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分别
无分别,佛教术语,梵文nirvikalpa,无分别与分别相对,分别指凡夫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1],就是凡夫能认识的心与被认识的物的分离[2],相反,无分别就是指圣者能所不分离的认知模式,无分别不是对心外的事物不做判断,而是能所不分离[3]。
一、分别无分别
(一)虚妄分别
在佛法里,特别是在佛陀的三时教法里,给凡夫误以为“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起名叫分别,举个例子也就是老王走在大街上,迎面走过来一个人,即使老王不做判断,不管他是男是女、是胖是瘦、是老是少,不做判断,但是只要老王认为他心外有这个人的存在,这就已经是分别了,因为以为心外有物,就已经是能所分离了,所以把分别给等同于凡夫的判断了,这是巨大的误解。[4]
用眼翳执毛模型描述,就是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出似心外毛的影,只要把这个似外的影当做了心外的毛,即使不去判断这个毛是直的还是弯的,是长的还是短的,只要认为心外有毛,这就已经是分别了。所以大家理解,分别就是凡夫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分别就是凡夫无明,误以为心外有物,因此就进入了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5]。但是,凡夫的认知模式真的是能所分离的吗?凡夫的认知模式“能所”真的分离了吗?如果毛真的是存在的,那就一定有一个能感知毛的“能”认识,还有一个在这个能认识之外的“被”认识的毛,这时“能所”真的分离了。可是毛存在吗?毛只是凡夫误以为存在,而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根本没有“能”认识的心之外的“所”认识的毛,“所”都根本不存在,哪里还会有能所分离呢?因此,所谓凡夫的能所分离的分别的认知模式,也是凡夫误以为的分别。凡夫的这个分别是假的,所以凡夫的分别就叫虚妄分别[6]。因此我们说这个分别是凡夫的迷惑、凡夫的糊涂造成的。因此我们讲分别的时候,往往前边还加上一个定语,就叫虚妄分别。那有人就会问有没有不虚妄的分别?回答是没有!分别就是虚妄,分别就是错觉。做为凡夫其实每时每刻都在分别,凡夫的特点,就是认为心外有物,凡夫的认知模式的特点就是能所分离,这个以为心外有物的能所分离就是分别,所以只要是凡夫就一定分别,只要在分别就一定是凡夫[7]。在三时教法中解构凡夫境界的抓手就是这个分别,因为分别是凡夫的基本特征[8]。 (二)无分别
凡夫在分别,那圣者呢?圣者就是无分别[9]。圣者,他之所以是圣者,不是凡夫,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圣者知道心外无物,以为心外有物那是错觉。因此从对凡夫误以为“能所分离”认知模式的否定角度来表达圣者认知模式的话,圣者的认知模式就是“能所不分离”的认知模式[10],即无分别,也叫不分别。无分别不是对心外的事物不做判断[11]。。前面我们讲到在三时教法中解构凡夫境界的抓手就是这个分别,因为分别是凡夫的基本特征,那么在三时教法里边,解构分别的工具、方法就是唯识——只有心识,没有外境。就是用这个唯识的方法解构分别,把分别的凡夫用唯识解构为无分别的圣者,这就是三时教法的基本的理论与修行的路径[12]。
二、转识成智去掉vi
(一)五位
大乘佛法,把一个众生从凡夫到最后成佛,这个整个的历程分成了五个阶段,分别起名叫做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和证道位,五个阶段。资粮位,准备资粮,也就是准备工作。加行位,就是通过资粮位的修行,资粮具足了,那么准备冲刺了,准备下一个见道位了,见道位之前的那一段冲刺的过程,就叫加行位。见道位就是见道了,就是见到了通向成佛的道路了。见道位之后叫修道位,见到了通向成佛的道路之后,那么就要在这个成佛的大道上努力地修行,这就是修道位。最后叫证道位,就是沿着这条大道修行到最后的终点,就是成佛。整个修行就分为这五位。这五个修行阶段,它的特点不同,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资粮位、加行位和修道位,这三个修行阶段都可以用一个线段来表示,就是因为这三个修行阶段,它是一个渐修的过程;而见道位和最后的证道位,都可以用一个点来表示,因为它是刹那的顿证,不是渐进的过程。那么,资粮位、加行位、修道位是渐修,见道位和证道位是顿证,特点不同。在这五位当中,见道位是第一个关键点、第一个转折点,是第一个分水岭。也就是见道之前是一种特征,见道之后是截然另外一种特征。那么见道之前,他的修行者就是凡夫;见道之后的修行者,就叫做圣者。所以凡夫与圣者的判断区分,就是看他的修行阶段是见道位之前,还是见道位之后。那么,见道位之前就是凡夫,他的心就是凡夫心;见道位之后,就是圣者,他的心就是圣者心[13]。表示凡夫心,梵文有个词叫vijñāna,实叉难陀译作“识”。那么圣者的心在梵文里也有个词叫jñāna,实叉难陀译作“智”[14]。。(二)转识成智去掉vi
前面我们讲到表示凡夫心,梵文有个词叫vijñāna,实叉难陀译作“识”,表示圣者的心在梵文里也有个词叫jñāna,实叉难陀译作“智”。这两个词长得模样很像,因为它们来自同一个动词词根jñā,它们的区别仅仅在于这个识 vijñāna比这个智jñāna前面多了一个前缀,多了一个词头vi,这个词头vi在这里是分离的意思,凡夫的心是vijñāna,有词头vi,那凡夫心的活动一定是一种分离的认知模式。那表示圣者的心jñāna,它没有词头vi,所以圣者心的活动想必就一定是一种不分离的认知模式。那么分离、不分离,指什么分离?什么不分离?说凡夫心是一种分离的认知模式,指的就是这个“能与所”的分离,就是能认识的“心”与被认识的“物”的分离,这种认知模式就是凡夫心,就是识,就是vijñāna。那相反的圣者的心,那就是“能与所”不分离的。所以圣者心梵文是jñāna,没有那个vi。做为凡夫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把我们从凡夫转变为圣者。那通过前面的讨论,那我们就可以理解,把凡夫转变为圣者,就是要从凡夫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转变为圣者的能所不分离的认知模式,就是要从vijñāna转变成jñāna,就是要从识转变为智。那么从识转变为智,在我们汉传佛教有一个固定的翻译词语,叫“转识成智”[15]
从梵文的角度讲,转识成智就是从 vijñāna转变成jñāna。那么简单地讲,转识成智,从梵语角度说,就是去掉vi,去掉vijñāna那个词头vi,这就是转识成智。那什么是去掉vi?vi就是表示分离的意思。那去掉vi就是从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转变成能所不分离的认知模式,用眼翳执毛模型描述就是从把生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毛的影当做眼睛之外的真实的毛的这种状态,转变为知道:“它不过是影,根本、压根就没有毛。”这就是“转识成智”[16]。
前面我们在讲分别的时候我们说凡夫的分别是虚妄分别,正是因为分别是虚妄的,所以分别才能够转为无分别。如果那个毛是真实存在的,能所真的分离了,这样的分别就不是虚妄分别了,那是真实分别,就是把分别给做实了;做实了的真实分别,就根本无法转为无分别了,因此,众生的解脱也就没有可能性了。之所以能够转染成净、转识成智,就是因为凡夫的分别是虚妄分别,凡夫的分别只是凡夫误以为的分别。[17]。
三、修行阶段
前面我们讲过,从凡夫到成佛,要经历五个阶段的修行,就是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和证道位。在《楞伽经》当中,为了细致表达修行的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用的最多的是五位的“三分法”,就是把整个修行过程分成三个阶段。[18]
第一个阶段见道之前,作为凡夫,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显现出了似毛的影,这个影是似眼外有毛的影。因此我们把它起个名字叫“似相”,梵文就是ābhāsa。重要的是,作为凡夫,当显现似毛影的时候,他起了分别,把似毛的影误以为是眼外的毛。这个毛,凡夫也误以为它有相,这个毛的相就叫做“外相”,梵文词是nimitta。见道位之前的第一阶段的凡夫位的特征,就是既有ābhāsa的显现,又有nimitta的分别。凡夫位的修行,要对治的就是这个nimitta,要领受“境界自心现”,要领受只有ābhāsa其实没有nimitta。等到彻底领悟了没有nimitta就要见道登地做菩萨了[19]。见道位是第一个关键点、第一个转折点,是第一个分水岭。也就是见道之前是一种特征,见道之后是截然另外一种特征。那么见道之前,他的修行者就是凡夫;见道之后的修行者,就叫做圣者。所以凡夫与圣者的判断区分,就是看他的修行阶段是见道位之前,还是见道位之后[20]。
第二个阶段见道之后到登八地之前。也就是初地到七地这个阶段的修行,这个阶段的特征就是只有阿赖耶识杂染种子显现出似毛的影,而这个阶段的菩萨知道那只是影,因此不再对这个似毛的影起分别了。这个阶段的菩萨,就是“证唯自心,住无分别”了。也就是只有ābhāsa的显现,没有nimitta的分别。没有nimitta就是“无外相”,无外相,有很多翻译家都把它译作“无相”。所以人们常说见道登地证“无相”。注意,这里证的“无相”是“无外相”,无nimitta。既然在这个阶段的菩萨对ābhāsa不起分别了,也就不熏习杂染种子了,无分别了,就只熏习清净种子了。清净种子就逐步地替代杂染种子,这个过程就是“离诸杂染”,就是“转变所依”,就是“转染成净”。所以这个阶段的修行的对象就是ābhāsa,就是坚决不对ābhāsa起分别,等到所有杂染种子都被清净种子替换,就要由七地登八地了。[21]。
第三个阶段从八地到成佛。通过初地到七地的修行,不再有杂染种子了,也就不再有似毛的影的显现了,也就是没有ābhāsa了,连ābhāsa都没有了,就完全没有可能再起分别了,就是没有nimitta了。这个阶段不仅没有nimitta,也没有ābhāsa,就是也“无似相”。实叉难陀译作“无影相”,但很多翻译家把这个“无似相”也译作“无相”。所以人们常说登八地证“无相”,注意这里的“无相”是“无似相”。因此大家一定要清楚,佛教说无相是有两重无相,无外相和无似相,就是无nimitta和无ābhāsa。无外相而见道登初地,无似相而由七地登八地。登八地之后,既无nimitta也无ābhāsa,这就是完全彻底地扫清了亲证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的障碍。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注意这里是真实性,不是真实。这个真实性就起名叫“真如”。因此八地以上的菩萨修行就是亲证真如,《楞伽经》里叫攀缘真如。[22]。
所以三时教法的修行,就是用清净种子替换杂染种子,当然真正的替换要从见道位之后的,从初地到七地菩萨的修行,那才是真正的替换,那才是真正的转染成净,因为见道之后才无分别,因此见道之后才叫修道位。作为资粮位的凡夫,能不能现在就转染成净,宽松地说,资粮位凡夫也能转染成净;严格地说,凡夫资粮位的修行是一种近似的转染成净。真正的转染成净是见道之后的修行内容,因为毕竟资粮位的凡夫还在分别。那我们资粮位的凡夫,这个近似的“转染成净”怎么修?八个字,听闻正法,如理思维。为什么要听闻正法?因为如果没有佛陀应化于世间,没有佛陀说的法,我们这些彻头彻尾的凡夫怎么可能想得到,我们眼前这个世界居然是自心所现呢,居然唯识无境呢。所以首先要听闻正法。那么听闻了正法就要如理思维,就是要用佛陀的这些教法来融入我们的心灵,认真思考,认真体悟,去信受这个“唯识无境”的道理,信受“了境心现”的道理。这就是凡夫资粮位的“转染成净”[23]。
参见:能所分离、识、智、种子熏现模型、眼翳执毛模型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时雨普洽
第一版:时雨普洽
讨论意见:梁传旭、燕子、双闪不二、韩再湧
资料汇总:未Ma
注释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讲23.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