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12/课后自测

< 楞伽经导读012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12

一、填空题

二、在线测试题

选择题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此妙楞伽城,种种宝严饰,墙壁非土石,罗网悉珍宝”,这句经文有很深的法义,从世间法角度来看众生的福报,以下理解正确的是哪项?

A、福报大是由于往昔对众生行大布施及对圣者的大供养的果报。
B、只要布施了,即便杀人作恶,也会生生世世享有福报。
C、只要有了福报,就可以再也不用布施和供养了,福报会一直延续。
D、有福报的人无论做什么,永远都会有福报;没福报的人,无论做什么,永远也不会有福报。

2 经文“愿闻自证法,究竟大乘道”,对此中“自证法”和“究竟大乘道”的法义理解正确的是哪项?

A、二时教法也是破增益和补损减,所以也是究竟的大乘道。
B、自证法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给凡夫说法,主要说两件事情,破增益和补损减。这是究竟法,也叫了义法
C、自证法证得人无我,就已经圆满了。
D、自证法是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向凡夫说凡夫境界。

3 佛陀三时教法是立足于圣者境界给凡夫说法,可以概括为哪两件事?

A、悟无我和证空性
B、破增益和补损减
C、悟无我和住涅槃
D、色即是空和空即是色。

4 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讲的破增益、补损减的法,才是“究竟大乘道”,以下哪部经属于“三时教法”?

A、《金刚经》
B、《阿含经》
C、《楞伽经》
D、《妙法莲华经》

5 从世间法角度来看,众生的福报从何而来?

A、福报是世袭的,祖辈行善积德,子孙后代就会生生世世享有福报。
B、福报大多是往昔对众生行大布施以及对圣者行大供养而得的果报。
C、当众生不具有智慧时,才能有福报,俗称傻人有傻福。
D、福报是从“一贯的只接受别人的帮助,而自己毫不付出”中获得的。

6 对经中“究竟大乘道”这个颂文,从立足点和说法对象上理解正确的是以下哪一项?

A、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给凡夫说法,破增益、补损减,是究竟大乘道。
B、佛陀既立足于凡夫境界又立足于圣者境界说法,破增益、补损减,才是究竟大乘道。
C、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给圣者说法,这才是究竟大乘道。
D、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给凡夫说法是破增益、补损减,这是究竟大乘道。

7 对“自证法”与“究竟大乘道”的关系的理解,以下哪一项是正确的?

A、“自证法”属于佛陀的二时教法,“究竟大乘道”属于佛陀的三时教法,两者之间的立足点不同。
B、“自证法”是佛陀对小乘根性的众生讲的法,“究竟大乘道”是佛陀对大乘根性的众生讲的法,两者讲法对象不同。
C、“自证法”是佛陀圣者亲证的法;“究竟大乘道”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给凡夫说破增益、补损减的法,立足点是圣者境界。
D、“自证法”是凡夫自己证得的法,不了义;“究竟大乘道”凡夫证道了,是真了义。

8 「藏识这个名言的安立,就是类比凡夫境界的一个方便善巧的名言。」如何理解“类比凡夫境界”和“方便善巧”?

A、圣者境界是离言的,只能通过善巧地安立 “言说”来形象的描述,这是佛陀悲心的体现。
B、“藏识”是佛陀安立的言说,用凡夫能理解的方式来近似的描述圣者境界。
C、凡夫心、识、vijñāna,属于“分离的认知模式”。为让凡夫理解圣者境界,言说圣者境界也只能是类比“分离模式”来描述。
D、凡夫通过言说所理解的“藏识”,绝不是圣位菩萨能见的“藏识”。

9 “藏识”比喻具有收藏功能的“识”,收藏的是“种子”。对“种子”这个言说的安立,以下哪些观点正确?

A、佛陀安立“种子”,是借“种子”具有能生的这个法义来比喻。
B、“藏识”中收藏着凡夫可以见到的一颗一颗的种子。
C、“种子”是佛陀的比喻,我们不能认为藏识是凡夫境界的事物真的收藏着凡夫可以见到的一颗一颗的种子。
D、佛陀安立言说的目的,是让我们因言悟入,而不能执名取义。

10 课程中说到「藏识里的种子是由众生的行为熏习而来的」,对于“众生的行为”,以下哪些理解是正确的?

A、因为凡夫境界只是藏识的显现,并不是真实的心外存在,所以,“众生的行为”这个名言,也只是为了接引、度化众生而善巧的安立。
B、立足凡夫境界,“众生的行为”包括凡夫能够感受到的眼、耳、鼻、舌、身、意感官活动产生的感知。
C、立足圣者境界,“众生的行为”就是指种子现行的kṛ。
D、立足凡夫境界,“众生的行为”当生即灭,但它的作用,圣者才能见到是通过“熏习种子”再“现行”为新的kṛ延续了下去。

11 佛教中,关于“心”这个词和法义差别,该如何正确理解?

A、根据佛陀在《解深密经》中的三时判教,不同教法中,“心”这个词的法义是不同的。
B、《金刚经》和《楞伽经》中,梵文都是citta的“心”字,在这两部经当中表达的法义是相同的。
C、《楞伽经》中的“心”,大多是citta。citta原意表示精神活动。
D、相同名言系统下出现的“心”这个词,法义是完全相同的。

12 请选出以下对“藏识”的理解正确的表述。

A、藏识,指的是储藏凡夫境界事物(桌椅板凳、山河大地)的空间。
B、识其实只有一个,就是藏识,说有多种识,仅仅是佛陀说法的善巧。
C、另外的七个识只是第八识、藏识表现出来的功能而已。
D、在《楞伽经》中,藏识指的就是凡夫心。

13 宗通是“离言自证法”,说通是“说自所证法”。用“言说”说“离言境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A、佛陀自证法是自所证的殊胜之相,是离于言说的,这是宗通。
B、说通,就是通过方便善巧地安立种种言说来勉强类比、近似地诠表宗通。
C、没有“说通”,凡夫就没有任何可能性理解、悟入“宗通”。
D、佛陀慈悲,见众生众苦煎迫,为使之解脱,才善巧安立了“说通”,譬喻广开演“宗通”之法义。

14 颂文【愿闻自证法,究竟大乘道】中的“自证法”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哪些说法正确?(多选)

A、第一件事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凡夫境界——破增益。
B、第二件事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圣者境界——补损减。
C、先补损减后破增益。
D、凡夫境界真实生起的原因——缘生。


判断题


判断题 每题1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经文【此妙楞伽城,种种宝严饰,墙壁非土石,罗网悉珍宝】,这里罗婆那王炫富是因为佛陀嫌贫爱富,只喜欢到豪华装修的城市讲法。

正确
错误

2 “自证法”指佛陀亲证的法,所以三时教法的特点就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所说的法包含两方面:第一,说凡夫境界;第二,说圣者境界。

正确
错误

3 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凡夫境界,这是破增益。

正确
错误

4 佛陀三时教法,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给凡夫说法,破增益、补损减,这是了义的大乘道。

正确
错误

5 经文【愿佛哀悯我,及诸夜叉众,共诸佛子等,入此楞伽城】中的“佛子”是指释迦佛的亲儿子罗睺罗。

正确
错误

6 楞伽城夜叉众福报很大的原因是:福报是往昔对众生行大布施,对圣者做大供养的果报。因为夜叉众他们远离了贪欲的过失、热爱布施,往昔供养佛陀、供养圣者。

正确
错误

7 【请佛为哀悯,无量夜叉众,入彼宝严城,说此妙法门】,经中之所以说“自证法”为妙法门是因为它是心自性法门,它是“自所得圣智证法”,它是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向凡夫说的法。

正确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