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42/课后自测

来自楞伽经导读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42

一、填空题

二、在线测试题

选择题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依照经文“世间离生灭,譬如虚空花”,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下列正确选项有哪些?

A、这是一句极具震撼性的语言,能够颠覆当今末法时期99.99%以上自称是佛教徒的人对佛法的理解。
B、这里的“世间”和“世界”就是指三时教法中所表达的圣者能见的凡夫心所行境界,我们把这个圣者能见的凡夫心所行境界,简称“凡夫境界”。
C、如果把世间离生灭,曲解成世间有生灭,就是相似佛法,甚至是外道见。
D、世间本身是生灭的,犹如虚空华(花),有生有灭。

2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经文“世间离生灭,譬如虚空花”的理解,下列理解错误的哪些?

A、世间没有生和灭,世界如同虚空花。
B、对“世间离生灭,譬如虚空花”这句经文的理解,如法与否,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实领受大乘了义佛法的一个标准。
C、凡夫世间是有生灭变化的,佛陀离开了、超越了这个世间的生灭。
D、世间的事物都是无自性、生生灭灭而存在的,只有远离了这些生灭才能证得佛陀证悟的真正真实性。

3 依照经文“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如何理解这里的“有”与“无”?

A、简单地说,“有”就是存在,“无”就是不存在。
B、这句经文里的“有”和“无”,对应的梵文分别是“有”和“非有”。
C、依据梵文“有”和“非有”是相依相待的,也就是说“有”和“无”是相依相待的。
D、在梵文里,表示存在的“有”这个名词有它的来源的动词词根,而没有这个“无”字的动词词根。

4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对经文“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中的“有”与“无”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表示与“有”相待的“无”在梵文里就表达为对有的否定---非有。
B、通常我们把“非有”就翻译成“无”,但是把“非有”翻译成“无”是有流弊的。
C、只有在“有与非有”的相互转化中,“有与非有”才有意义。
D、“有”转化为“无”就是“灭”,“无”转化为“有”就是“生”,“有无”的转化就是“生灭”。因此,凡夫境界的“有无”与“生灭”又是相伴而存的。

5 依照经文“世间离生灭,譬如虚空花,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哪些理解是正确的?

A、“智不得有无”的“智”是指佛的智慧。
B、佛陀以智慧观到世间没有生和灭;佛陀以智慧观到世界如同虚空花;佛陀以智慧观到世间“有无”不可得。
C、世间没有“生和灭”,因此在世间就不能见到“有与无”。
D、凡夫世间有“有”与“无,“有”是能够感知,“无”是不能感知。

6 依照经文,“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佛陀为何兴起了大悲心?

A、佛陀以智慧观到世间没有生和灭。
B、佛陀以智慧观到世间没有离开生和灭。
C、佛陀以智慧观到世间有无不可得。
D、佛陀以智慧观到世界如同虚空花。

7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佛陀兴起了大悲心,佛陀以他的悲悯而度众生。佛陀讲授了哪些极其重要的法义给我们这些凡夫?

A、世间从来、压根就没生过。
B、世间没有生和灭。
C、世界如同虚空花。
D、世间有无不可得。

8 依照经文“世间离生灭,譬如虚空花,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只做下列哪些行为与众生彻底解脱生死这个根本问题无关?

A、众生没饭吃,就给饭吃;众生没衣穿,就给衣穿。
B、众生没钱上学,没钱看病就给钱让他能上学、能看病。
C、看见乞丐就掉眼泪、同情。
D、努力告诉众生,佛说轮回如梦。

9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为了向众生讲说佛法,让众生得到彻底的生死解脱,于老师总结了度众生的4+1布施法,其中前四件事是法布施,这四件事包括哪些?

A、第一件事,努力告诉众生,佛说轮回如梦。
B、第二件事,告诉众生佛陀找到了从人生大梦中醒来的方法。
C、第三件事,如果一时半会儿醒不了,告诉众生,佛陀教诲我们怎么做就能做美梦而不做恶梦。
D、第四件事,对那些正在做恶梦的众生,告诉他为什么别人在做美梦,而你却在做恶梦。

10 在《金刚经导读》课程中,佛陀说法布施为最,如何理解法布施为最?

A、佛陀说为他人讲说《金刚经》四句偈的功德,大于把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全都捐献的功德。
B、法布施可以引导众生彻底解脱生死。
C、法布施与财布施、无畏布施、身命布施相比,是质上的区别,不是量上的差别。
D、法布施是令众生了知轮回如梦,醒即解脱。

11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如何理解三时教法的“生灭”?

A、从佛陀三时教法来讲,阿赖耶识有生灭,阿赖耶识的生灭是圣者才能见,不属于凡夫境界。
B、凡夫境界没有生和灭,佛陀证悟的真如不生不灭,
C、《楞伽经》后面的经文讲到,藏识有两种生灭。
D、世间没有生和灭,而阿赖耶识有生灭,说明阿赖耶识不属于世间。

12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如何正确理解“空”与有无相待的“无”?

A、空的梵文是śūnya。
B、空,是压根就不存在,而且这个不存在也不可能变为存在。
C、空,是不与凡夫境界的存在相待的彻底不存在,从来就没有存在过。
D、佛陀认为凡夫心外世间根本无生、无灭,根本没有“有”与“无”,也就是说佛陀认为凡夫心外世界是“空”。


判断题


判断题 每题1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佛陀的悲心体现在度众生,体现在令众生彻底解脱生死这个根本问题上,这才是度众生。

正确
错误

2 凡夫认为凡夫境界是“有”、“无”生灭的,而佛陀认为凡夫心外世间根本无生、无灭,根本没有“有”,也就没有与这个“有”相待的“无”。佛陀认为凡夫心外世界是“空”。

正确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