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27/课后自测

来自楞伽经导读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27

一、填空题

二、在线测试题

选择题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讲无生法义就是重点,而且还是重点中的重点,尤其在今天这样一个佛法的末法时代,怎么强调无生法义都不为过。为什么?

A、因为是否理解无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真实领受佛陀大乘教法的判据。
B、因为是否理解无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迈过大乘佛法门槛的判据。
C、因为不理解无生,就只能在大乘佛法门外徘徊。
D、因为“无生义若存,法眼恒不灭”,无生法义,就是佛陀正法,就是佛陀的大乘佛法。

2 《楞伽经》的第三品《无常品》中第91颂中,梵文anutpāde prasādhyante mama netrī na naśyati,实叉难陀译为“无生义若存,法眼恒不灭”;求那跋陀罗译为“申畅无生者,法流永不断”;菩提流支译为“能成无生者,我法不灭坏”。三位翻译家对这句颂文的翻译没有分歧。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应如何正确理解这句颂文传递的法义?

A、只要在无生这个法义上能够阐扬出来,佛陀的正法在世间就不会坏灭。
B、如果无生法义隐没了,佛陀的正法在世间也就等于消失了。
C、护持大乘佛法,就是护持佛陀的无生法义。
D、只有讲无生法义,才是宣讲佛陀的大乘佛法。

3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的理解,如果最终不讲到无生法义,还称是在宣说佛陀甚深般若波罗蜜,这意味着什么?

A、这是在宣说相似般若波罗蜜,断众生慧命。
B、这说明没有真实领受佛陀大乘教法。
C、这说明已经迈入了大乘佛法的门槛。
D、这说明没有护持佛陀大乘佛法,没有护持佛陀正法。

4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准确地理解无生法义,要从两个层次上来理解。分别是哪两个层次?

A、第一个层次,就是凡夫境界当生即灭。
B、第一个层次,就是凡夫境界压根无生。
C、第二个层次,就是佛陀证悟的真实性——真如,当生即灭。
D、第二个层次,就是佛陀证悟的真实性——真如,本然如此,无生无灭,压根就不需要生,这也是无生。

5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登初地证无生,这是无生的第一个层次,讲这重无生,其实就是破增益。从破增益角度,对第一重无生的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A、佛陀二时教法立足凡夫境界,用缘生缘起破增益,讲空性,就是为了说凡夫境界压根无生。
B、《金刚经导读》中讲到“四重二谛”的第三重二谛时,用了汽车制造厂组装车间的例子,讲缘生就是无生。
C、佛陀三时教法立足圣者境界,用藏识缘起破增益,讲唯识性,就是为了说凡夫境界压根无生。
D、《楞伽经导读》中用眼翳执毛模型,讲凡夫境界,如同是把生翳病的眼睛自身显现的似毛的影,误执为眼外的毛,毛根本无生。

6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第二重无生就是佛陀证悟的真实性——真如,本来就有,无需生。能够证得第二重无生就是补损减。对第二重无生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A、真如本然如此,无生无灭,压根就不需要生,这是第二重无生。
B、证得第二重无生——补损减,是证第一重无生的前提。
C、证得第一重无生——破增益,是证第二重无生的前提。
D、证得两重无相,无外相、无似相,就完全彻底地扫清了亲证真如的障碍,可以证第二重无生了。

7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登初地证的无生和登八地证的无生是不同的,应如何正确理解这两重无生的不同?

A、登初地证的无生,是凡夫执著的境界无生,是凡夫境界“从来无,何须生”。
B、登初地证的无生,是破增益,是登八地证的无生的前提。
C、登八地证的无生,是佛陀亲证的真如无生,佛证真如“本来有,不需生”。
D、登八地证的无生,是补损减,若不破增益,绝对无法补损减。

8 基于《金刚经导读》课程内容,曾经讲过“生灭无常”和“无生无常”这两种无常。对这两种无常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A、在佛陀二时教法中,“无生无常”只是无常的方便说。
B、在佛陀二时教法中,“生灭无常”只是无常的方便说。
C、在佛陀二时教法中,无常的究竟法义就是无生,叫“常无故无常”,这才是甚深般若波罗蜜法门。
D、在佛陀二时教法中,无常的究竟法义就是当生即灭的无常,这才是甚深般若波罗蜜法门。

9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形象地使用了“窗帘喻”讲了两重无相。对这两重无相,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A、立足圣者境界,第一重无相是无外相,就是无nimitta。
B、立足圣者境界,第二重无相是无似相,就是无ābhāsa。
C、立足圣者境界,修行和证悟无外相(nimitta)和无似相(ābhāsa),就是去除障碍着凡夫心亲证佛陀证悟的真实性的两重障碍。
D、立足圣者境界,证得第一重无相是证得第二重无相的前提。

10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所讲的“窗帘喻”,从凡夫到亲证如来藏自心光明,要经历哪些阶段?

A、第一阶段,当两层窗帘都关上的时候,屋里一片漆黑,比喻凡夫的无明状态。
B、第二阶段,资粮位、加行位的修行者,努力打开第一层厚窗帘,打开之后见到了阳光,比喻证无外相(无nimitta),但是还隔着纱帘,比喻隔着似相(ābhāsa),这就是见道登初地的境界。
C、第三阶段,从初地到七地的修行,继续努力打开第二层薄纱帘,融化在饱满的阳光之中,比喻证无似相(无ābhāsa)、登八地的境界。
D、第四阶段,登八地就可以亲证如来藏光明,亲证心性光明的心与证得的心性光明是不二的。

11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两种无常、两重无相和两重无生,是打开大乘佛法宝库的三把钥匙。对这宝贵的三把钥匙的总结,正确的是哪些?

A、在佛陀二时教法中,“生灭无常”只是无常的方便说;无常的究竟法义就是“无生”,叫“常无故无常”,这才是甚深般若波罗蜜法门。
B、两重无相分别是无外相(无nimitta)和无似相(无ābhāsa),证两重无相,这是修行次第。
C、两重无生分别是凡夫境界“从来无,何须生”,佛证真如“本来有,不需生”。
D、证无外相,就是证第一重无生;证无似相,是证第二重无生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