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13/内容提要
《楞伽经》导读013——1-02-06劝请大慧奉问于佛
内容提要
一、第十八颂,“我宫殿婇女,及以诸璎珞,可爱无忧园,愿佛哀纳受”。
这里的宫殿指的就是宫殿,不是前边的飞车,梵文是gṛha。
二、第十九颂,“我于佛菩萨,无有不舍物,乃至身给侍,惟愿哀纳受”。
我罗婆那王对于佛和菩萨的供养,“无有不舍物”,就是没有什么不可以拿出来供养佛和菩萨的。以至于我都可以拿出我的身体奉献给佛,奉献给菩萨,去侍奉佛菩萨,希望佛菩萨们能够接受我的这份供养。
罗婆那王为了听闻佛法,他愿意拿出一切来供养佛和菩萨。为什么?这就是对佛法的尊重。“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佛法不可以等闲视之,不可以以为随随便便、轻而易举,就应该能够得到佛法。那有人说,我现在得到佛法也挺容易的呀。大家要知道,这是佛和菩萨们往昔的大愿的加持的结果,要有感恩的心。一物不肯舍,只想免费听,这是当前末法时期我们汉传佛教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各位,这种心态是与甚深的佛法不相应的,是缺少福德的表现。要知道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任何的免费的背后都是有别人的付出,在娑婆世界没有免费的午餐,佛教徒们都应该以罗婆那王为榜样。
三、第二十二颂,“此是修行甚深观行现法乐者之所住处。我及诸菩萨哀悯汝故,受汝所请”。
这里边的关键词是“现法”,梵文是dṛṣṭadharma,就是当下见法的真实。菩提流支译作“现见法”,就是见真实。什么样的众生是修行这个“甚深观行现法乐者”呢?就是见道位之后的登初地菩萨以上的这些圣者。佛陀说,你这个楞伽城是圣者修行的住处。
四、第二十八颂,“时罗婆那王并其眷属,复更供养大慧菩萨,而劝请言:‘我今请大士,奉问于世尊,一切诸如来,自证智境界’”。
在这次法会当中,“大慧菩萨而为上首”,他排在最前面。前面讲过,这部《楞伽经》大慧菩萨是当机菩萨,也就是这部《楞伽经》是由大慧菩萨向佛陀发问。大家要知道,发问者的水平就决定了这部经的深浅。那么罗婆那王自知自己的境界不够,因此他就请这位十地菩萨、大慧菩萨来向佛陀提问,问什么呢?问一切的佛陀的自证智的境界。
五、第三十颂,“汝是修行者,言论中最胜,是故生尊敬,劝汝请问法”。
大慧菩萨是十地菩萨,重要的是罗婆那王说大慧菩萨是“言论中最胜”。什么意思?就是菩萨的一种功德就是辩才,就是辩才无碍。也就是菩萨的标配是要有非常好的言语的能力,比如说能够把复杂的佛法讲简单了,能够回答众生提出的种种的问题,而且他的语言、他的音声就具有摄受力。这都是菩萨的标配,这都是菩萨度众生的方便。
六、第三十一颂,“自证清净法,究竟入佛地,离外道二乘,一切诸过失”。
请您代表我们向佛提问,问什么呢?问佛陀的自证法,问清净的法,问最终彻底了义的能够成佛的法,问那个远离外道见,远离小乘见,远离一切过失的真实的佛法。
经文部分
gṛham apsaravargāś ca hārāṇi vividhāni ca |
ramyāṃ cāśokavanikāṃ pratigṛhṇa mahāmune || 18 ||
【菩譯】我所有宮殿,妻子及眷屬;
寶冠諸瓔珞,種種莊嚴具。
阿舒迦園林,種種皆可樂;
及所乘花殿,施佛及大衆。
【實譯】我宮殿婇女,及以諸瓔珞,
可愛無憂園,願佛哀納受。
【菩译】我所有宫殿,妻子及眷属;
宝冠诸璎珞,种种庄严具。
阿舒迦园林,种种皆可乐;
及所乘花殿,施佛及大众。
【实译】我宫殿婇女,及以诸璎珞,
可爱无忧园,愿佛哀纳受。
ājñākaro ’haṃ buddhānāṃ ye ca teṣāṃ jinātmajāḥ |
nāsti tad yan na deyaṃ me anukampa mahāmune || 19 ||
【菩譯】我於如來所,無有不捨物;
願大牟尼尊,哀愍我受用。
我及諸佛子,受佛所說法;
願佛垂哀愍,爲我受用說。
【實譯】我於佛菩薩,無有不捨物,
乃至身給侍,惟願哀納受。
【菩译】我于如来所,无有不舍物;
愿大牟尼尊,哀愍我受用。
我及诸佛子,受佛所说法;
愿佛垂哀愍,为我受用说。
【实译】我于佛菩萨,无有不舍物,
乃至身给侍,惟愿哀纳受。
tasya tad vacanaṃ śrutvā uvāca tribhaveśvaraḥ |
atītair api yakṣendra nāyakai ratnaparvate || 20 ||
【菩譯】爾時三界尊,聞夜叉請已;
卽爲夜叉說,過去未來佛:
【實譯】爾時世尊聞是語已,卽告之言:“夜叉王!過去世中諸大導師,
【菩译】尔时三界尊,闻夜叉请已;
即为夜叉说,过去未来佛:
【实译】尔时世尊闻是语已,即告之言:“夜叉王!过去世中诸大导师,
pratyātmadharmo nirdiṣṭaḥ tvaṃ caivāpy anukampitaḥ |
anāgatāś ca vakṣyanti girau ratnavibhūṣite || 21 ||
【菩譯】夜叉過去佛,此勝寶山中;
憐愍夜叉故,說內身證法。
未來佛亦爾,於此寶山中;
爲諸夜叉等,亦說此深法。
【實譯】“咸哀愍汝,受汝勸請,詣寶山中,說自證法。未來諸佛亦復如是。
【菩译】夜叉过去佛,此胜宝山中;
怜愍夜叉故,说内身证法。
未来佛亦尔,于此宝山中;
为诸夜叉等,亦说此深法。
【实译】“咸哀愍汝,受汝劝请,诣宝山中,说自证法。未来诸佛亦复如是。
yogināṃ nilayo hy eṣa dṛṣṭadharmavihāriṇām |
anukampo ’si yakṣendra sugatānāṃ mamāpi ca || 22 ||
【菩譯】夜叉此寶山,如實修行人;
現見法行人,乃能住此處。
夜叉今告汝,我及諸佛子;
憐愍汝等故,受汝施請說。
【實譯】“此是修行甚深觀行現法樂者之所住處。我及諸菩薩哀愍汝故,受汝所請。”
【菩译】夜叉此宝山,如实修行人;
现见法行人,乃能住此处。
夜叉今告汝,我及诸佛子;
怜愍汝等故,受汝施请说。
【实译】“此是修行甚深观行现法乐者之所住处。我及诸菩萨哀愍汝故,受汝所请。”
adhivāsya bhagavāṃs tūṣṇīṃ śamabuddhyā vyavasthitaḥ |
ārūḍhaḥ puṣpake yāne rāvaṇenopanāmite || 23 ||
【菩譯】如來略答竟,寂靜默然住;
羅婆那羅刹,奉佛花宮殿。
如來及佛子,受已卽皆乘;
【實譯】作是語已,默然而住。時羅婆那王卽以所乘妙花宮殿奉施於佛。佛坐其上。
【菩译】如来略答竟,寂静默然住;
罗婆那罗刹,奉佛花宫殿。
如来及佛子,受已即皆乘;
【实译】作是语已,默然而住。时罗婆那王即以所乘妙花宫殿奉施于佛。佛坐其上。
tatraiva rāvaṇo ’nye ca jinaputrā viśāradāḥ |
apsarair hāsyalāsyādyaiḥ pūjyamānāḥ purīṃ gatāḥ || 24 ||
【菩譯】羅婆那夜叉,亦自乘華殿,
以諸婇女樂,樂佛到彼城。
【實譯】王及諸菩薩前後導從,無量婇女歌詠讃歎,供養於佛,往詣彼城。
【菩译】罗婆那夜叉,亦自乘华殿,
以诸婇女乐,乐佛到彼城。
【实译】王及诸菩萨前后导从,无量婇女歌咏赞叹,供养于佛,往诣彼城。
tatra gatvā purīṃ ramyāṃ punaḥ pūjāṃ pralabdhavān |
rāvaṇādyair yakṣavargair yakṣiṇībhiś ca pūjitaḥ |
yakṣaputrair yakṣakanyābhī ratnajālaiś ca pūjitaḥ || 25 ||
【菩譯】到彼妙城已,羅婆那夜叉,
及其夜叉妻,夜叉男女等;
【實譯】到彼城已,羅婆那王及諸眷屬復作種種上妙供養。夜叉衆中童男童女以寶羅網供養於佛。
【菩译】到彼妙城已,罗婆那夜叉,
及其夜叉妻,夜叉男女等;
【实译】到彼城已,罗婆那王及诸眷属复作种种上妙供养。夜叉众中童男童女以宝罗网供养于佛。
rāvaṇenāpi buddhasya hārā ratnavibhūṣitāḥ |
jinasya jinaputrāṇām uttamāṅgeṣu sthāpitāḥ || 26 ||
【菩譯】更持勝供具,種種皆微妙,
供養於如來,及諸佛子等。
【實譯】羅婆那王施寶瓔珞奉佛菩薩,以掛其頸。
【菩译】更持胜供具,种种皆微妙,
供养于如来,及诸佛子等。
【实译】罗婆那王施宝璎珞奉佛菩萨,以挂其颈。
pragṛhya pūjāṃ bhagavān jinaputraiś ca paṇḍitaiḥ |
dharmaṃ vibhāvayāmāsa pratyātmagatigocaram || 27 ||
【菩譯】諸佛及菩薩,皆受彼供養。
羅婆那等衆,供養說法者;
觀察所說法,內身證境界。
【實譯】爾時世尊及諸菩薩受供養已,各爲略說自證境界甚深之法。
【菩译】诸佛及菩萨,皆受彼供养。
罗婆那等众,供养说法者;
观察所说法,内身证境界。
【实译】尔时世尊及诸菩萨受供养已,各为略说自证境界甚深之法。
rāvaṇo yakṣavargāś ca saṃpūjya vadatāṃ varam |
mahāmatiṃ pūjayanti adhyeṣanti punaḥ punaḥ |
tvaṃ praṣṭā sarvabuddhānāṃ pratyātmagatigocaram || 28 ||
【菩譯】供養大慧士,數數而請言:
大士能問佛,內身行境界。
【實譯】時羅婆那王并其眷屬,復更供養大慧菩薩,而勸請言:
我今請[1]大士,奉問於世尊,
一切諸如來,自證智境界。
【菩译】供养大慧士,数数而请言:
大士能问佛,内身行境界。
【实译】时罗婆那王并其眷属,复更供养大慧菩萨,而劝请言:
我今请[2]大士,奉问于世尊,
一切诸如来,自证智境界。
ahaṃ hi śrotā yakṣāś ca jinaputrāś ca sann iha |
adhyeṣayāmi tvāṃ yakṣā jinaputrāś ca paṇḍitāḥ || 29 ||
【菩譯】我與夜叉衆,及諸佛子等;
一切諸聽者,咸請仁者問。
【實譯】我與夜叉衆,及此諸菩薩,
一心願欲聞,是故咸勸請。
【菩译】我与夜叉众,及诸佛子等;
一切诸听者,咸请仁者问。
【实译】我与夜叉众,及此诸菩萨,
一心愿欲闻,是故咸劝请。
vādināṃ tvaṃ mahāvādī yogināṃ yogavāhakaḥ |
adhyeṣayāmi tvāṃ bhaktyā nayaṃ pṛccha viśārada || 30 ||
【菩譯】大士說法勝,修行亦最勝;
我尊重大士,請問佛勝行。
【實譯】汝是修行者,言論中最勝,
是故生尊敬,勸汝請問法。
【菩译】大士说法胜,修行亦最胜;
我尊重大士,请问佛胜行。
【实译】汝是修行者,言论中最胜,
是故生尊敬,劝汝请问法。
tīrthyadoṣair vinirmuktaṃ pratyekajinaśrāvakaiḥ |
pratyātmadharmatāśuddhaṃ buddhabhūmiprabhāvakam || 31 ||
【菩譯】離諸外道邊,亦離二乘過;
說內法淸淨,究竟如來地。
【實譯】自證淸淨法,究竟入佛地,
離外道二乘,一切諸過失。
【菩译】离诸外道边,亦离二乘过;
说内法清净,究竟如来地。
【实译】自证清净法,究竟入佛地,
离外道二乘,一切诸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