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时教法说“心的显现”?

Admin讨论 | 贡献2022年1月11日 (二) 14:24的版本 (导入1个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为什么三时教法说“心的显现”?


常举手 金刚慧


摘要:“心”是佛教三时教法的核心词汇,三时教法代表经典《大乘入楞伽经》(实叉难陀译本)开篇就说“境界自心现” ,依据梵文原本,“境界自心现”的“心””对应的梵文是 citta,表示精神活动。三时教法是佛陀立足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从立足点的角度来说,这个心唯圣者能见。从“显现”的角度来说,心显现出的,绝非是物,只是没有事物,误以为有事物的错觉。从佛教横向教理体系来说,“境界自心现” 即破增益又补损减。


关键词:心;藏识;三时教法;立足点;虚妄分别;错觉


一、引言

千百年来,中观和唯识两派有过不少的理论冲突,许多学习中观的人,认为唯识“空外境不空心识”,是不了义的。当今佛教界也有诸多人士认为,“唯识无境”的“识”就是二时教法里凡夫当下所能感知到的,自己依赖感官而生起的精神活动。《解深密经》三时判教明确指出三时教法是“以显了相转正法轮,第一甚奇,最为稀有,于今世尊所转法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1]”。《楞伽经》中对立足点问题明确表示,三时教法是“于寂静法以圣事说[2]”。由于三时教法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所以“心的显现”只对圣者显现,而且不能空,必须转。这也正是三时教法的殊胜和了义。


二、可显现的心是什么心

“境界自心现”的“心”既表示凡夫心,也表示圣者心[3]。在《楞伽经》中,凡夫心叫做“识”,圣者心叫做“智”。依据梵文原本,“境界”对应的梵文词是gocara,指心行走到的地方。当“境界”是指凡夫依靠感官所感知到的心外世界,这个心就是凡夫心。当境界是指圣者佛陀亲证的真实性“真如”,这个心就是圣者心。

(一)凡夫心

1、凡夫心就是藏识

凡夫心,是立足圣者境界所见的藏识缘起的认识活动,在三时教法,这个“心”就是藏识。藏识,也叫阿赖耶识,就是具有收藏功能的识。藏识是三时教法的核心词汇和标志性名言,按其显现的不同功能,藏识可划分为二识、三识和八识,如此划分,只是一种说法的方便。识其实只有一个,就是藏识,诸识只是藏识的一种显现形态,并非独立于藏识之外还有其他的识。诸识与藏识的关系如同大海与浪花,浪花就是海,海就是浪花。同样,心如海,诸识如浪,诸识与心无差别且不一不异。如《楞伽经》所述:

“非异非不异,意等七种识,应知亦如是,如海共波浪,心俱和合生。[4]

2、凡夫心就是“能所分离”

凡夫的心的行处,就是凡夫用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知到的一切事物[5]。凡夫心的特点就是认为心外有物,能认识的“心”与被认识的“物”分离,这种“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导致凡夫心每时每刻都处于分别之中,误把海水卷起的浪花执为实有,由此而攀援根本不存在的浪花,产生执着和烦恼。这种分别的功能,在名言安立上表达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从“能所分离”的角度来讲,凡夫心的行处就是错觉的行处。如《楞伽经》所述:

“身及资生、器世间等,一切皆是藏识影像,所取能取二种相现。彼诸愚夫堕生、住、灭二见中故,于中妄起有无分别。[6]

3、凡夫心唯圣者能见

三时教法立足于圣者境界说法,在表达阿赖耶识种子现行时的分别功能上,采用了与二时教法相同名言: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但这六个识,不属于凡夫境界,更不是凡夫当下觉知的凡夫心,唯圣者能见能知。《楞伽经》中明确表述为:

“大慧,如是藏识行相微细,唯除诸佛及住地菩萨,其余一切二乘、外道定慧之力皆不能知。[7]

“大慧,我为胜鬘夫人及余深妙净智菩萨,说如来藏名藏识,与七识俱起,令诸声闻见法无我。大慧,为胜鬘夫人说佛境界,非是外道二乘境界。大慧,此如来藏、藏识(阿赖耶识)是佛境界。[8]

由此可知,三时教法的心(藏识),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建立,绝非二时教法里那个被否定掉的依靠感官而发生的感知活动。

(二)圣者心

圣者心的行处是真如,真如是圣者佛陀才能亲证的真正的真实性[9]。凡圣的差别点就是“虚妄分别”,如《楞伽经》所述:

“大慧,凡愚不了五法、自性、诸识、无我,于心所现见有外物,而起分别,非诸圣人。[10]

”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是佛教三时教法的四大纲领,凡夫和小乘修行人不能了达这四个道理,所以才会感觉到心外有物,因此而起虚妄分别。圣者之所以是圣者,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知道心外无物。从对凡夫“能所分离”认知模式的否定角度来表达的话,圣者心的认知模式就是“能所不分离”。


三、心显现的是什么

(一)显现的是行为

三时教法安立了种子熏现模型,用藏识、Kr、熏习、种子、现行五个名言具体描述了凡夫心的活动过程。

藏识:就是阿赖耶识,其主要作用就是不断地无有穷尽地收藏种子;Kr:代指众生的行为,就是凡夫用感官所能感觉到的见闻觉知;种子:有杂染种子和清净种子之分,错误认识熏习的种子就是杂染种子,也叫识。如实认知熏习的种子就是清净种子,也叫智;现行:就是行为发生时的显现和分别。

“种子熏现模型”表述为:藏识里的种子是由众生的行为Kr熏习而来。这些Kr当生即灭,但其所产生的行为会在藏识中熏习下一颗种子,因缘成熟的时候,它会现行为一个新的 kr,而这个新的 kr,依然是无常的当生即灭的,但它又会在藏识中再次熏习新的种子,因缘条件成熟的时候,它又会现行出一个新的行为 kr,如此无穷往复,就形成了众生的行为,以及导致这个行为所产生的延续的力量,业力[11]

“种子熏现模型”所要表达的重要法义之一就是:现行,现的仅仅是行为,并非现出了事物。

(二)显现的是错觉

1、感知就是错觉

境界既然是心的显现,就说明心外并没有真实的存在。《楞伽经》第一卷第一品中罗婆那王一连用了七个譬喻,“为梦所作?为幻所成?犹如乾达婆城?为翳所见?为炎所惑?为如梦中石女生子?为如烟焰旋火轮耶?”不仅表达出对世界真实存在的疑问,同时也对感知的真实性起了疑情。为解释这个“所作”、“所成”、“所见”、“所惑”,三时教法在“种子熏现模型”的基础上,又安立了“眼翳执毛模型”,用误起的”影“和误执的”毛“为比喻,从显现和分别两个角度进一步将众生的行为Kr进行了细化和阐释:生了翳病的眼睛,自身显现出似毛的影,可是凡夫不以为是影,误以为是眼睛之外的毛。这个误以为的错误认识,多生累劫地经历阿赖耶识种子的熏习现行,在不断地强化中,这个误以为有毛的错觉,在凡夫的感知世界里就真实无比坚不可摧了[12]。“眼翳执毛模型”总结为一句话就是:阿赖耶识种子现行,不是显现出了心外的事物,而是显现出了心外没事物,误以为心外有事物的错觉[13]

唯识学把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的显现又做了细分,似毛之影叫“相分”,见影之见叫“见分”[14]。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显现出了相分和见分,凡夫误将相分执为所取,将见分执为能取,此时“能”跟“所”貌似就分离了。其实所取和能取根本不存在,只是凡夫虚妄分别的结果。正如《楞伽经》所述:

“众生心所起,能取及所取。所见皆无相,愚夫妄分别。[15]

2、感知产生的原因

(1)三缘合生

三缘合生是凡夫和外道修行者认为的感知生起的原因。三缘,即我、根、境[16]。“我”,梵文是ātman,就是生命内在的精神主体。“根”,梵文是indriya,指生命体的感觉器官,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义”,梵文artha,也译为“境”,就是外境,特指根所对应的对象。精神主体“我”、与感觉器官、外境,三个条件相合,就产生了识的作用,感知就这样生起了。

三缘合生的感知就是二时教法的“心”,就是凡夫当下的觉知,佛教对这一观点是持否定态度的。佛教在初时教法已经用十二缘起[17]解构了人我。在二时教法又用缘生缘起[18]进一步对人我和法我进行了彻底解构,直指大乘核心教义,无生。凡夫境界本来无,何须生?无生基础下的任何生起只能是戏论。如《楞伽经》所述:

“若本无有,识三缘合生,龟应生毛,沙应出油,汝宗则坏,违决定义,所做事业悉空无益。[19]

(2)眼识转起模型

佛教在三时教法依托眼识转起模型,对感知生起的真正原因做了清晰明确地阐释。《楞伽经》 经文: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有四种因缘眼识转。何等为四?所谓不觉自心现而执取故,无始时来取著于色虚妄习气故,识本性如是故,乐见种种诸色相故。[20]

在这四个原因中,没有能见的眼根和被见的眼睛之外的事物。阿赖耶识现行的只是往昔的错误认识,显现与分别是对往昔错误认识的展现与强化。这种展现与强化,会使似相更像外相,会使执似相为外相的分别更为强烈坚定。所谓眼识的转起,不过就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表现出的一种分别功能。狭义的讲,根本没有能见和所见,广义地说就是根本没有能取与所取。正如《辨中边论》所说:

“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21]

(三)显现的是心自己

《楞伽经》中把藏识比喻为海,把转识比喻为浪。“譬如海水动,种种波浪转,藏识亦如是,种种诸识生。[22]”。大海的动荡有了各种的波浪,同样的,藏识的动荡,就导致了种种识的生起。浪就是海,浪并不在海之外。

犹如海与浪没有差别,心与诸识也没有差别。转识波浪展现出的似相,只是心的不同形态,显现的仍然是心自己。凡夫所攀缘的心外种种事物,根本不存在,只是心自己所显,犹如海浪翻腾时,浪花所展现的似相,并非浪花之外真有这些事物存在。三时教法安立阿赖耶识,就是为了告诉凡夫,心外之相根本不存在。正所谓“识所缘,唯识所现故。[23]


四、三时教法为什么讲心的显现

(一)为了破增益

当境界是指凡夫心的行处,凡夫依靠感官所感知到的心外世界,只是自心的显现,并非心外真有真实的世界存在。凡夫由于无明把心的显现当作独立于心之外的真实存在。这种强加上去的所谓的存在,叫做增益。三时教法讲“境界自心现”,就是为了纠正这个增益的错误,这是佛教横向教理体系的破增益部分,也是境界自心现的第一重含义[24]

(二)为了补损减

圣者有真实性可见可证,而且能见能证的心与真如不分离。对于圣者能所不分离的认知模式,凡夫是抵制的背离的。凡夫沉醉在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里,导致了凡夫不可能见到证到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这种见不到,不承认圣者有真实性的错误叫做损减[25]。当“境界自心现”是指圣者心的行处时,就是在补损减,这是佛教横向教理体系的第二部分,也是“境界自心现”的第二重含义。

对凡夫而言,增益和损减的错误是连带性错误。因为增益了,圣者证悟的真实性就被损减了。《楞伽经》中有明确论断:

“凡愚不知名是假立,心随流动,见种种相,计我、我所染著于色,覆障圣智。[26]

“境界自心现”即破增益又补损减,在对凡夫境界解构的彻底性上与二时教法没有丝毫不同,而且三时教法“以显了相转正法轮,第一甚奇,最为稀有,于今世尊所转法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27]”。


五、怎么理解三时教法说“心的显现”

(一)从立足点的角度理解

三时教法立足于圣者境界说法。《楞伽经》中明确表述为:

“我为众生无始时来计著于有,于寂静法以圣事说,今其闻已,不生恐怖,能如实证寂静空法,离惑乱相,入唯识理,知其所见无有外法,悟三脱门,获如实印,见法自性,了圣境界,远离有无一切诸著。[28]

“自所得圣智证法,非诸外道臆度邪见及以二乘修行境界。[29]

自所得圣智证法,是指圣者通过自己修行获得的内在的圣智去亲证的法。三时教法立足于“自所得圣智证法”说法,就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藏识是“自所得圣智证法”,是圣者证悟的一分真实,非凡夫所知所感。立足圣者境界,没有凡夫,更没有凡夫的觉知,所以,三时教法“心的显现”,只对圣者显现。中观学者批评唯识”空境不空心“,其核心就是不理解佛陀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立足点不同”这个关键点,因此,三时教法的“心”,不能空,也不在空的范围。

(二)从理论建构的角度理解

转识成智是三时教法的核心修行纲领,根据横向教理先破增益后补损减的次第,三时教法在教理安排上,首先安立圣者境界的名言“阿赖耶识(藏识)”解决二时教法遗留的感知问题,让凡夫知道,凡夫的感知不过是唯心所现的错觉。三时教法破增益的路线是以唯识为工具,以分别为抓手,安立五法、三性、诸识、无我名言系统,把“分别”的凡夫解构为“无分别”的圣者。破增益的同时转识成智,以正智攀援真如补损减。整套教理体系完整,自洽,了义。

藏识是转凡成圣的枢纽机制,从观修实践的指导意义上来看,这个“心”必须存在,它是破除凡夫增益外境的有力工具,这个“心”虽有,但不真。有,是说它是导致凡夫无明,颠倒,糊涂的罪魁祸首,虽然存在,但不应该存在,更没有存在的价值。不真,是因为它是虚妄的染污的,修行就是要从它入手,让它停止运转,最终被“智”转掉。所以,从理论和修证上讲,“心”虽然不能空,但必须得“转”,”转”让修行解脱具备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三)从唯识的角度理解

唯识的第一重含义是“唯识无境”,对应的梵文是vijñāna-mātra,就是只有心识,没有外境。二时教法里的识是五蕴之一,“诸识蕴有五,犹如水树影。[30]”,五蕴犹如水中的树影,由三缘合生,是凡夫境界的能取所取,在二时教法已被彻底空掉。所以,唯识不可能唯的是这个识。而三时教法的“识”,是圣者能见的凡夫心的认识活动,种子熏现模型、眼翳执毛模型、眼识转起模型对这个认识活动分析论证的结论是:只有心识,没有心识之外的事物。如《辩中边论》所说,“识生变似义,有情、我及了。此境实非有,境无故识无。[31]“所以,“唯识”唯的必定是三时教法的“识”。

唯识的第二重含义是“唯分别”或“唯了别”。对应的梵文是vijñapti-mātra,就是凡夫境界只是虚妄分别,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凡夫对这个虚妄分别无知无觉。支撑虚妄分别的机制,就是阿赖耶识,具体说就是前六识。《楞伽经》中说,“所见如幻梦,不应妄分别。[32]”,凡夫的一切所见,如同幻和梦,应以佛陀“唯了别”的教诲而不起分别。紧接着又说“三有如阳焰,幻梦及毛轮。若能如是观,究竟得解脱。[33]”,意思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如同翳眼所见的毛,如同阳焰迷惑的水。若能如此观察,即得解脱。所以唯识一定是唯阿赖耶识,唯了别识。


六、结论与思考

三时教法之所以说“心的显现”是因为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综上,本文引言中所引用的两个观点:中观学者认为“空外境不空心识时不了义”,“唯识唯的是凡夫当下的觉知”是不符合三时教法教理体系的。从种子熏现到眼翳执毛,再到眼识转起,凡夫心始于一个必定是错觉的起点,经过转识成智步入正觉大道,成就圣者心。“境界自心现”是三时教法教理体系的浓缩与精炼,更是佛教横向教理体系破增益补损减的完美体现。


参考文献

  1. 《解深密经》卷2〈5 无自性相品(二)〉(CBETA 2021.Q4, T16, no. 676, p. 697b8-9).
  2. 《大乘入楞伽经》卷4〈3 无常品(四-五)〉(CBETA 2021.Q4, T16, no. 672, p. 611b28-29).
  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 《大乘入楞伽经》卷2(CBETA 2021.Q4, T16, no. 672, p. 594c16-17).
  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 《大乘入楞伽经》卷2(CBETA 2021.Q4, T16, no. 672, p. 594b2).
  7. 《大乘入楞伽经》卷2(CBETA 2021.Q4, T16, no. 672, p. 594b29-c2).
  8. 《大乘入楞伽经》卷5〈6 剎那品(五)〉(CBETA 2021.Q4, T16, no. 672, p. 620a2-3).
  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0. 《大乘入楞伽经》卷5〈6 剎那品(五)〉(CBETA 2021.Q4, T16, no. 672, p. 620a26-28) .
  1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5. 《大乘入楞伽经》卷6(CBETA 2021.Q4, T16, no. 672, p. 626a12-13).
  1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7.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心经》00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18.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57-258. 
  19. 《大乘入楞伽经》卷1〈2 集一切法品(一-三)〉(CBETA 2021.Q4, T16, no. 672, p. 594a1-2).
  20. 《大乘入楞伽经》卷2(CBETA 2021.Q4, T16, no. 672, p. 594b12-13).
  21. 《辩中边论》卷1〈1 辩相品〉(CBETA 2021.Q4, T31, no. 1600, p. 464b16-17).
  22. 《大乘入楞伽经》卷2(CBETA 2021.Q4, T16, no. 672, p. 594c19).
  23. 《解深密经》卷3〈6 分別瑜伽品(三)〉(CBETA 2021.Q4, T16, no. 676, p. 698b2).
  2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6. 《大乘入楞伽经》卷5〈6 剎那品(五)〉(CBETA 2021.Q4, T16, no. 672, p. 620b1).
  27. 《解深密经》卷2〈5 无自性相品(二)〉(CBETA 2021.Q4, T16, no. 676, p. 697b8-9).
  28. 《大乘入楞伽经》卷4〈3 无常品(四-五)〉(CBETA 2021.Q4, T16, no. 672, p. 611b28-29).
  29. 《大乘入楞伽经》卷1〈1 罗婆那王劝请品(一)〉(CBETA 2021.Q4, T16, no. 672, p. 587b26-27).
  30. 《大乘入楞伽经》卷3(CBETA 2021.Q4, T16, no. 672, p. 601c9).
  31. 《辩中边论》卷1〈1 辩相品〉(CBETA 2021.Q4, T31, no. 1600, p. 464c9).
  32. 《大乘入楞伽经》卷3(CBETA 2021.Q4, T16, no. 672, p. 601c9).
  33. 《大乘入楞伽经》卷3(CBETA 2021.Q4, T16, no. 672, p. 601c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