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12/内容提要
《楞伽经》导读012——1-02-05愿闻自证法究竟大乘道
内容提要
一、经文解读:
1.第十颂,“我念去来世,所有无量佛,菩萨共围绕,演说楞伽经”。
实叉难陀在这里译作“我念去来世”,去就是过去,来就是未来。但是对照梵文本只有过去,没有未来。所以菩提流支译作:“我念过去世。”就是罗婆那王说我回忆、我忆念在过去世当中,所有的无量的佛由菩萨们围绕着,都在楞伽城演说过《楞伽经》。
2.第十一颂,“此入楞伽典,昔佛所称赞,愿佛同往尊,亦为众开演”。
《楞伽经》叫《入楞伽经》,这部经是过去的佛都非常赞叹的,因此我们希望您佛陀也像过去的佛一样到楞伽城,再给众生开演这部经。
3.第十二颂,“请佛为哀悯,无量夜叉众,入彼宝严城,说此妙法门”。
妙法门:微妙的法门。为什么微妙?因为它是心自性法门,是“自所得圣智证法”。
4.第十三颂,“此妙楞伽城,种种宝严饰,墙壁非土石,罗网悉珍宝”。
罗婆那王说自己的城市很豪华,是在向佛陀炫富吗?其实这里有他深的法义。在世间法上众生的福报从何而来?福报是往昔对众生行大布施,对圣者做大供养的果报;同样世间的贫穷从何而来?贫穷就是往昔不布施、不供养、多贪欲的果报。所以罗婆那王也是在讲夜叉城的众生往昔是行过大布施、大供养的。
5.第十四颂,“此诸夜叉众,昔曾供养佛,修行离诸过,证知常明了”
“修行离诸过”,就是远离了种种的过失。“过”就是错误、过患、过失。梵文原文是rāgadoṣa,doṣa是过患、过失,rāga是贪欲。实叉难陀没有译出贪欲,其实是远离贪欲的过失。上一颂罗婆那王说自己的城市很豪华,说明那里的夜叉众都是福报很大的。为什么?因为他们远离了贪欲的过失,那一定是热爱布施的众生,而且他们还供养佛陀,供养圣者,因此才会获得这样的福报。
6.第十五颂,“夜叉男女等,渴仰於大乘,自信摩诃衍,亦乐令他住”。
摩诃衍是梵文mahāyāna的音译,就是大乘。
7.第十六颂,“惟愿无上尊,为诸罗刹众,瓮耳等眷属,往诣楞伽城”。
“瓮耳”,是人名,是罗婆那王的一位兄弟。瓮就是陶罐,梵文是 kumbha。耳就是耳朵,梵文是karṇa。所以瓮耳就是耳朵如同陶罐一般的人。说明他的耳朵很大,这说明他能听进去很多东西。佛陀来说法,他就能听进去很多佛陀的教诲。
8.第十七颂,“我于去来今,勤供养诸佛,愿闻自证法,究竟大乘道。愿佛哀悯我,及诸夜叉众,共诸佛子等,入此楞伽城”。
这里实叉难陀译作“去来今”,去是过去,来是未来,今是现在。但是对照梵本来看没有这个来,就是过去和现在。说我罗婆那过去是很殷勤地供养佛,而且到了今天,我也同样地很努力地供养佛。
“佛子”就是菩萨,希望佛陀与菩萨们一起进入楞伽城,给我们讲自证法,讲“究竟大乘道”。
二、“愿闻自证法,究竟大乘道”
《楞伽经》开头这些段落,“自证法”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很高。自证法就是佛陀圣者亲证的法,这就是三时教法的特点。
三时教法的特点就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它有两个方面:第一,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凡夫境界。第二,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圣者境界。第一件事就是破增益,第二件事就是补损减。因此大家注意,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讲的破增益、补损减的法,才是“究竟大乘道”。什么是究竟?就是彻底地,用佛教的另一个语言讲就是了义的。 所以佛陀三时教法,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给凡夫说法,破增益、补损减,这是了义法,是了义的大乘道。
经文部分
deśanānayanirmuktaṃ pratyātmagatigocaram |
laṅkāvatārasūtraṃ vai pūrvabuddhānuvarṇitam || 10 ||
【菩譯】我念過去世,無量諸如來;
諸佛子圍遶,說此修多羅。
【實譯】我念去來世,所有無量佛,
菩薩共圍遶,演說楞伽經。
【菩译】我念过去世,无量诸如来;
诸佛子围绕,说此修多罗。
【实译】我念去来世,所有无量佛,
菩萨共围绕,演说楞伽经。
smarāmi pūrvakair buddhair jinaputrapuraskṛtaiḥ |
sūtram etan nigadyate bhagavān api bhāṣatām || 11 ||
【菩譯】如來於今日,亦應爲我等;
及諸一切衆,說此甚深法。
【實譯】此入楞伽典,昔佛所稱讃,
願佛同往尊,亦爲衆開演。
【菩译】如来于今日,亦应为我等;
及诸一切众,说此甚深法。
【实译】此入楞伽典,昔佛所称赞,
愿佛同往尊,亦为众开演。
bhaviṣyanty anāgate kāle buddhā buddhasutāś ca ye |
etam eva nayaṃ divyaṃ śikhare ratnabhūṣite |
deśayiṣyanti yakṣāṇām anukampāya nāyakāḥ || 12 ||
【菩譯】未來諸世尊,及諸佛子等;
於此寶山上,亦說此深法。
【實譯】請佛爲哀愍,無量夜叉衆,
入彼寶嚴城,說此妙法門。
【菩译】未来诸世尊,及诸佛子等;
于此宝山上,亦说此深法。
【实译】请佛为哀愍,无量夜叉众,
入彼宝严城,说此妙法门。
divyalaṅkāpurīramyāṃ nānāratnair vibhūṣitām |
prāgbhāraiḥ śītalaiḥ ramyai ratnajālavitānakaiḥ || 13 ||
【菩譯】今此楞伽城,微妙過天宮;
牆壁非土石,諸寶羅網覆。
【實譯】此妙楞伽城,種種寶嚴飾,
牆壁非土石,羅網悉珍寶。
【菩译】今此楞伽城,微妙过天宫;
墙壁非土石,诸宝罗网覆。
【实译】此妙楞伽城,种种宝严饰,
墙壁非土石,罗网悉珍宝。
rāgadoṣavinirmuktāḥ pratyātmagaticintakāḥ |
santy atra bhagavan yakṣāḥ pūrvabuddhaiḥ kṛtārthinaḥ |
mahāyānanaye śraddhā niviṣṭānyonyayojakāḥ || 14 ||
【菩譯】此諸夜叉等,已於過去佛;
修行離諸過,畢竟住大乘。
【實譯】此諸夜叉衆,昔曾供養佛,
修行離諸過,證知常明了。
【菩译】此诸夜叉等,已于过去佛;
修行离诸过,毕竟住大乘。
【实译】此诸夜叉众,昔曾供养佛,
修行离诸过,证知常明了。
yakṣiṇyo yakṣaputrāś ca mahāyānabubhutsavaḥ |
āyātu bhagavacchāstā laṅkāmalayaparvatam || 15 ||
【菩譯】內心善思惟,如實念相應;
願佛憐愍故,爲諸夜叉說。
願佛天人師,入摩羅耶山;
夜叉及妻子,欲得摩訶衍。
【實譯】夜叉男女等,渴仰於大乘,
自信摩訶衍,亦樂令他住。[1]
【菩译】内心善思维,如实念相应;
愿佛怜愍故,为诸夜叉说。
愿佛天人师,入摩罗耶山;
夜叉及妻子,欲得摩诃衍。
【实译】夜叉男女等,渴仰于大乘,
自信摩诃衍,亦乐令他住。[2]
kumbhakarṇapurogāś ca rākṣasāḥ puravāsinaḥ |
śroṣyanti pratyātmagatiṃ mahāyānaparāyaṇāḥ || 16 ||
【菩譯】甕耳等羅刹,亦住此城中;
【實譯】惟願無上尊,爲諸羅刹衆,
甕耳等眷屬,往詣楞伽城。[3]
【菩译】瓮耳等罗刹,亦住此城中;
【实译】惟愿无上尊,为诸罗刹众,
瓮耳等眷属,往诣楞伽城。[4]
kṛtādhikārā buddheṣu kariṣyanty adhunā ca vai |
anukampārthaṃ mahyaṃ vai yāhi laṅkāṃ sutaiḥ saha || 17 ||
【菩譯】曾供養過去,無量億諸佛。
今復願供養,現在大法王;
欲聞內心行,欲得摩訶衍。
願佛憐愍我,及諸夜叉衆;
共諸佛子等,入此楞伽城。
【實譯】我於去來今,勤供養諸佛,
願聞自證法,究竟大乘道。[5]
願佛哀愍我,及諸夜叉衆,
共諸佛子等,入此楞伽城。
【菩译】曾供养过去,无量亿诸佛。
今复愿供养,现在大法王;
欲闻内心行,欲得摩诃衍。
愿佛怜愍我,及诸夜叉众;
共诸佛子等,入此楞伽城。
【实译】我于去来今,勤供养诸佛,
愿闻自证法,究竟大乘道。[6]
愿佛哀愍我,及诸夜叉众,
共诸佛子等,入此楞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