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佛法是佛弟子的责任

来自净名文库
Admin讨论 | 贡献2022年1月11日 (二) 14:30的版本 (导入1个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一、佛赞出家

佛教上常将佛弟子称为“四众弟子”或者“七众弟子”。“四众弟子”是指出家男女二众比丘、比丘尼和在家男女二众优婆塞、优婆夷;“七众弟子”是指比丘、比丘尼、学戒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优婆塞、优婆夷是居家,余五众是出家。因此,佛弟子包含出家僧人和在家居士。

出家僧人为荷担如来家业,舍弃五欲,示现出家身弘扬佛法,以续佛慧命。佛陀亦在经中称赞佛子出家功德:

“大千界众生,皆发趣菩提,假令尽一劫,男女以奉施;若人发道意,以信而出家,随佛而修学,其福胜于彼。过去未来世,一切诸如来,无有不舍家,得成无上道。三世一切佛,称赞出家法,若乐供养佛,当依佛出家。”[1]

二、在家弟子应承担弘法责任

(一)法布施是在家居士的职责

佛陀在经典里开示,佛法并非佛和出家僧人亲口说,世间一切真实善语、微妙好语,都出自佛法。“何者是佛法?佛法有五种人说:一者、佛自口说,二者、佛弟子说,三者、仙人说,四者、诸天说,五者、化人说。”[2]“佛告憍尸迦:‘世间真实善语、微妙好语,皆出我法中。’”[3]作为佛弟子的在家居士,佛陀亦将弘法利生的任务委派给了他们。

“在家菩萨,若在村落,城邑郡县,人众中住,随所住处为众说法。不信众生劝导令信,不孝众生,不识父母,沙门婆罗门。不识长幼,不顺教诲,无所畏避,劝令孝顺。若少闻者劝令多闻,悭者劝施,毁禁劝戒,嗔者劝忍,懈怠劝进,乱念劝定,无慧劝慧,贫者给财,病者施药,无护作护,无归作归,无依作依。彼人应随如是诸处念行是法,不令一人堕于恶道。”[4]

“复有差别,谓如有一,于佛所证法毗奈耶,获得正信。信恶尸罗,当堕恶趣,信悭贪者,得贫穷报,如是信已,于现法中恶戒悭贪,深生羞耻,以羞耻故,弃恶尸罗,受清净戒,弃舍悭贪,以无垢心,安处居家,广说乃至善行布施,由此因缘,于现法中,圣贤所赞.”[5]

从佛陀对在家居士的教导,可以看出,弘法利生,不仅是出家僧人的职责,也是在家居士必须要做的修行。弘扬佛法与在家居士护持佛法没有丝毫的矛盾,佛陀也在经典里赞叹在家居士听闻了正法后为人演说,这正是三皈依体现和要求。“在家菩萨成就四法归依于法,何等四?于法师人亲近依附,听闻法已,善思念之,如所闻法为人演说,以此说法功德回向无上正真之道。”[6]

(二)佛经里的弘法居士

在佛经里,有两位大菩萨也是居士,他们为众生示现了白衣居士是如何行菩萨道,如何履行佛弟子的职责的。他们是维摩诘居士和胜鬘夫人。

维摩诘居士是跟佛陀同时代的一位大居士、大长老。维摩诘居士是古印度毗舍离地方的一位富翁,家有万贯,奴婢成群。但是,他勤于攻读,虔诚修行,能够处相而不住相,对境而不生境,得圣果成就,被称为大菩萨。这位大菩萨早已成佛,他才智超群,又擅论佛法,深得佛菩萨们尊重。“其生五道,为大医王,以慧以善,救众生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无量善事皆悉得,无量佛国皆严净,无量佛慧皆修学,明智之讲皆听闻,明者之迹皆履行,慧之德本随次兴,深法之要皆已入,三昧无量能悉成,佛力无畏,一切具足。”[7]在佛教经典中有一部经《维摩诘所说经》,是佛陀印可的,等同于佛说,因此可以称为经。

胜鬘夫人,出生在佛陀时代中印度的憍萨罗国,是憍萨罗国波斯匿王和末利王后唯一的女儿,是阿踰闍国友称王的王妃。是佛教四众弟子中的优婆夷,是在家信众的模范。胜鬘夫人聪明通敏,因受父母的影响而皈依佛陀,且得到佛陀的授记,胜鬘夫人将于二万阿僧祇劫之后,当得作佛,号普光如来。“佛于众中即为受记:‘汝叹如来真实功德,以此善根,当于无量阿僧祇劫天人之中为自在王,一切生处常得见我,现前赞叹如今无异。当复供养无量阿僧祇佛,过二万阿僧祇劫当得作佛,号普光如来、应、正遍知。彼佛国土,无诸恶趣、老病衰恼不适意苦,亦无不善恶业道名;彼国众生色力寿命、五欲众具,皆悉快乐,胜于他化自在诸天;彼诸众生纯一大乘,诸有修习善根众生皆集于彼。’”[8]《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与《维摩诘所说经》同样,是大乘佛教中以在家居士为主的经典。

三、“白衣居士不可说法”之错见根源

佛陀将弘扬佛法的任务交代给了所有的佛弟子,尤其是出家僧人。他们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他们具备职业的弘法标准。佛陀涅槃后,本应由出家僧人带领佛弟子们荷担如来家业,普度众生。然而却出现了“白衣不能说法”的观点,有些竟出自出家僧人。

某祖师曾云:“今时当末法,在家居士,作与同道演说研究,固无不可。若必照讲经仪式,乃出家法师之事,居士行之,即为僭越。立演说,也不合宜,殊失重法之意。”认为“僧人是住持佛法,在家人是护持佛法”中的“护持”是指在家居士不能讲佛法。

这种于事实违背佛陀教法的观点,造成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应当追溯历史,寻求其根源。在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度牒制度,度牒是国家对于依法得到公度为僧尼者所发给的证明文件,这一制度在唐宋时期得以兴盛。官府也可以出售度牒,所收费用充入军队和行政等开支。度牒的收入,竟成为唐宋时期官府收入的一大来源。具备度牒的出家人,可以免除徭役、地税,因此在唐宋时期,很多人开始非法买卖、炒作度牒,甚至伪造度牒,从中牟利。度牒价格高开高走,普通善士出家变得越来越困难,而有钱购买空名度牒的富裕僧人因为度牒而合法地具有公度的僧侣身份。这一制度,导致部分出家僧人不以佛陀的“三皈依”为依止,佛教成为了藏污纳垢的地方。在历史文献中,关于度牒制度的弊端有如下记载:“唐肃宗在灵武新立,百度惟艰,最阙军须,因成诡计。时宰臣裴冕随驾至扶风,奏下令卖官鬻度。僧尼道士以军储为务,人有不愿,科令就之。其价益贱,事转成弊。鬻度僧道,自冕始也。”[9]

在浮躁的制度弊端的影响下,僧团质量降低,并在修学上极其不重视佛陀的教理。少数有识之士,想找诸如《瑜伽师地论》这样的佛教经典学习,却也被焚烧了。这种没有学士研究,经典散逸,反智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民国。“白衣不能说法”出现的时代,正是佛法最衰败的时期。

四、弘扬佛法,延续慧命

在如今佛教经典遍布的时代,佛弟子应当抓住历史时机,重新拾起经典,学习佛陀本来教义,弘扬正法,自利利他。而不应该在历史的影响下,沉浸在错误的知见下。佛弟子应当共同承担起如来家业,将佛陀的教导,积极、如实的传递给众生,做一盏盏无尽灯,拿一盏油灯去点燃百千盏油灯,让那些不亮的灯全都明亮起来,这样佛法的光明就可以始终地、无有穷尽地延续下去了。

“善男子!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其本一灯无减无尽。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灯亦复如是,普然三世诸佛智灯,而其心灯无减无尽。”[10]

(一)大乘佛法修行法布施之最

大乘佛法修行是六波罗蜜,排在第一位的是布施波罗蜜,而布施又分很多种,比如说财布施、身命布施、无畏布施,当然还有法布施——就是给别人讲佛陀的教法。佛陀想告诉我们的是,法布施与前面几种布施相比较的话,法布施是最重要的。[11]

佛陀在经典里是如何赞叹法布施的呢?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12]“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13]佛陀赞叹为他人演说佛法,哪怕为他人演说四句偈,所受功德大于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财布施。

佛告善现:”如是!如是!若菩萨摩诃萨依深般若波罗蜜多所说而住,经一昼夜以法布施一切有情,所获功德甚多于彼无量无边。何以故?若菩萨摩诃萨离深般若波罗蜜多,则为远离一切智智。若菩萨摩诃萨不离深般若波罗蜜多,则为不远离一切智智。是故,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菩提,常应不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14]佛陀说要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就离不开深般若波罗蜜多,所以法布施是自利利他,是菩提心的体现,功德无量无边。

天帝释复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于此所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受持、读诵、如理思惟、为他演说,我当云何而为守护?唯愿世尊垂哀示教!”[15]为他人演说佛法的善男子善女子,天帝释还要护持他们。

“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曾于过去无量如来、应、正等觉亲近供养,发弘誓愿种诸善根,多善知识之所摄受,今乃得闻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功德名字,况能书写、读诵、受持、如理思惟、为他演说,或能随力如说修行!当知是人已于过去无量佛所亲近承事、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植众德本,曾闻般若波罗蜜多,闻已受持、思惟、读诵、为他演说、如教而行,或于此经能问能答,由斯福力今办是事。”[16]经文开示,为他人演说佛法的善男子善女人,是在过去无量佛前亲近佛法、供养佛的人,因此我们能听受佛法,并弘扬佛法,是极具善根的体现。

(二)弘扬佛法乃菩萨戒律

佛弟子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为人演说佛法,是要遵守的菩萨戒。《梵网经》菩萨戒第三十九“应讲不讲戒”这样规定:“而菩萨应为一切众生,讲说大乘经律。”第四十五“不化众生戒”这样规定:“是菩萨,若不发教化众生心者,犯轻垢罪。”因此,无论僧俗,只要是大乘菩萨行者,都应该弘法利生。如果不去教化众生,是违背菩萨戒律的。

《大宝积经》指出,若出家、在家菩萨不教化众生,则会遭到诸佛的诃责。“若菩萨在如是城邑村落中住。不教众生令堕恶道。而是菩萨诸佛所诃。长者。是故菩萨应当如是庄严大庄严。我今应当修行是行。住诸城邑村落郡县。不令一人堕于恶道。长者。犹如城邑有善明医。令一众生病毒而死多众诃责。如是长者。若是菩萨随所住处。不教众生令堕恶道。而是菩萨则为诸佛之所诃责。”[17]

五、护持善知识

弘扬佛法的前提是学习正法,没有善知识的引导,我们会遇到入海算沙的困境。末法时期,佛法衰微,能遇到善知识是每个佛弟子的幸运,是正法复兴的希望。《大品般若经》云:“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之法及一切种智,而使人欢喜信乐者,称为善知识。”作为佛弟子应该护持善知识,护持正法,并弘扬佛法,延续法脉。

在末法时期,笔者有幸遇到善知识,他是净名精舍首席学术导师于晓非教授。他对照梵文原本和三藏法师的翻译,秉承着“如是我闻”的精神。在喜马拉雅app《金刚经》导读的课程中,不仅逐字逐句解读《金刚经》经文,如实地传达理解《金刚经》 的法义,还借讲《金刚经》的这个机会,完整系统地梳理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的思想框架,通过学习,全面了解大乘佛法的理论体系和修证体系。而在语言表达上通俗易懂,可以说普摄三根。

在喜马拉雅app《楞伽经》导读课程里,于晓非老师又提出了“说法的立足点”,这也是于老师为我们总结的学修佛法的金钥匙。“立足点”本义指观察或判断事物时所处的立场。“说法的立足点”即基于三时判教的划分和佛经中所体现的教义、教理而归纳总结的佛陀说法的立场。因此,要理解《解深密经》三时判教的关键,是理解佛陀说法的立足点的差异。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最根本的差异就在于佛陀说法的立足点不同:初时与二时教法,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而三时教法佛陀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

这两部导读课程,让笔者少走了很多的弯路,再也没有入海算沙的困境,再去阅读其他的佛教经典,都能很清晰的理解佛陀要传递的法义。

“正法复兴,正法永驻”是每个佛弟子的愿望。中国作为佛法的第二故乡,复兴佛法走向世界,也是中国人的使命。佛弟子们应当团结起来,才能完成佛陀交代给我们的任务,才能实现宏愿。


参考文献

  1. 引自《大宝积经》(卷86)。
  2. 引自《大智度论(卷2)》。
  3. 引自《释提桓因得道经》。
  4. 引自《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
  5. 引自《瑜伽师地论》<十九卷·在家正行及所获胜利>。
  6. 引自《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
  7. 引自《佛说维摩诘经》(卷1)。
  8. 引自《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如来真实义功德章第一>。
  9. 引自《大宋僧史略》卷下<度僧规利>。
  10. 引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卷78)。
  11. 引自喜马拉雅FM于晓非《金刚经导读》031 法布施为最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36377939
  12. 引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13. 引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14. 引自《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16)》。
  15. 引自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100)。
  16. 引自《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297)<初分难闻功德品第三十九>。
  17. 引自《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