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破增益如此重要

Admin讨论 | 贡献2022年1月11日 (二) 14:24的版本 (导入1个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摘要:诸佛出世住世的唯一大事因缘就是为众生开示佛的知见,令众生悟入佛的知见。佛之知见是究竟觉悟的知见,而众生的知见是迷惑颠倒的知见。因为凡夫执着本不存在的事物为真实(增益的错误),所以就见不到佛陀能见能证的真正的真实性(损减的错误),也就无法悟入佛之知见,因此增益和损减是凡夫所犯的两个连带性错误。佛陀讲法的主要目的就是纠正凡夫的这两个错误,即破增益和补损减,这也是大乘佛法横向教理体系的修行纲领。由于末法时期的众生愚痴少智,不能如实领受佛法真谛,因而在经典的解读上有诸多误解,例如,有人在解读佛说缘起法时,认为“缘起”就是生出了凡夫境界的事物,由缘生起了五蕴,由缘生起了万事万物,认为阿赖耶识是凡夫心外蕴、界、处产生的真实原因。造成上述错误观点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把握先破增益后补损减的修行纲领,没有认识到破增益是资粮位加行位凡夫学佛修行的重中之重。佛陀破增益最有力的手段就是用缘起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佛陀只有在宣说“凡夫境界一切法无生”这样破增益的法之后,才能宣说佛陀亲证的真实性,才能让凡夫真正悟入觉者的真实境界。因此,只有通达破增益的甚深含义,才能避免修行人误入歧途,从而能够速疾领悟佛法真谛,成就无上菩提。

关键词:破增益,补损减,缘起法,十二缘起,缘生缘起,藏识缘起

引言:佛陀在《法华经方便品·第二》中开示:“诸佛世尊,唯以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 [1]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出现于世,只为一件大事,就是“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令众生 “开示悟入佛见”呢?《涅盘经》云:“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2]”佛陀悲智双运,对一切众生都心怀慈愍,不曾退舍,佛陀出世的本怀,就是“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着,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3]。佛陀以圣言量开演佛法,只为众生能够破迷开悟,只为众生能够解脱离苦,只为众生的智慧能够与佛无二,究竟成佛。

然而,愚痴凡夫的知见是迷惑颠倒的,因为凡夫执着本不存在的事物为真实(增益的错误),所以就见不到佛陀能见能证的真正的真实性(损减的错误),因此增益和损减是凡夫所犯的两个连带性错误[4],这就使得愚痴凡夫无始劫以来不断流转于生死苦海而不得出离。而佛的知见则不同,佛陀具有究竟觉悟的知见,即解脱成道,究竟成就的知见。如实了知佛陀一生的教法就是要遵循破增益补损减的横向教理体系[5],理解佛说缘起法就是破增益,只有从根本上纠正凡夫的错误知见,破除凡夫误以为的真实存在,才能够引领凡夫悟入佛陀亲证得真实境界,因此破增益是凡夫学佛修行的重头戏。

一、什么是增益

(一)“增益”的出处

“破增益”是净名精舍于晓非老师根据《金刚经》和《楞伽经》两部重要的大乘经典而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名言概念。关于“破增益”的法义内涵,佛陀在《楞伽经》中有明确开示,经文如下: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愿说建立诽谤相,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离此恶见,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6]

“建立诽谤相”梵文是samāropāpavādalakṣaṇa。其中samāropa,实叉难陀译为“建立”,这个词在后来的汉传佛教传统中,被大家普遍接受的翻译是“增益”,破增益的“增益”。 apavāda,实叉难陀译为“诽谤”,这个词在后来的汉传佛教传统中,被大家普遍接受的翻译就是“损减”,补损减的“损减”。因此,“建立诽谤”的正确解释就是“增益损减”。上面这句经文就是大慧菩萨请求佛陀为他宣说一下“增益相”和“损减相”,让菩萨们都能远离增益和损减这两种邪见,从而迅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7]

(二)“增益损减”的真实含义

《楞伽经》云,“‘大慧,建立诽谤,皆是凡愚不了唯心而生分别,非诸圣者。’[8]”佛陀解释说,增益和损减都是由于凡愚不知“唯自心现”而起的分别,而见道的圣者都能够“善知境界自心现义”而不起分别,这里的“境界自心现”的“境界”,既指凡夫心的行处,也指圣者心的行处。因此,“境界自心现”就有了两重含义[9]

1、凡夫心的行处——破增益[10]

境界指凡夫心的行处,这个境界是凡夫依靠感官所感知到的能认识客观世界的“我”和被“我”所认识的客观世界。佛陀认为所谓的“能认识的主体”和“被认识的客体”不过只是心的显现,并不真实存在,无明凡夫死死执着“主客观世界”不放手,也就是说,凡夫犯了“人我执”与“法我执”两个严重的错误,归根结底,就是“法我执”的错误,即把不存在当成存在,对应于“三自性”中的遍计所执自性,此为“建立相”,佛教里给这个错误起名叫“增益”。

2、圣者心的行处——补损减[11]

境界还可以表示圣者心的行处,也就是圣者、佛陀亲证的真实性,也叫真如。由于凡夫依靠感官感知不到圣者亲证的真如,因此就不承认有真正的真实性的存在;不仅不承认,而且还生起诽谤,此即“诽谤相”。凡夫除了增益的错误之外,还犯了第二个错误,就是不承认圣者、佛陀有亲证的真实性,佛教里给这个错误起名叫“损减”。

对凡夫而言,增益的错误和损减的错误属于连带性错误。我们凡夫为什么见不到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呢?就是因为凡夫死死地执着着心外有事物存在的这种认知模式,也就是能所分离的错误认知模式,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再也见不到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了。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不是依靠凡夫的感官所能感知到的。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这个能证之心和证的真如,是一体的,是不二的。

可以看出,“境界自心现”的两重含义就是佛陀在纠正凡夫的两个错误,纠正错误起名叫破增益和补损减。

二、破增益的重要性

增益和损减在佛法中{}极其重要,其重要性就体现在破增益和补损减是佛陀横向教理体系的【安排和修证的次第[12]】{判教标准}。不管是初时、二时还是三时教法,其实只包含两个话题:破增益和补损减,其中,破增益是重中之重。

佛陀对不同根性的众生讲法侧重点也不相同,《楞伽经》中有一段大慧菩萨与佛陀的对话 [13]

“已能开示法,何不显真实?”

尔时世尊以颂答曰:“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

大慧问佛陀,既然佛已经安住于真实法中,为什么不对智慧者和愚痴者都宣说真实的法义呢?佛陀回答说,即使给愚痴者宣讲真实法义,在愚痴者的心中也不会有真实[14]

由这段颂文可知,佛陀说法一定是应机的,既要随顺真实,也要随顺众生。对没有见佛陀亲证的真正真实性的众生来说,佛陀讲法的重点就是破增益。如果不讲破增益的法,而直接宣说圣者能见能证的“真如”法义,势必会造成凡夫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理解佛说,是不可能真正领受佛陀教法的真实含义的。目前,有佛教徒对佛法的理解与真实法义大相径庭,主要原因就是破增益不彻底从而导致对佛法的误解与歪曲。主要有以下几种主流观点:

(一)有人认为佛说十二缘起(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是构成三世轮回的因果链条。只有摆脱十二因缘的束缚,才能出离生死而证得涅【槃】{}。他们认为由缘而生起了真实的轮回,因此就认为有真实的涅【槃】{}可证。

(二)还有人认为,佛陀讲缘生缘起是为了说明事物的存在是种种条件——“缘”的临时的聚合而生起的一个松散性的存在,这就叫缘生性的存在。缘起就是因缘和合而生起了万事万物,都不具有独立存在性,也就是无自性,无自性也叫性空。因此认为,万事万物是以一种“无自性”的方式存在,即现象有,自性空。

(三)有些人由于破增益不彻底,直接学习三时教法“如来藏”补损减的甚深法义,认为整个世界的产生就是源于阿赖耶识这个因缘,阿赖耶识是整个凡夫世界存在的基础,甚至【将】如来藏理解为生起万法的源头。

上述这些错误观点与佛陀的“无生法义”是彻底背离的。佛陀讲缘起不是给凡夫以为存在的凡夫世界找存在的理由,恰恰相反,是为彻底解构凡夫以为的心外存在,是为了讲“一切法无生”[15]

三、佛陀破增益的手段——“缘起”

既然对凡夫而言,佛陀讲法的重点是破增益。那佛陀是采用什么方式来破增益呢?一言以蔽之,佛陀就是用“缘起”来破增益的。《楞伽经》中讲到“因缘和合中,愚夫妄谓生,不能如实解,流转于三有。” 梵文:hetupratyayasāmagryāṃ bālāḥ kalpanti saṃbhavam。这句经文,对当今佛教界是极其震撼和颠覆的。也就是说,只要认为因缘和合有事物产生了,即便认为这个事物是无自性的,这就是愚夫、傻瓜的观点,就是错解缘起,就会导致生死轮回。佛说缘起是破而不是立。“缘起”是佛陀破增益的手段和工具,这就是佛说缘起的真实法义之所在[16]

笔者在系统学习了净名精舍于晓非老师《金刚经》导读和《楞伽经》导读之后,非常认同 “佛陀讲缘起是为了破增益”这一结论,因为这一结论是佛陀宣说无生法义最直接的体现。

依照《解深密经》可以将佛陀教法的纵向教理体系分为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17]。这三套教法体系是三套相对独立的名言系统,佛陀在这三套相对独立的名言系统里相应地建立了三套缘起来破增益。

(一)初时教法破增益:“十二缘起” [18]

初时教法讲十二缘起来破增益,貌似是在讲一环扣一环的缘起的生命链条,似乎可以解读成缘缘相生的相似相续。其实佛说十二缘起是在解构无明凡夫误以为生命轮回之中,有一个独立存在、永恒不变的精神主体,始终贯穿于生死过程;佛说十二缘起就是在破除凡夫在生命轮回中,增益上去的恒常不变的精神主体——我。佛说十二缘起的唯一目的就是破这个“我”的增益,讲“人无我”的道理,讲轮回无我。

(二)二时教法破增益:“缘生缘起”[19]

二时教法讲缘生缘起来破增益。于晓非老师在《金刚经导读》课程中,构建了四重二谛来阐述缘生缘起。前两重二谛,佛陀随顺众生,讲缘生性空。注意:这个表述是“缘生性空”,但这两重二谛只是接引众生的前行法,还未正式进入大乘佛法。如果只是把前两重二谛就当作是佛法的“缘起法”来讲授,那就是不折不扣地讲相似佛法[20]。后两重二谛才是讲“缘生缘起”,缘生缘起就是在解构无明凡夫误以为凡夫境界真有事物存在的这个错误认识,就是在破除凡夫在凡夫境界中增益上去的“人我”和“法我”。佛说缘生缘起就是破这个“二我”的增益,讲人法二无我的道理,讲诸法无生,从而引导众生证悟空性。

(三)三时教法破增益:“藏识缘起”[21]

三时教法讲藏识缘起来破增益。立足于圣者境界,安立阿赖耶识,构建眼翳执毛模型,清晰表述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不是现出了心外的事物,只是显现出了心外没有事物,而非要误以为心外有事物的错觉,这就是“藏识缘起”。所以藏识缘起并不是要讲依藏识而真的缘起出了心外世界,恰恰相反,藏识缘起同样是在解构凡夫误以为心外有事物存在的错误认识。同时还解决了一个二时教法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是凡夫境界不存在,但为什么在凡夫的感知中,心外事物却存在地那么真实。藏识缘起,由“缘”真的生起的,也只能是生起了,没有心外事物生起,而误以为有心外事物生起的错觉。藏识缘起不是在给心外世界的存在找存在依据,相反,是在破除无明凡夫增益上去的外境的存在。佛说藏识缘起就是讲唯识无境的道理。

综上,对缘起的最根本的误读,就是以为缘起就是因缘和合而有事物生起,从而为无明凡夫误执的人我与法我的存在,寻找到了存在的依据。这就是“因缘和合中,愚夫妄谓生”。其实恰恰相反,佛说缘生是说无生,佛说缘起是为解构。简言之,佛说缘起就是想说“缘起无生”。

四、“缘起”的了不了义

既然佛说“缘起”是为了说“缘起无生”这个道理,也就是说由缘没有任何事物和合而生起,那为什么要起名叫“缘起”呢?

缘起的梵文是 pratītyasamutpāda,就是由缘生起的意思,译为“缘起”很准确。那么,依据“缘起无生”的法义,由缘真的什么都没有生起吗?这又似乎和缘起这个名字相矛盾。

如果只学习十二缘起和缘生缘起,那由缘真的什么都没有生起,这与“缘起无生”的法义相吻合。但是,学习了佛陀三时教法的藏识缘起之后,才能真正明白,缘起真的是由缘生起了,但是生起的不是事物,而是没有事物却误以为有事物生起的错觉[22]。 从破增益的角度来说,初时和二时教法中,凡夫“人我执”和“法我执”错误认识的根源在于增益了事物的自相与自性,用哲学的语言来说,就是增益了事物现象(感性)与本质(理性),二时教法的破增益就是要一空到底,彻底否定事物现象与本质的存在;三时教法中,基于识的转起而产生的感知是圣者能见的一分真实,但这个感知生起的原因就是藏识缘起,就是错误认识熏习下的杂染种子的现行,错误认识就是计执,就是执着心外有物的执着,对佛陀证悟的真实性来说,这个执着就是增益。所以,三时教法破增益是转错误认识而不是空原本不存在的凡夫境界。二时教法中空的对象其实并不存在,真存在就空不了了,也没必要空了,与其说空,不如说“转”,因此,三时教法的“转”比二时教法的“空”更了义[23]

从这个意义上说,十二缘起和缘生缘起,只是缘起的方便说,藏识缘起才是缘起的究竟说,是了义的表达。因此,可以更直接地表述为:佛说缘起就是要说藏识缘起。本不存在的凡夫境界在凡夫的感知中如此真实的原因就是藏识缘起了“虚妄分别”,就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的现行的结果。站在圣者的角度回看凡夫境界,是一场不折不扣的虚妄分别,就是世间万法没产生而凡夫非误以为产生了的错觉,除了这个错觉、这个虚妄分别,什么都没有,一切法无生。这就是佛陀所说的缘起的甚深法义,这就是为什么缘起能成为佛陀教法的标识,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被称为“说缘起者”的原因[24]

关于“藏识缘起”的甚深法义,在《楞伽经》导读中对此有精彩详细的论述,限于篇幅有限,此处就不再赘述,请读者自行学习[25]

五、总结

末法时代的众生福德浅薄,垢障深重,正法隐没,主要是由于相似佛法泛滥,把佛陀说的缘起理解为凡夫境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起的,不敢彻底解构凡夫自以为真实的凡夫世界,因此也不能如实领受佛陀说缘起的真实意图。二时教法中,佛说缘起只为宣说“缘起无生”;三时教法中,佛说缘起只为宣说“藏识缘起”。两种教理体系中的共同点就是破增益,破增益更了义的表达就是转错觉,转凡夫误执心外有物的错误认识。只有善了知破增益的真实含义,才能真正跨入大乘佛法的大门;只有正解缘起是破增益的手段,才能与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相应,证悟空性,入唯识性,圆满第一个阿僧祇劫,速证无上菩提。

参考文献

  1. 《妙法莲华经》卷1〈2 方便品〉 (CBETA 2021.Q3, T09, no. 262, p. 7a22-28).
  2. 《大般涅盘经》卷11 (CBETA 2021.Q3, T12, no. 374, p. 429c8).
  3.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51〈之二〉(CBETA 2021.Q3, T10, no. 279, pp. 272c28-273a1).
  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3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6. 《大乘入楞伽经》卷2 (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8b8-12).
  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8. 《大乘入楞伽经》卷2 (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8c3-5)
  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2.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57.
  13. 《大乘入楞伽经》卷2 (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5a17-19).
  1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7.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3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1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0.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3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2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