特征,就是既有ābhāsa的显现,又有nimitta的分别。凡夫位的修行,要对治的就是这个nimitta,要领受“境界自心现”,要领受只有ābhāsa其实没有nimitta。等到彻底领悟了没有nimitta就要见道登地做菩萨了。[6]。在这个修行的整个历程当中,见道位是第一个关键点、第一个转折点,是第一个分水岭。也就是见道之前是一种特征,见道之后是截然另外一种特征。见道之前的修行者就是凡夫;见道之后的修行者,就叫做圣者。所以凡夫与圣者的判断区分,就是看他的修行阶段是见道位之前,还是见道位之后。[7]

第二阶段:第二个阶段见道之后到登八地之前。也就是初地到七地这个阶段的修行,这个阶段就是只有阿赖耶识杂染种子显现出似毛的影,而这个阶段的菩萨知道那只是影,因此不再对这个似毛的影起分别了。这个阶段的菩萨,就是“证唯自心,住无分别”了。也就是只有ābhāsa的显现,没有nimitta的分别。没有nimitta就是“无外相”,无外相,有很多翻译家都把它译作“无相”。所以人们常说见道登地证“无相”。注意,这里证的“无相”是“无外相”,无nimitta。既然在这个阶段的菩萨对ābhāsa不起分别了,也就不熏习杂染种子了,无分别了,就只熏习清净种子了。清净种子就逐步地替代杂染种子,这个过程就是“离诸杂染”,就是“转变所依”,就是“转染成净”。所以这个阶段的修行的对象就是ābhāsa,就是坚决不对ābhāsa起分别,等到所有杂染种子都被清净种子替换,就要由七地登八地了。[8]

第三阶段:第三个阶段从八地到成佛。通过初地到七地的修行,不再有杂染种子了,也就不再有似毛的影的显现了,也就是没有ābhāsa了,连ābhāsa都没有了,就完全没有可能再起分别了,就是没有nimitta了。这个阶段不仅没有nimitta,也没有ābhāsa,就是也“无似相”。实叉难陀译作“无影相”,但很多翻译家把这个“无似相”也译作“无相”。所以人们常说登八地证“无相”,注意这里的“无相”是“无似相”。因此大家一定要清楚,佛教说无相是有两重无相,无外相和无似相,就是无nimitta和无ābhāsa。无外相而见道登初地,无似相而由七地登八地。登八地之后,既无nimitta也无ābhāsa,这就是完全彻底地扫清了亲证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的障碍。[9]

总结一下,第一阶段见道前,既有ābhāsa的显现又有nimitta的分别,修行就是“了境心现,证无外相”,而见道登初地。第二阶段见道后的初地到七地,只有ābhāsa的显现,没有nimitta的分别,修行就是转染成净,证无似相而登八地。第三阶段登八地到成佛,既无nimitta也无ābhāsa,修行就是攀缘真如而成佛。[10] 所以三时教法的修行,就是用清净种子替换杂染种子。当然真正的替换要从见道位之后的,从初地到七地菩萨的修行,那才是真正的替换,那才是真正的转染成净,因为见道之后才无分别,因此见道之后才叫修道位。宽松地说,资粮位凡夫也能转染成净;严格地说,凡夫资粮位的修行是一种近似的转染成净。就跟我们讲大乘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真修六度是见道之后的初地菩萨到七地菩萨的修行。说那我们凡夫就不能修六度了吗?也能修,修的是近似的六度。因此真正的转染成净是见道之后的修行内容,因为毕竟资粮位的凡夫还在分别。那我们资粮位的凡夫,这个近似的“转染成净”怎么修?八个字,听闻正法,如理思维。[11]

二、证真如境界

证真如是什么感受?圣者证悟真实性是不能完全准确地用凡夫分别境界的语言来描述,三时教法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所以不能精确描述,也要勉强、近似地描述。在《楞伽经》后边的经文里就有一些对证真如境界的描述。比如“prabhāvaṃ adhigacchati”,实叉难陀就译为“逮自在威光”,用现代汉语翻译,就是证得自在的有威力的大光明。三时教法里就是用凡夫可以理解的这个光明,来近似地诠表证真如的境界。因此我们经常在经典中看到“如来藏光明”这样的表述。而在圣者境界证真如的智慧与智慧证得的真如,两者不是分离的,是不二的。如来藏光明,不是心外的光明,其实就是自心的光明[12]。证唯识性,解构凡夫心外境界,这是证真如的前提[13]。成佛就是亲证真如,如来法身就是如来的真身,也就是真如。讲如来法身,就是讲圣者有证悟的真实性,这就是补损减。在《楞伽经》中大慧菩萨请佛陀讲“藏识海浪”和“法身境界”,就是请佛陀讲破增益和补损减。而佛陀整个教理体系就可以被破增益和补损减这两件事完整的概括[14]。“以一切佛法身智慧而自庄严”,这就是亲证真如,成就如来法身具足充满智慧法,这就是成佛[15]

参见: 见真如、攀缘真如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 时雨普洽

第一版: 时雨普洽

讨论意见: 晶晶、梁传旭、樱花、时雨

资料汇总:未Ma

注释

  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3讲.https://m.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2讲.https://m.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5讲.https://https://m.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36-337.
  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3讲.https://m.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6讲.https://m.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6讲.https://m.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6讲.https://m.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2讲.https://m.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