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

来自净名文库
Admin讨论 | 贡献2022年1月11日 (二) 14:30的版本 (导入1个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释义

种子,佛教术语,梵文bīja,原意指农民种地的种子。种子具有“能生”的法义,也就是把种子埋在土壤里,浇上水,遇阳光它会生长。在佛陀的三时教法里边,在瑜伽行派,在唯识宗,佛陀借用种子的能生的法义来描述凡夫心的活动。

藏识,“藏”是收藏的意思,收藏种子。藏识里的种子是由众生的行为熏习而来的。藏识既然是圣者才能见,就无法用凡夫的语言来描述。圣者的自证法是离言的,就是不能用凡夫的语言来诠表,但是佛陀慈悲,为了度化众生,无法用凡夫的语言来描述,也得方便善巧地、努力地用凡夫的语言来描述。藏识这个名言的安立,就是类比凡夫境界的一个方便善巧的名言。用藏识来描述凡夫心,描述凡夫心的活动,在三时教法里,有一个模型,叫做“种子熏现模型”。众生、凡夫当下的行为是无常的,是当生即灭的,但是它的作用要延续。在佛陀的三时教法,在唯识宗当中,这种当生即灭的行为的作用的延续就用“藏识熏习种子”的模型来近似的表达。

比如说看见一座山,随着看这件事的发生,其实这个“看”已经结束了,它是当生即灭的,但是当生即灭的行为虽然灭了,但是它的作用会延续下去。驱使着行为的作用的延续下去的力量,就叫业力,梵文是karma,就是从kṛ这个动词词根演化而来。众生、凡夫当下的行为kṛ,这个kṛ是无常的,是当生即灭的,但是它的作用要延续,这个作用的延续就体现为在藏识中熏习了种子。kṛ在藏识当中熏习下一颗种子,而这颗种子等待因缘成熟的时候,它又会现行为一个新的kṛ,而这个新的行为、新的kṛ它依然是无常的、当生即灭的,新的kṛ虽然灭了,但是它的作用要延续下去,这个作用的延续就体现为这个新的kṛ,又在阿赖耶识、在藏识当中熏习下了一颗新的种子。三时教法借用种子是能生的法义,来描述凡夫心的活动,比喻保存着行为所产生的延续的力量,这种力量保存在藏识当中,在未来因缘成熟的时候,能现行出新的行为。

参见: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