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谛菩提心和胜义谛菩提心

来自楞伽经导读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世俗谛菩提心和胜义谛菩提心

大乘佛法所倡导的布施是在胜义谛上、在空上行布施的时候,布施了还得当没布施,但能不能因此不布施?不可以,世俗谛要求我们必须得布施。因为只有在切实的布施行为底下增长着福德,而福德是养育智慧鱼的水。因此大家注意,世俗谛的要求是,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凡见众生有苦难,要不要帮?必须得帮。这个必须得帮的心,就叫做世俗谛菩提心。但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在出手帮助一个苦难众生的时候,他在胜义谛上一定要观:能帮的是空,被帮的是空,帮的过程依然还是空—因此在空上帮,帮了还得当没帮;这个帮了还得当没帮的心,就叫做胜义谛菩提心。那么帮了还得当没帮,能不能因此不帮?不可以,世俗谛要求我们必须得帮,这叫世俗谛菩提心。因此大乘佛法修行,对于我们凡夫来讲,就是世俗谛菩提心与胜义谛菩提心的不二。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凡见众生有苦难,他必须生起帮的心,这个心是悲心的驱使,帮的过程增长着福德。在胜义谛上,在空上帮,帮了还得当没帮,增长着智慧。因此佛陀给我们指引的修行法门,就是“悲智双运,福慧双修”。悲和福是世俗谛的要求,世俗谛菩提心,智慧是胜义谛菩提心的要求。

有人说这重境界太高了,我做得到吗?佛陀说你做得到。为什么?不要忘了前面的讨论。佛陀说我们这些凡夫其实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无明所障,见不到真实,因此造业,轮回。但是佛陀说我们是有可能走向解脱的,为什么?因为我们每个无明所障的凡夫,其实普遍地又具有着可以打破无明、去亲证真实的能力,即般若。因此我们能不能做到在世俗谛上凡见众生有苦难就生起悲心去帮助众生,而在胜义谛上帮了还可以当没帮,这重境界我们凡夫做得到吗?佛陀说你一定能做到。为什么?我们把心中的般若、把我们众生内心本具的那种能够打破无明亲证真实的能力调动起来,当把般若调动起来以后,我们就能够做到帮了众生还可以当没帮,在空上帮众生,淡化、消融我们心中的我,佛陀说你一定能做到。当做到这一点的时候,这就是大乘佛法给我们指引的修行法门,即在般若的统摄下去布施;这就是出世间法的布施,无漏的布施,大乘佛法所倡导的布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