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不反智
在印度,中观这一派出现了几位大德,例如龙树、提婆和佛护;唯识,也就是瑜伽行派,也出现了几位大德,例如弥勒、无著和世亲。所以,佛教不是盲修瞎练,它有很深的理论指导。历史上的一些祖师大德,他们不仅有修有证,而且他们的理论水平、学术水平是极高的。佛教不是反智的,佛教史上有修行、有信仰的大师,大多都很有理论水平。
当今佛教徒中反智的倾向非常严重。“学者”这个词在公共语言系统当中,至少算是个褒义词,但是在目前佛教的语言系统里恰好相反,佛教界说某某人,哦!他是个学者,都是带着鄙夷的口气,在贬低他。因为认为有学问就一定意味着没信仰、没修行,这种观点在今天中国佛教已经蔚然成风。学者讲经怎么能听?会梵文、巴利文的学者讲经更不能听,这是多少佛教徒的共识。佛教徒们似乎忘了,在历史上,龙树、提婆、佛护、鸠摩罗什、弥勒、无著、世亲、玄奘,在这些佛学大师那里,学问与信仰、学问与修行何时对立过?有些佛教徒们更把佛陀教诲资粮位众生,首要应该是精勤于佛法教理的闻思,这件极其重要的事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这就叫末法时期。
所知障
很多人把所知障的“所知”,理解为所获得的知识,认为所知障是学习的知识,包括学习的佛法的知识,会成为修行解脱的障碍。这样理解所知障的后果就是无知就成了佛教徒的美德。相反有知识、有学问,在所谓的佛教修行者眼中就成了缺陷。什么是所知呢?“所知”是梵文jñeya这个词的意译。所知就是所认知的境界,就是误以为凡夫心外有的事物,就是遍计所执自性。
凡夫误以为有“法我”,就会生起所知障,以为心外有事物,以为有这个所知,就生起分别,分别就成为了修行解脱的最大障碍,这就是所知障。所知障就是虚妄分别。
为什么要听闻正法?因为如果没有佛陀应化于世间,没有佛陀说的法,我们这些彻头彻尾的凡夫怎么可能想得到,我们眼前这个世界居然是自心所现,居然唯识无境。所以首先要听闻正法。
禅修
修习禅定是佛法与外道的共法,就是佛法和外道都修习禅定,大乘佛法修习的六度之一就是禅定。
佛法与外道修习的禅定区别在哪里呢?区别就在于,是否经历过佛陀正法的闻思,是否是在佛陀正见指引下修行;不经过佛陀正法的熏习,不领受佛陀的正见,基本上修习的禅定都是外道禅定,与佛法无关。
这种现象在今天佛法的末法时期非常普遍,为什么?因为当今大量佛教徒拒绝听经闻法,声称佛法是修的,不是说的。很多佛教徒压根就不知道佛说过些什么,或者只知道一点佛说的方便法,就以为盘上腿,闭上眼,什么都不想,或者观想一件事,或者口中念个什么咒等等就是修行。其实这都是外道禅定,甚至连禅定都算不上。
佛陀在经中说的法,才是修习佛法禅定的指南。《楞伽经》中在后边的经文里就有禅定修习的指导。《楞伽经》把佛法的禅法分为了四种,叫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相禅、攀缘真如禅和如来清净禅。其中愚夫所行禅是声闻缘觉的禅法;观察义相禅和攀缘真如禅,是基于佛陀三时教法的教理而建立的菩萨修行的禅法。所以听经闻法对于佛法的修行者来说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要经历的修行阶段。对于资粮位的修行者来说,听闻正法、如理思惟就是修行,而且是最重要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