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慧偈颂提问-2
尔时大慧复说颂言:大海波浪性,鼓跃可分别,藏识如是起,何故不觉知?
udadhis taraṃgabhāvena nṛtyamāno vibhāvyate |
ālayasya tathā vṛttiḥ kasmād buddhyā na gamyate || 111 ||
【求译】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大海波浪性,鼓跃可分别,藏与业如是,何故不觉知?
【菩译】大海波浪动,鼓跃可分别;阿梨耶识转,何故不觉知?
【实译】尔时大慧复说颂言:大海波浪性,鼓跃可分别,藏识如是起,何故不觉知?
这是大慧菩萨替我们凡夫提的问题:“大海波浪性,鼓跃可分别”,用海和浪做比喻,大海涌起起的奔腾的海浪,“藏识如是起,何故不觉知”,就像大海哗哗涌起的波浪一样的,藏识也是这样的,但是凡夫们“何故不觉知”?为什么我们这些凡夫就没见着阿赖耶识呢?
尔时世尊以颂答曰:阿赖耶如海,转识同波浪,为凡夫无智,譬喻广开演。
bālānāṃ buddhivaikalyād ālayaṃ hy udadhir yathā |
taraṃgavṛttisādharmyaṃ dṛṣṭān tenopanīyate || 112 ||
【求译】尔时世尊以偈答曰:凡夫无智慧,藏识如巨海,业相犹波浪,依彼譬类通。
【菩译】凡夫无智慧,梨耶识如海;波浪转对法,是故譬喻说。
【实译】尔时世尊以颂答曰:阿赖耶如海,转识同波浪,为凡夫无智,譬喻广开演。
“阿赖耶如海,转识同波浪。”注意:“为凡夫无智,”,是因为你们凡夫没智慧,所以你们见不着。“譬喻广开演”,我只能打比方,用大海跟波浪的比喻,给你讲阿赖耶识,讲阿赖耶识跟前六识之间的关系。
尔时大慧复说颂言:譬如日光出,上下等皆照,世间灯亦然,应为愚说实。
udeti bhāskaro yadvat samahīnottame jine |
tathā tvaṃ lokapradyota tattvaṃ deśesi bāliśān || 113 ||
【求译】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日出光等照,下中上众生,如来照世间,为愚说真实。
【菩译】尔时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说偈言:日出光等照,下中上众生;如来出世间,为凡夫说实。
【实译】尔时大慧复说颂言:譬如日光出,上下等皆照,世间灯亦然,应为愚说实。
“譬如日光出,上下等皆照。”中的“上下等”指地位高的人和地位低的人,即上等人和下等人。大慧做了一个比喻,说你看这太阳一出来,也照了秘书长了,也照小摊贩了,它普照的。太阳没说过,今儿只照秘书长,小摊贩那漆黑一团,没有。或者说我今儿只照小摊贩就不照秘书长。所以说这太阳一出来什么人都照了,普照。
“世间灯亦燃”,这里,“世间灯”指的是佛陀,比喻佛陀是我们世间的明灯。说佛陀您是世间的明灯,那也应该像太阳一样,让上等人、下等人全得沐浴到您的光里。
“应为愚说实”,佛陀您前面说凡夫太傻,所以只能打比喻,不能跟他说真实是什么样,说了他也听不懂。但您既然是世间的光明,世界的明灯,您应该无差别地普照啊,傻子也应该同样照耀啊,您也应该给傻瓜直接就说真实,别还打什么比喻了。有智慧人,您直接讲真实了,对傻子,您为什么不讲呢?
已能开示法,何不显真实?尔时世尊以颂答曰: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
kṛtvā dharmeṣv avasthānaṃ kasmāt tattvaṃ na bhāṣase |
bhāṣase yadi vā tattvaṃ citte tattvaṃ na vidyate || 114 ||
【求译】已分部诸法,何故不说实?尔时世尊以偈答曰: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
【菩译】佛得究竟法,何故不说实?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
【实译】已能开示法,何不显真实?尔时世尊以颂答曰: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
“已能开示法,何不显真实?”就是您过去已经给大家说的法,为什么不直接了当的就跟他说真实呢?
“而时世尊颂答曰:”佛陀以颂答曰,“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佛陀为什么不给凡夫说真实?说我没法跟你说,我给你说了真实,到你心里当中,你所理解的也就不是真实了。
破增益就是佛陀告诉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的世界都是如梦如幻,是假的。然后佛陀是给那些个通过佛陀这第一部分教理(破增益)的学习,已经认同了释迦摩尼关于凡夫境界都是不真实的人,佛陀给这些人讲第二件事,什么才是佛陀这些智者证悟的真正的真实?
佛陀是给那些个通过他的第一部分教理已经认同了凡夫境界不真实的人,佛陀给那些人说真实。为什么?你只有通过破增益,你才移除了、铲除了、根除了妨碍你见真实的障碍,把障碍移除之后,佛陀给那些已经移除障碍的人说真实。他不会一上来就给你说真实。
《金刚经》说“一切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人说这话我就接受不了,怎么可能桌椅板凳、山河大地那么真实,它怎么会如梦幻泡影呢?这事儿我接受不了。所以经常有人说,老师你别让我学这段了,你直接告诉我下一段,可以吗?不可以!
你就把这句话搬出来。当你还以为桌椅板凳、山河大地是真实的时候,给你说了真实,但“彼心无真实”。因为你只要认为心外有桌椅板凳、山河大地,你认为心外的桌椅板凳、山河大地很真实的话,佛陀怎么跟你说他真正的真实,说到你心中,你都会把佛陀说的真正的真实比附成你现在误以为的心外的桌椅板凳、山河大地的这样的真实,到你心里还是假的。
所以,佛陀横向教理体系的破增益、补损减,次第绝对不能颠倒,依据就在这儿。说的多清楚,不能跟傻子直接说真实。但是佛陀认为什么是傻子?以为心外有真实就是傻子。
我们凡夫犯的最大的错误是什么?佛陀认为我们凡夫犯的第一大错误是什么?最不可饶恕的错误是什么?不是到超市顺了人两根黄瓜,那是错。佛陀也不赞成你到超市偷人两根黄瓜,但是那是小错。佛陀认为我们凡夫犯的最大的错,最不可饶恕的错,导致我们生死轮回的错是什么?就以为心外有世界!
所以二时教法讲二谛,想告诉我们凡夫境界是假的。三时教法讲唯识,想告诉我们外境都是假的。所以佛教区别于非佛教的根本点就在这儿。只要你心外认为有真实,那么你说桌子没了,椅子没了,最后还剩一头发丝儿,那也不成。只要你认为心外有真实,那么你就是佛陀说的愚夫,因此佛陀给你就没法说真实的,说了,到你心里,你看,“彼心无真实”,说到你心里它也就不是真实了。
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俱时而显现,心境界亦然。
udadher yathā taraṃgā hi darpaṇe supine yathā |
dṛśyanti yugapatkāle tathā cittaṃ svagocare || 115 ||
【求译】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一切俱时现,心境界亦然。
【菩译】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俱时而得现,心境界亦然;
【实译】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俱时而显现,心境界亦然。
“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这是佛用的最多的比喻,还经常用水中的月,比喻看着有而实际没有。佛用的这种比喻多得很。“俱时而显现,心境界亦然。”,心显现的境界就这样的。
境界不具故,次第而转生,识以能了知,意复意谓然。
vaikalyād viṣayāṇāṃ hi kramavṛttyā pravartate |
vijñānena vijānāti manasā manyate punaḥ || 116 ||
【求译】境界不具故,次第业转生,识者识所识,意者意谓然。
【菩译】境界不具故,是故次第现。识者识所识,意者然不然;
【实译】境界不具故,次第而转生,识以能了知,意复意谓然。
“境界不具故”,中的“境界”指的是外境。外境不具足的时候,“次第而转生,”,指前五识次地而转生。所以五个识不是同时生起的,有时候眼睛干活,耳朵不干,有时候耳朵使劲听,眼睛,那时候其实你没看着东西。它是次地而转生的。
“识以能了知”,“识”是指第六识,叫做意识。“意复意谓然”,“意”就是末那识,梵文是manasā。它是干什么的?它是manyate。这个意manasā是干什么的?是man,是干man这个事儿的。所以我们译成意,意就是只是去意的。这个意是什么?叫做思量、思考、思维执著。“识”是了知,了知什么?它要统领着前五识干事儿。而“意”是什么?意就是思量、是执著。
五识了现境,无有定次第。譬如工画师,及画师弟子,布彩图众像,我说亦如是。
pañcānāṃ khyāyate dṛśyaṃ kramo nāsti samāhite |
citrācāryo yathā kaścic citrāntevāsiko ’pi vā |
citrārthe nāmayed raṅgān deśayāmi tathā hy aham[1] || 117 ||
【求译】五则以显现,无有定次第。譬如工画师,及与画弟子,布彩图众形,我说亦如是。
【菩译】吾则以现见,定中无如是。譬如巧画师,及画师弟子,布彩图众像,我说法亦尔。
【实译】五识了现境,无有定次第。譬如工画师,及画师弟子,布彩图众像,我说亦如是。
“五识了现境,无有定次第。”前五个识是什么?了知现前的境界的,它是无有定次第的,没有一定的次第。你说是先生眼识,还是先生耳识?无次第。
有的时候,梵文是为了凑句子凑音律,这里是到半颂这里结束,下边说一件新的事儿。佛陀举了一个例子,这例子举得非常好。
“譬如工画师及画师弟子”,就是指画家,这些画家干嘛呢?“布彩图众像”。这个“布”是“运用”的意思,是动词。“布彩”,就是运用色彩。运用色彩干嘛?“涂”在这儿也是动词,是“画”的意思。画什么?画各种各样的像——众像。“布彩图众像”就是运用色彩在这画像。 那么“我说亦如是”,我说法也像这样一样。
彩色中无文,非笔亦非素,为悦众生故,绮焕成众像。言说则变异,真实离文字。
raṅge na vidyate citraṃ na bhūmau na ca bhājane |
sattvānāṃ karṣaṇārthāya raṅgaiś citraṃ vikalpyate |
deśanā vyabhicāraṃ ca tattvaṃ hy akṣaravarjitam[2] || 118 ||
【求译】彩色本无文,非笔亦非素,为悦众生故,绮错缋众像。言说别施行,真实离名字。
【菩译】彩色本无文,非笔亦非器,为众生说故,绮错画众像。言说离真实,真实离名字;
【实译】彩色中无文,非笔亦非素,为悦众生故,绮焕成众像。言说则变异,真实离文字。
“彩色中无文”,“文”就是说的话,那些色彩说话了吗?没有。“非笔亦非素。”,“笔”就是画笔,“素”是那个娟布,今天讲就是纸。你说彩色里说话了吗?没说话。而且那笔跟纸说了吗?也没说。“为悦众生故”,只是让你高兴,让众生高兴,“绮焕成众像”。“绮”是非常漂亮的焕发出来了,画出种种的众像,比如说蒙娜丽莎,有蒙娜丽莎吗?这是一幢高楼,这画的是日出,其实它只是色彩在纸上一涂抹,你认为有蒙娜丽莎,你认为有高楼,你认为有日出,这是你赋予的,人家有吗?没有。
“言说则变易,真实离文字”。佛陀说这画画表达东西,他表达不出来,他无法传达真实的意思,因此呢,“言说则变异”,言说是变异不定的,所以佛陀说我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是不能够用文字来表达的,就像我们画画传达不了真实的意思,你认为那画有真实的意思,那是你添加上去的。人家画画的原本没那么想,是你强加的,是增益,所以这例子举得特别好。
佛陀告诉我们,语言文字,用彩笔画画,这都是梦里的事,他无法表达真实的法义,用语言文字,用彩笔画的画,你认为它有意义的时候,其实恰恰就是你的增益,就是你强加上去的,那就是你的虚妄分别,所以佛说“真实离文字”。
我所住实法,为诸修行说,真实自证处,能所分别离,此为佛子说,愚夫别开演。
kṛtvā dharmeṣv avasthānaṃ tattvaṃ deśemi yoginām |
tattvaṃ pratyātmagatikaṃ kalpyakalpena varjitam |
deśemi jinaputrāṇāṃ neyaṃ bālāna deśanā[3] || 119 ||
【求译】分别应初业[4],修行示真实,真实自悟处,觉想所觉离,此为佛子说,愚者广分别。
【菩译】我得真实处,如实内身知。离觉所觉相,解如实为说,此为佛子说,愚者异分别。
【实译】我所住实法,为诸修行说,真实自证处,能所分别离,此为佛子说,愚夫别开演。
“我所住实法,为诸修行说”,这里的“住”是确立、安立,我所建立的真实性的法,“为诸修行说”,我只跟那些修行者说。
修行者的梵文是yoginām。yogi就是yoga。这里的修行者其实直译就是瑜伽行者。瑜伽这个词我们音译yoga译成瑜伽,玄奘经常译成“相应”,跟什么东西相应了,跟什么东西yoga了,瑜伽了。
有神论宗教的瑜伽是跟他所信奉的神去yoga,去相应。佛教是无神论,佛教说相应跟谁相应?跟真实相应。所以这里的修行者梵文就是瑜伽者、相应者。跟谁相应啊?跟真实相应。那么在佛教里边,谁是跟真实相应的人?登地菩萨!所以他说真实性,要想真说的话,也只能是给那些个跟真实相应了的人说真实,你在梦中没法跟你说真实。
“真实自证处,能所分别离”,真正真实自证的地方,一定是远离了、一定是抛弃了能所的分别,就是“离分别”的。
“此为佛子说,愚夫别开演”,佛子,指的就是菩萨,这里专指登地菩萨。我是给那些登地菩萨能说真实,对于“愚夫别开演”,“别”是指不同,给傻瓜我只能说另外的法。
因此,就可以理解了,佛陀教法有初时教法,有二时教法,有三时教法,这三套名言系统当中谁更接近佛陀说的真实啊?是三时教法。二时教法对真实都不直陈,是遮诠表达,是指向真实。他为什么只能指向、只能遮诠呢?因为二时教法立足凡夫境界说法,他的重点的任务在于解构凡夫境界。所以“愚夫别开演”,我对那些傻子得讲不同的法,得讲别的法。
种种皆如幻,所见不可得,如是种种说,随事而变异,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
vicitrā hi yathā māyā dṛśyate na ca vidyate |
deśanāpi tathā citrā deśyate vyabhicāriṇī |
deśanā hi yad anyasya tad anyasyāpy adeśanā[5] || 120 ||
【求译】种种皆如幻,虽现无真实,如是种种说,随事别施设,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
【菩译】种种皆如幻,唯见非真实,如是种种说,随事实不实。为此人故说,于彼为非说;
【实译】种种皆如幻,所见不可得,如是种种说,随事而变异,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
“种种皆如幻,所见不可得”,“种种”指一切。“种种皆如幻”就是这一切全是假的。“所见”的“所”是能所分离的“所”。“所见”指心外的东西。“所见不可得”,你见到的都是不可得的。
“如是种种说”,“说”指的是佛说。“如是种种说”是指佛陀说的种种的法,“随事而变易”,也是随着不同的事物、众生不同的状态而变化而说不同的法。为什么呢?“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如果佛陀给你说法,跟你不相应,你是一个坚决还执著着桌椅板凳、山河大地真实无比的人,给你说佛陀证悟的真正真实,这就不相应,所以“于彼为非说”。这个“非说”,可以有两种理解,第一是等于没说,叫非说;第二种理解是错说,说错了,叫非说。
所以说法,一定要注意听法人的水平。如果上来就直接说了义佛法,说实在的,“于彼为非说”,那么你等于没说,这还算好的。实际上甚至怎样呢?“非”就是不正确,等于是错说!为什么?你有可能把别人给说跑了!本来人家还想学佛,您过去劈头盖脸一顿,结果人家不学了,更甚至或者人家不仅不学,而且还生诽谤了。这是错说!
譬如众病人,良医随授药,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
āture āture yadvad bhiṣagdravyaṃ prayacchati |
buddhā hi tadvat sattvānāṃ cittamātraṃ vadanti vai || 121 ||
【求译】彼彼诸病人,良医随处方,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
【菩译】彼彼诸病人,良医随处药,如来为众生,唯心应器说。
【实译】譬如众病人,良医随授药,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
“譬如众病人,良医随授药”,“良医”是指好的大夫、医生,也就是面对着不同的病人,“随授药”,好大夫是由于看不同众生的病,能随顺你不同的病,而给你不同的药。那坏的大夫才是来了就给一种药。佛说法一样的,“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量”就是大小深浅,佛陀给众生说法,也是随凡夫、随众生的心,得看听法者的程度,法是讲大、讲小、讲深、讲浅,得要应量说,也就是说法要有方便。
世间依怙者,证智所行处,外道非境界,声闻亦复然。
tārkikāṇām aviṣayaṃ śrāvakāṇāṃ na caiva hi |
yaṃ deśayanti vai nāthāḥ pratyātmagatigocaram || 122 ||
【求译】妄想非境界,声闻亦非分,哀愍者所说,自觉之境界。
【菩译】妄想非境界,声闻亦非分;诸如来世尊,自觉境界说。
【实译】世间依怙者,证智所行处,外道非境界,声闻亦复然。
“世间依怙者”,世间的“依怙者”指的就是佛陀,“世间依怙者,正智所行处”,世界依怙者所宣讲的、所讲授的,是他自己证得的智慧所行的地方。
所以注意,“正智所行处”,像这种话在般若经里有吗?没有。《金刚经》里有这样的话吗?没有。所以注意,像般若经二时教法,重点就是立足于凡夫境界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而“正智所行处”这种话在《楞伽经》里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为什么?这就告诉我们佛陀在《楞伽经》这部法里边,佛陀说法是立足于“正智所行处”,他所宣讲的法是立足于他所证得的那种境界而说的,“外道非境界”,那些外道者他没有得到真实的境界,“声闻亦复然”,小乘修行者也没得到真正的真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