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08/内容提要

来自楞伽经导读
< 楞伽经导读008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楞伽经》导读008——1-02-01 自所得圣智证法

内容提要

一、“自所得圣智证法,非诸外道臆度邪见及以二乘修行境界。”

“自所得圣智证法”不是那些佛教之外的修行者们,依靠他们的思辨、想,这样的见解所能领受的境界。也不是二乘(小乘:声闻乘和缘觉乘)修行者的境界。

二、“自所得圣智证法”

1.是指用通过自己的修行获得的内在的圣智去亲证的法。

2.“圣”指圣者,见道位之后,从初地菩萨到证道位成佛,这个阶段的修行者叫做圣者。

3.“智”是什么?“境界自心现”的“心”既表示凡夫心,也表示圣者心。圣者心在《楞伽经》中起名叫“智”,梵文是jñāna。

4.“圣智证法”是圣者的圣智证得的那个境界,就是圣者亲证的境界。

三、三时教法与二时教法的根本差异是立足点不同

1.二时教法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而三时教法佛陀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佛陀在《楞伽经》当中就是立足于“自所得圣智证法”而说法,就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

2.二时教法为什么说“心不可得”?因为是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说法。《金刚经》当中“心不可得”的“心”就是凡夫所能感知到的凡夫自己的这个眼、耳、鼻、舌、身、意的精神活动。因此这个凡夫感知的自己的这个凡夫的心,它是不可得。

3.三时教法为什么说“心的显现”?因为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楞伽经》当中“境界自心现”的“心”,既表示凡夫心也表示圣者心。这个凡夫心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讲的凡夫心,是圣者才能见(这个境界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说法,圣者才能见到的这个凡夫心的显现)。不是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说的凡夫的心,不是凡夫自己当下所见的、所能感知到的眼耳鼻舌身意的这个凡夫的心。这点非常重要。

4.立足点不同是学习大乘佛法的要害。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由于说法的立足点不同,造成了这两套名言系统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比如二时教法的“心”与三时教法的“心”所指不同。因此不可混讲,也不能混学。

一千五百年来,中观和唯识两派争论不休。在印度、汉地、藏地都有过不少的理论冲突。造成相互误解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不知道这两套名言系统的根本差异——佛陀说法的立足点不同。清楚了这一点,中观与唯识的冲突就会自然化解。

经文部分:

tena khalu punaḥ samayena bhagavān sāgaranāgarājabhavanāt saptāhenottīrṇo ’bhūt | anekaśakrabrahmanāgakanyākoṭibhiḥ pratyudgamyamāno laṅkām alayam avalokya smitam akarot | pūrvakair api tathāgatair arhadbhiḥ samyaksaṃbuddhair asmiṃl laṅkāpurīm alayaśikhare svapratyātmāryajñānatarkadṛṣṭitīrthyaśrāvakapratyekabuddhāryaviṣaye tadbhāvito dharmo deśitaḥ | yan nv aham apy atraiva rāvaṇaṃ yakṣādhipatim adhikṛtyaitad evodbhāvayan dharmaṃ deśayeyam ||


【菩譯】爾時婆伽婆於大海龍王宮說法,滿七日已度至南岸,時有無量那由他釋梵天王、諸龍王等,無邊大衆悉皆隨從向海南岸。爾時婆伽婆,遙望觀察摩羅耶山楞伽城,光顏舒悅如動金山,熈怡微笑而作是言:“過去諸佛、應、正遍知,於彼摩羅耶山頂上楞伽城中,說自內身聖智證法,離於一切邪見覺觀,非諸外道聲聞辟支佛等修行境界;我亦應彼摩羅耶山楞伽城中爲羅婆那夜叉王上首說於此法。”

【實譯】爾時世尊於海龍王宮說法,過七日已,從大海出。有無量億梵、釋、護世諸天、龍等奉迎於佛。爾時如來擧目觀見摩羅耶山楞伽大城,卽便微笑而作是言:“昔諸如來、應、正等覺皆於此城說自所得聖智證法,非諸外道臆度邪見及以二乘修行境界。我今亦當爲羅婆那王開示此法。”


【菩译】尔时婆伽婆于大海龙王宫说法,满七日已度至南岸,时有无量那由他释梵天王、诸龙王等,无边大众悉皆随从向海南岸。尔时婆伽婆,遥望观察摩罗耶山楞伽城,光颜舒悦如动金山,熙怡微笑而作是言:“过去诸佛、应、正遍知,于彼摩罗耶山顶上楞伽城中,说自内身圣智证法,离于一切邪见觉观,非诸外道声闻辟支佛等修行境界;我亦应彼摩罗耶山楞伽城中为罗婆那夜叉王上首说于此法。”

【实译】尔时世尊于海龙王宫说法,过七日已,从大海出。有无量亿梵、释、护世诸天、龙等奉迎于佛。尔时如来举目观见摩罗耶山楞伽大城,即便微笑而作是言:“昔诸如来、应、正等觉皆于此城说自所得圣智证法,非诸外道臆度邪见及以二乘修行境界。我今亦当为罗婆那王开示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