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38/课后自测B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38B

一、填空题

二、在线测试题

选择题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判断题 每题1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依照经文“如是一切皆是分别,不能了知阿赖耶识无差别相”,凡夫为什么要安立法与非法、有体无体、是实非实?

A、这一切是分别的结果。
B、这一切是以凡夫境界真实存在为前提。
C、以心外境界是真实存在的虚妄分别为前提。
D、安立法与非法,自相与共相是不知道阿赖耶识显现之相是无差别。

2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为什么阿赖耶识显现的误以有的外相是无差别?

A、阿赖耶识种子现行,并未真实现行出心外之相,所以无差别。
B、心外之相不存在,无相就无差别。
C、心外之相不存在,无生,就没有相的差别。
D、凡夫智慧不够,看不出来凡夫境界的一切相的差别。

3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如毛轮住非净智境”,安立法与非法是的丧失智慧的不净境界,以下理解正确的选项有哪些?

A、“毛轮”就是生了翳病的眼睛把显现的似毛的影误执为的那心外的毛。
B、住于“毛轮”自性,就是认为心外的毛真实存在。
C、住于“毛轮”自性,是圣者智的境界,不是凡夫的杂染的识的境界。
D、住于“毛轮”自性,是凡夫的杂染的识的境界,不是圣者智的境界。

4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汝岂不见瓶等无常败坏之法,凡夫于中妄生分别?”由此可以得出,凡夫分别境界的差别之相指的是什么?

A、瓦罐先前在凡夫境界中存在,表达为“有”。
B、后来瓦罐破碎,在凡夫境界中从“存在”变为“不存在”,表达为“非有”,汉译通常译作“无”。
C、差别之相的“差别”,就是先有后无的“有”与“无”的差别。
D、差别之相的“差别”,指凡夫境界各种“法”与“法”之间的不同。

5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汝今何故不如是知法与非法差别之相”,此处经文佛陀说的“法”与“非法”是什么?

A、“法”就是先前在凡夫境界中存在的瓦罐,就是“有”。
B、“非法”就是在凡夫境界先前存在,后来变为不存在的瓦罐,就是“无”。
C、“法”指佛法,“非法”指佛法之外的外道法。
D、“有”是法,“无”是非法,这就是在凡夫境界存在着的事物与消亡了的这个事物,这两者落于法与非法的差别范畴。

6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为什么说“有”与“无”、“法”与“非法”都是凡夫的虚妄分别所生起的见解而不是圣者智慧境界?

A、凡夫以为先前存在过瓦罐,而圣者认为瓦罐根本就没有存在过,存在过的只是没有瓦罐,无明凡夫非误以为心外有瓦罐存在的错觉。
B、在圣者看来瓦罐压根就没有存在过,不存的东西不会坏灭,凡夫却认为它后来坏灭了,这是错觉上的错觉。
C、“有”、“法”是凡夫的虚妄分别,“无”、“非法”更是凡夫的虚妄分别,是虚妄上的虚妄。
D、佛陀、圣者要否定的,就是凡夫认为瓦罐曾经存在过的这个错觉前提。

7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凡夫堕在种种相中,非诸证者”,如何正确理解此处的“相”?

A、“相”梵文lakṣaṇa,和nimitta是近义词,表示的都是“外相”。
B、“相”梵文lakṣaṇa,和ābhāsa是近义词,表示的是“似相”。
C、“相”梵文lakṣaṇa,就是以为心外有事物存在的相。
D、“有”是法,“无”是非法,这是凡夫堕在外相之中的结果,圣者不这样认为。

8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楞伽王!如烧宫殿园林,见种种焰,火性是一,所出光焰由薪力故,长短大小各个差别。汝今云何不如是知法与非法差别之相?”如何正确理解这句经文?

A、不管火焰表现的有多么不同,但都是火,火的性质完全相同。
B、火焰就是“自相”,就是“法”。
C、火性就是“共相”,就是“非法”。
D、差异的火焰与同一的火性,就是“法”与“非法”的差别之相。

9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芽、茎、枝、叶、花、果”与“种子”为例,如何正确理解凡夫心外事物的“法”与“非法”之间的差异?

A、种子是“法”,孕育出来的芽、茎、枝、叶、花、果是“非法”。
B、差异性的芽、茎、枝、叶、花、果是“法”,同一性的种子是“非法”。
C、凡夫能感知到芽、茎、枝、叶、花、果这些“法”,而种子能产生孕育出繁茂植物的力量,这个“非法”凡夫是看不到的。
D、“法”是有差异的,“非法”是具有同一性的。

10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世界是神创造的”这样的理论,为什么能在千百年来的人类文明体系中占据着相当显赫的位置?

A、凡夫见到心外的差异性的世界,总是要寻找到一个同一性的东西,例如神,作为差异性世界产生的原因。
B、给差异性的世界找同一性,这是凡夫心中根深蒂固的心结。
C、因为世界就是神创造的。
D、“世界是神创造的”这理论才是佛陀正法。

11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楞伽王!非但如上法有差别,诸修行者修观行时,自智所行亦复见有差别之相。况法与非法,而无种种差别分别?”如何正确理解这句经文?

A、只有凡夫境界的“法”与“非法”有差别,到达圣者境界就无差别了。
B、不仅凡夫境界的事物有种种差别,见道后从初地到七地的修行境界也是有差别的。
C、初地到七地,地与地之间是有差别的,因为往昔作为凡夫熏习的杂染种子还在。
D、转染成净之后,从七地登八地的重要特征就是彻底泯灭差别。

12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法与非法、有体无体、是实非实,这一切都是分别的结果,都以心外境界是真实存在的虚妄分别为前提。安立法与非法,是不知道阿赖耶识显现之相是无差别的。因为阿赖耶识种子现行,并未真实现行出心外之相,心外之相是不存在的。无外相,就不会有凡夫以为有的“法”与“非法”的差别之相。

正确
错误

13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法”是凡夫的虚妄分别;“非法”更是凡夫的虚妄分别,是错觉上的错觉。佛陀、圣者要否定的就是凡夫认为有事物曾经存在过的这个错觉前提。

正确
错误

14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凡夫见到心外的差异性的世界,总是要寻找到一个同一性的东西作为差异性世界产生的原因,这是凡夫心中根深蒂固的心结。

正确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