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09/课后自测

来自楞伽经导读
< 楞伽经导读009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09

一、填空题

二、在线测试题

选择题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由于佛陀的思想对凡夫的思想是极具颠覆性的,因此学习理解佛陀教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大家应该做好怎样的思想准备?

A、无所谓
B、充分去理解对佛法的不理解是可以理解的。
C、不必相信
D、可学可不学

2 听了佛陀的三时教法,如果不能理解和认同,就当做一种思想文化来学习也很好。但以下哪种行为是万万不可的?

A、诽谤佛陀教法。
B、不理解,但先信受。
C、就算不理解、不认同,依然坚持熏习正法。
D、忏悔自己的不理解和不认同。

3 《楞伽经》经文中楞伽城的主人罗婆那王的身份是什么?

A、狮子王
B、神秘的人
C、商人
D、夜叉王,非六道人身。

4 罗婆那王看见大海的波浪,又观到此时围绕着佛陀的这些众生的心,他就以大海的波浪来比拟描述众生的心。他是如何比喻的?

A、因无所住而生其心。
B、藏识大海,境界风动,转识浪起。
C、风吹草动见牛羊。
D、海面风平浪静。

5 罗婆那王请佛陀说法,这样就能够使他自己和这些天、人种种的众生于“长夜中得大饶益”。对“长夜”理解正确的是以下哪一项?

A、比喻爱恨情仇
B、比喻生死轮回
C、比喻夜晚很长
D、比喻无怨无悔

6 印度语言学家认为“名出于动”,要想准确地把握名词的含义,就必须找到名词的来源——它的动词词根。以下哪一项是vijñāna和jñāna这两个词共同的词根?

A、mother
B、sister
C、jñā
D、ālayavijñāna

7 识,梵文vijñāna,“vi”在这里表达的含义是什么?

A、亲情
B、分离,分开
C、爱情
D、离谱

8 智,梵文jñāna,没有“vi”,那么,jñāna应该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认知模式?

A、分离的
B、别出心裁
C、不分离的
D、悲观的

9 藏识的藏对应的梵文是ālaya,引申义为能储藏东西的空间。对“藏”的字面意思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

A、信箱
B、收藏
C、西藏
D、收拾东西

10 藏识——阿赖耶识,对应的梵文是ālayavijñāna。以下对“藏识”描述正确的是哪一项?

A、具有保湿功能
B、具有补中益气的功能
C、具有缓解衰老的功能
D、具有收藏功能的识

11 「有人认为,在藏识(阿赖耶识)之外,还有独立于这个藏识的七个识,也就是那七个识与藏识无关。」如何正确评价此观点?

A、错误
B、正确
C、既错误又正确
D、以上三个选项都对

12 我们要非常清楚的知道,“八识”中另外的七个识,只是藏识在某种情况下显现出来的功能而已,所以识其实只有一个,是以下哪一个识?

A、鼻识
B、眼识
C、末那识
D、阿赖耶识

13 为什么二时教法不讲藏识,而三时教法才讲藏识呢?请选出正确的回答。

A、因为二时教法没有识这个词。
B、因为三时教法立足于凡夫境界说法。
C、因为藏识属于“自所得圣智证法”,只能立足于圣者境界来讲。
D、因为藏识属于凡夫能见的凡夫心。

14 佛陀在楞伽城讲“自所得圣智证法”就是要讲登初地以上的菩萨的圣智亲证的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以下哪一项?

A、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
B、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
C、无所谓立足点。
D、佛陀不想让别人听明白。

15 藏识属于“自所得圣智证法”。以下哪项对“藏识”的理解是正确的?

A、圣者才能见
B、凡夫才能见
C、谁都能见
D、谁都不能见

16 大讲特讲“阿赖耶识”的经典,一定是佛陀几时教法的经典?

A、般若经
B、初时教法
C、二时教法
D、三时教法


判断题


判断题 每题1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如果听了佛陀三时教法,不能理解,不能认同,那也没有关系。那你就把佛陀的教法当作一种思想文化来学习。

正确
错误

2 佛陀教法当作一种思想文化学习也很好,不理解佛陀的教法而生诽谤,即使是造了地狱因也无所谓。

正确
错误

3 楞伽城的主人罗婆那王,他是夜叉身,他在佛的神力的加持下,听到了前面佛说的话,知道佛陀周围有很多的梵、释、护世的天、龙围绕着。

正确
错误

4 经文“令我及与诸天、世人于长夜中得大饶益”这里的长夜指的是漫漫长夜,得大饶益就是能够挣到很多钱。

正确
错误

5 经文“境界自心现”这个心,反复强调这个“心”只代表圣者心。

正确
错误

6 《楞伽经》中,给圣者心又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叫“智”,梵文是jñāna。凡夫心,在《楞伽经》当中也给它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就叫做“识”,梵文是vijñāna。

正确
错误

7 vijñāna和jñāna这两个词有一个共同的词根就是jñā,这个词的意思是分离、分开。

正确
错误

8 表示凡夫心的识vijñāna,它一定是一种分离的认知模式,表示圣者心的这个智,梵文jñāna没有vi,那它就应该表达的是一种不分离的认知模式。

正确
错误

9 “藏”对应的梵文是ālaya。这个梵文词的基本的含义是房间,它的引申义就是一个能储藏东西的空间。

正确
错误

10 藏识,ālaya音译成阿赖耶,所以藏识——阿赖耶识,它对应的梵文就是ālayajñāna。

正确
错误

11 经文“藏识大海,境界风动,转识浪起”这里的“藏识”指的是阿赖耶识。

正确
错误

12 藏识,就是讲“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之中“八识”的这个道理。

正确
错误

13 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藏识和末那识,也就是排在第八位的是未那识。

正确
错误

14 藏识——阿赖耶识之外,还有独立于这个藏识的七个识。

正确
错误

15 二时教法也讲阿赖耶识。

正确
错误

16 阿赖耶识是三时教法的标志性名言,大讲特讲阿赖耶识的经典,它一定是三时教法的经典。

正确
错误

17 佛陀在楞伽城讲“自所得圣智证法”,是要讲登初地以上的菩萨的圣智亲证的法,这是三时教法的特点,三时教法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向凡夫说法。

正确
错误

18 藏识不属于“自所得圣智证法”。

正确
错误

19 藏识是登八地以上的菩萨,这些圣者才能见到的凡夫心。

正确
错误

20 藏识是圣者才能见,凡夫见不着。

正确
错误

21 二时教法里的凡夫心是凡夫自己当下的这个觉知,因此二时教法只讲前六个识,没有藏识。

正确
错误

22 二时教法也无法讲末那识,只有依止于藏识,才有末那识的转起。因此不讲藏识就无法讲末那识,所以二时教法只讲六个识。

正确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