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和圣者如何区分
凡夫和圣者如何区分?这个凡圣的区分标准,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大多数人对凡夫和圣者区分的标准误解了,主要表现如下:
(一)、一般老百姓认为,圣者是有修行的,而且能示现一些特殊能力。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些被人们认为是有修行的人。
禅宗语录有一则“坐脱立亡”的公案,一位师父悟道了,但是衣钵没有传给大弟子,大弟子功夫好,打坐、不倒褡样样行。反而传给了另外一位弟子。大弟子不服气,说自己修行厉害,可以在一炷香,就可以说走就走。而且大弟子真的这样做了。接位的师弟叹息一声说,“坐脱立亡即不无,先师意尚未梦见在。”一般人认为,这位师兄打坐功夫厉害啊!一定是有修行的人。
(二)、有人认为修成了无想定就是圣者了。无想定,梵文samāpatti,它的特点是前六识不生起,都会给修行者带来非常清静的感受,没有烦恼,没有痛苦,好像是解脱了,但是从大乘佛法来说,不是真解脱。无想定是外道的修法,外道认为修成无想定就是涅槃了。
(三)、还有人认为圣者应该是仙风道骨,长寿安乐的。例如中国历史上传说很多这方面的人物,彭祖、吕洞宾。
(四)、还有些人认为,圣者应该是品德高尚,以高贵的品质感化万民。例如:尧、舜、禹、汤这些古圣人。
这种对凡圣区分标准的误解还可以举很多例子。其实,佛教讲的凡夫和圣者的区分,是从般若的角度进行区分的。般若是佛教讲的智慧,是凡夫内心具着有打破无明见佛陀所说的真实的能力。[1]也就是凡夫和圣者的区分,是从智慧的角度进行区分。那么智慧达到怎么样的高度才能迈过圣者的门槛呢?其实,圣者就是智慧本身,看下面一段材料:
“以无相智说名如来,是故,如来以智为体,智为身故,不可分别,不可以所分别,不可以我、人、众生相分别。何故不能分别?以意识因境界起,取色形相,是故,离能分别,亦离所分别。”——《大乘入楞伽经》卷一
由此可见,圣者就是智慧本身,就是无分别智,就是无分别智如实的见到心自己。凡夫就是有分别识,就是心识不能如实的见到心自己。那么,无分别是认为桌子存在而不去分别吗?不是的,无分别智是从熏习认为桌子不存在,感知到桌子是错觉的法义,近似替换杂染种子为清净种子,而显现。
我们再从大乘修行的五位三阶段的角度讨论凡夫和圣者的区分标准。
(一)、大乘修行五位:
大乘修行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证道位。
1、资粮位:准备资粮,是准备工作。
2、加行位:资粮具足了,准备冲刺见道,冲刺过程叫加行位。
3、见道位:见道了,道是道路,见到了通向成佛的道路。
4、修道位:在通向成佛的大道上努力的修行,就是修道位。
5、证道位:沿着这条大道修行到最后的终点,就是证道位、成佛。
五个修行阶段分为两类:
一类是:资粮位、加行位和修道位,都可以用一个线段来表示,因为它是一个渐修的过程。
第二类是:见道位和证道位,都可以用一个点来表示,因为它是刹那的顿证,不是渐进的过程。
凡夫与圣者的定义:
1、在五位当中,见道位是第一个关键点、转折点、分水岭。见道之前的修行者是凡夫。见道之后的修行者,就叫做圣者。
2、凡夫的心的行处、境界,是凡夫用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知到的一切事物。
3、佛陀告诉我们,圣者的心的行处是真如。真如是圣者、佛陀才能亲证的真正的真实性,凡夫见不着,只有圣者能见、能证。能见和能证是两件事,见到真如和最终证得真如是有区别的。[2]
通过大乘修行的五位三阶段的划分,凡夫和圣者的区分就很清晰了。见道之前的修行者是凡夫,见道之后的修行者就是圣者。凡夫和圣者的差异就是智慧的差异,凡夫是分别,圣者是无分别。
参考文献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54.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