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18/内容提要

来自楞伽经导读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楞伽经》导读018——1-03-05 不二与无分别

内容提要

一、用现代词“错觉”来表示“分别”

分别是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是虚妄的。为便于理解,用现代词错觉来表示虚妄分别。这个错觉不是生活中把老王看成老李的错觉,是指圣者认为不存在,而凡夫非误以为存在的错误认识。本来是生了翳病的眼睛所显现的似毛的影,而非要把这个影误以为是心外毛的错误认识是错觉。凡夫就是错觉,圣者就是正觉,成佛就是无上正等正觉。

二、不二与无分别

1、喜马拉雅《金刚经导读》课程中重点讲过,佛陀教法横向教理体系的判教,是破增益与补损减。对于资粮位的凡夫而言,修行首要是破增益,破增益就是解构凡夫境界。

解构的抓手 解构的工具 达到的境界
二时 二(二边见) 二谛(模式) 不二
三时 分别(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 唯识(入唯识理) 无分别

2、三时教法中解构凡夫境界的抓手是分别,因为分别是凡夫的基本特征,凡夫一定分别,只要分别就一定是凡夫。因此把凡夫的分别解构了,就是把凡夫境界解构了,这一点很重要。三时教法解构分别的工具、方法就是唯识——只有心识,没有外境。把分别的凡夫用唯识解构为无分别的圣者,这是三时教法基本的理论与修行的路径。

3、二时教法解构凡夫境界的抓手是二边见,简称“二”。二也是凡夫的基本特征,凡夫一定二,只要二就一定是凡夫。因此把凡夫的二解构了,就是把凡夫境界解构了。二时教法解构二的工具、方法就是二谛。用二谛对治凡夫的二,进而彻底地泯灭二,把二的凡夫解构为不二的圣者,这是二时教法基本的理论与修行的路径。

三、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是两条相对独立的修行路径

1、对于资粮位凡夫,大乘佛法给出了两条相对独立的入手修行的路径。第一,二时教法以二谛为手段,把二的凡夫解构为不二的圣者。第二,三时教法以唯识为手段,把分别的凡夫解构为无分别的圣者。资粮位的凡夫修行者,选择其中一条,即可下手修行。

2、两条路径有什么不同?抓手不同:一个是二,一个是分别;解构方法不同:一个是二谛,一个是唯识。最重要的不同,是立足点不同。二时教法是立足于凡夫境界,就是立足于凡夫的实有境界,通过四重二谛逐步解构成为空性见,进而泯灭二边成就圣者的“因不生故不灭”的不二法门。三时教法是立足于圣者境界,直接安立圣者才能见的阿赖耶识,以唯识解构凡夫误以为心外有物的这种错误认识,成就圣者的无分别智。

四、二谛和唯识是解构的方法和工具,不是圣者证悟的真实性

特别强调,二时的二谛和三时的唯识,仅仅是解构的方法、手段、工具、善巧。过去一千多年来,有太多的佛学家把二谛和唯识当作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来理解。比如很多讲中观的学者,说佛陀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真正的真实性是什么?就是胜义谛空,世俗谛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这就是佛陀说的实相。这是巨大的误解,空性和实相,根本就不能安立在二谛之上,必须泯灭二边,才能安立空性与实相。 再比如有些学者讲唯识,说佛陀要告诉我们,圣者能见的阿赖耶识就是佛陀证悟的真实性。其实我们说阿赖耶识是真实,注意不是真实性,也仅仅是从圣者才能见的角度说它是真实。但是阿赖耶识中积淀的种子,都是凡夫误以为心外有物的错误认识所熏习的。由这些错误认识熏习的种子而成就的阿赖耶识,怎么能说是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呢?这些虚妄分别成就的藏识是在后面的修行的过程当中要被转掉的,它绝不是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是真如,不是阿赖耶识。

五、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不能混学、混讲

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是各自具有鲜明特点的两条相对独立的修行路径,这两个体系既然相对独立就不能混讲。比如说三时教法当中也讲世俗与胜义,甚至有世俗谛与胜义谛这样的名言。但是三时教法中的世俗与胜义、世俗谛与胜义谛,千万不要等同于二时教法中的二谛的世俗谛与胜义谛。如果这一点搞不清,以为二时、三时中的世俗与胜义、世俗谛与胜义谛都是同样的道理,这样的混讲一定搞乱思想,成为相似佛法。 喜马拉雅《金刚经导读》课程,全面讲了佛陀的二时教法,我们目前正在学习的这个《楞伽经导读》课程,要全面细致地阐述佛陀三时教法,这两套大乘佛法的体系,不能混学、混讲。

经文部分

atha vā dharmatā hy eṣā dharmāṇāṃ cittagocare |

na ca bālāvabudhyante mohitā viśvakalpanaiḥ || 41 ||


【菩譯】復自深思惟:諸法體如是,

    唯自心境界,內心能證知。

    而諸凡夫等,無明所覆障;

    虛妄心分別,而不能覺知。

【實譯】復更思惟:一切諸法,性皆如是,唯是自心分別境界,凡夫迷惑,不能解了。


【菩译】复自深思维:诸法体如是,

    唯自心境界,内心能证知。

    而诸凡夫等,无明所覆障;

    虚妄心分别,而不能觉知。

【实译】复更思维:一切诸法,性皆如是,唯是自心分别境界,凡夫迷惑,不能解了。


na draṣṭā na ca draṣṭavyaṃ na vācyo nāpi vācakaḥ |

anyatra hi vikalpo ’yaṃ buddhadharmākṛtisthitiḥ |

ye paśyanti yathādṛṣṭaṃ na te paśyanti nāyakam || 42 ||


【菩譯】能見及所見,一切不可得;

    說者及所說,如是等亦無。

    佛法眞實體,非有亦非無;

    法相恒如是,唯自心分別。

    如見物爲實,彼人不見佛;

    不住分別心,亦不能見佛。

【實譯】無有能見,亦無所見。無有能說,亦無所說。見佛聞法,皆是分別。如向所見,不能見佛。


【菩译】能见及所见,一切不可得;

    说者及所说,如是等亦无。

    佛法真实体,非有亦非无;

    法相恒如是,唯自心分别。

    如见物为实,彼人不见佛;

    不住分别心,亦不能见佛。

【实译】无有能见,亦无所见。无有能说,亦无所说。见佛闻法,皆是分别。如向所见,不能见佛。


apravṛttivikalpaś ca yadā buddhaṃ na paśyati |

apravṛttibhave buddhaḥ saṃbuddho yadi paśyati || 43 ||


【菩譯】不見有諸行,如是名爲佛;

    若能如是見,彼人見如來。

    智者如是觀,一切諸境界;

    轉身得妙身,是卽佛菩提。

【實譯】不起分別,是則能見。


【菩译】不见有诸行,如是名为佛;

    若能如是见,彼人见如来。

    智者如是观,一切诸境界;

    转身得妙身,是即佛菩提。

【实译】不起分别,是则能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