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44/内容提要
《楞伽经》导读044
2-01-04领受无生是赞佛
内容提要
一、“佛不住涅槃,涅槃不住佛,远离觉不觉,若有若非有。”
这一颂是大慧菩萨在赞美佛陀的果德。
“佛不住涅槃,涅槃不住佛”,从两个方面理解这句经文。
第一,在《金刚经导读》课程中曾讲过,人天乘佛法修行的果是安住于生死,小乘佛法修行的果是安住于涅槃,而大乘佛法修行的佛果,是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佛陀以宏深悲愿不入涅槃而永度众生,这是大乘佛法的不共和殊胜。
第二,正是由于凡夫以为生死轮回是很真实的,生死轮回中的痛苦也是很真实的,因此,佛陀为度化众生,对治凡夫执著的真实的生死轮回,而方便安立了生死之外,与生死相待的清净安乐的真实涅槃。目的是引导众生走向解脱,离开生死证入涅槃。发小乘心的修行者就信以为真了,努力修持,最终获得了住于涅槃的果位。
而发大乘心的修行者,终于有一天领受了大乘佛法“轮回如梦,醒即解脱”的法义,领受了生生死死原本就是一场错觉,转错觉为正觉就是解脱的法义。生死都是假的,哪里还用真涅槃对治这个假生死?生死都是假的,哪里还有一个生死之外的,与生死相待的真涅槃可以安立?生死与涅槃不二。因此大乘佛法,成佛其实并没有什么真实涅槃可入,这就是“佛不住涅槃,涅槃不住佛”。
“远离觉不觉”,实叉难陀翻译的“觉”和“不觉”,对应的梵文是 buddha和boddhavya,更准确的翻译是“觉者”和“所觉法”。求那跋陀罗译为“觉”和“所觉”,菩提流支译为“觉”和“所觉法”,这里求那跋陀罗和菩提流支的翻译比实叉难陀的翻译更好一些。觉者和所觉法引申一步,觉者就是能觉,所觉法就是觉的对象,就是所觉。
什么是能觉和所觉?经过初地到七地转染成净的修行,实现了转识成智,这个智也叫正智,就是能觉。而正智攀缘真如,真如就是正智觉的对象就是所觉。因此对于八地以上菩萨的境界,佛陀方便说法,正智就是能觉,真如就是所觉。而成佛,正智与真如就不一不异了,能觉与所觉就不一不异了。因此,佛果就是远离了能觉与所觉的二边。
“若有若非有”,这里实叉难陀译“有”和“非有”,没有像前面经文译为“有”和“无”。前面讨论过,凡夫境界的“有”与“非有”是相依相待的,这句经文的梵文原文就体现出了这一点。这句经文的梵文就是在“有”与“非有”后边加了一个词pakṣa。pakṣa这个词的基本意思是鸟的两个翅膀,是射出去的箭的两边的羽毛,一般译为“两翼”。pakṣa引申的意思就是“伴侣”,相依相伴的意思。在思想性的著作里边,比如说在《楞伽经》里就可以把pakṣa译为“相待”,“有”“非有”相待。这句经文的梵文是sadasatpakṣavarjitam,用现代汉语翻译,就是远离了凡夫境界的“有”与“非有”的相待。
总结一下,第五颂的意思是,佛陀悲愿宏深不入涅槃,佛陀没有了能觉和所觉的二边,佛陀远离了凡夫境界“有”与“非有”的相待。
二、“法身如幻梦,云何可称赞?知无性无生,乃名称赞佛。”
从这一颂开始,下边三颂是讲怎样才是真正的赞佛。法身指的是佛陀的法身。佛陀有三身:法身、报身和化身。法身就是佛陀的真身,当然说它是身,只是方便说,其实无身。法身就是真实性,法身就是上一颂中的“能觉”与“所觉”的不二。因此佛陀的法身自性,对于无明凡夫而言是莫测难知的,这里就比喻成如幻梦。因此对于凡夫无法感知的佛陀的法身,怎么能赞颂呢?
看第二句,世界万法皆无自性,世间万法其实无生,这便是赞颂佛陀。这句偈颂的意思就是,用口头上的赞美之辞是无法赞颂佛陀的,而是要领受前四颂的“离生灭,法如幻,恒如梦,二无我”这些甚深法义,听闻、思惟、亲证这些佛陀教诲的殊胜法义,才是真正的赞颂佛陀。
三、“佛无根境相,不见名见佛,云何于牟尼,而能有赞毁。”
这里的根是指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意叫六根;这里的境相是这六种感觉器官生起功能时的对象,一般叫六境或六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佛陀是超越了这六根和六尘的,佛陀是见无可见的。牟尼是释迦牟尼的简称,就是指佛陀。既然佛陀是见无可见,超越了六根、六尘,因此对于佛陀怎么可能有赞颂或诋毁呢?就是佛陀是无法用语言来赞美或诋毁的。
四、“若见于牟尼,寂静远离生,是人今后世,离著无所见。”
这个颂的意思就是,如果看到了佛陀如此的平静,远离了生,那么今世、后世的人们就会离杂染,无取著。总结一下,前面三个偈颂要表达的意思就是,赞美佛陀不是用言语,而是用听闻、思惟、领受佛陀的教诲。大慧菩萨在正式向佛陀提问前,说了八个偈颂,赞美佛陀。这八个偈颂是《楞伽经》第二品的第一段。
五、“尔时大慧菩薩摩诃萨偈赞佛已,自说姓名:我名为大慧,通达于大乘,今以百八义,仰咨尊中上。”
大慧菩萨说,我是大慧,通晓大乘佛法。大家注意,大慧菩萨自己都说,他自己已经通达了大乘佛法的法义了,所以大慧是不需要再向佛陀请教了。因此大慧菩萨向佛陀提问,不是为自己而问,是为众生而问。“尊中上”是最杰出的说法者,指的就是佛陀。大慧菩萨说,我有108个问题,要向您这位最杰出的说法者——佛陀提出来。
六、“时世间解闻是语已,普观众会而说是言:汝等诸佛子,今皆恣所问,我当为汝说,自证之境界。”
“世间解”指的就是佛陀,“佛子”指的就是菩萨。这时佛陀听了大慧菩萨说的话,看着所有来参加法会的众生,对大慧菩萨说,你和众菩萨们向我提问吧,我为你们宣说佛陀的自证境界。注意这里佛陀再次强调,楞伽法会佛陀是讲“自所得圣智证法”,这说明以《楞伽经》为代表的佛陀三时教理体系,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向凡夫说法。
梵汉经文:
dharmapudgalanairātmyaṃ kleśajñeyaṃ ca te sadā|
viśuddhamānimittena prajñayā kṛpayā ca te||6||
【求譯】知人法無我,煩惱及爾炎,
常淸淨無相,而興大悲心。
【實譯】知人法無我,煩惱及爾焰,
常淸淨無相,而興大悲心。
【求译】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炎,
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
【实译】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焰,
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
na nirvāsi nirvāṇena nirvāṇaṃ tvayi saṃsthitam |
buddhaboddhavyarahitaṃ sadasatpakṣavarjitam || 7 ||
【求譯】一切無涅槃,無有涅槃佛,
無有佛涅槃,遠離覺所覺,
若有若無有,是二悉俱離。
【菩譯】佛不入不滅,涅槃亦不住;
離覺所覺法,有無二俱離。
【實譯】佛不住涅槃,涅槃不住佛,
遠離覺不覺,若有若非有。
法身如幻夢,云何可稱讃?
知無性無生,乃名稱讃佛。[1]
佛無根境相,不見名見佛,
云何於牟尼,而能有讃毀?[2]
【求译】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
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
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
【菩译】佛不入不灭,涅槃亦不住;
离觉所觉法,有无二俱离。
【实译】佛不住涅槃,涅槃不住佛,
远离觉不觉,若有若非有。
法身如幻梦,云何可称赞?
知无性无生,乃名称赞佛。[3]
佛无根境相,不见名见佛,
云何于牟尼,而能有赞毁?[4]
ye paśyanti muniṃ śāntam evam utpattivarjitam |
te bhonti nirupādānā ihāmutra nirañjanāḥ || 8 ||
【求譯】牟尼寂靜觀,是則遠離生,
是名爲不取,今世後世淨。
【菩譯】若如是觀佛,寂靜離生滅;
彼人今後世,離垢無染取。
【實譯】若見於牟尼,寂靜遠離生,
是人今後世,離著無所見。
【求译】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
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净。
【菩译】若如是观佛,寂静离生灭;
彼人今后世,离垢无染取。
【实译】若见于牟尼,寂静远离生,
是人今后世,离著无所见。
atha khalu mahāmatir bodhisattvo mahāsattvo bhagavantam ābhiḥ sārūpyābhir gāthābhir abhiṣṭutya svanāmagotraṃ bhagavate saṃśrāvayati sma
【求譯】爾時大慧菩薩偈讃佛已,自說姓名:
【菩譯】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如法偈讃佛已,自說姓名:
【實譯】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偈讃佛已,自說姓名:
【求译】尔时大慧菩萨偈赞佛已,自说姓名:
【菩译】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如法偈赞佛已,自说姓名:
【实译】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偈赞佛已,自说姓名:
mahāmatir ahaṃ bhagavan mahāyānagatiṃ gataḥ |
aṣṭottaraṃ praśnaśataṃ pṛcchāmi vadatāṃ varam || 9 ||
【求譯】我名爲大慧,通達於大乘,
今以百八義,仰諮尊中上。
【菩譯】我名爲大慧,願通達大乘;
今以百八問,仰諮無上尊。
【實譯】我名爲大慧,通達於大乘,
今以百八義,仰諮尊中上。
【求译】我名为大慧,通达于大乘,
今以百八义,仰咨尊中上。
【菩译】我名为大慧,愿通达大乘;
今以百八问,仰咨无上尊。
【实译】我名为大慧,通达于大乘,
今以百八义,仰咨尊中上。
tasya tad vacanaṃ śrutvā buddho lokavidāṃ varaḥ |
nirīkṣya pariṣadaṃ sarvām alapī sugatātmajam || 10 ||
【求譯】世間解之士,聞彼所說偈,
觀察一切衆,告諸佛子言:
【菩譯】最勝世間解,聞彼大慧問;
觀察諸衆生,告諸佛子言:
【實譯】時世間解聞是語已,普觀衆會而說是言:
【求译】世间解之士,闻彼所说偈,
观察一切众,告诸佛子言:
【菩译】最胜世间解,闻彼大慧问;
观察诸众生,告诸佛子言:
【实译】时世间解闻是语已,普观众会而说是言:
pṛcchantu māṃ jinasutās tvaṃ ca pṛccha mahāmate |
ahaṃ te deśayiṣyāmi pratyātmagatigocaram || 11 ||
【求譯】汝等諸佛子,今皆恣所問,
我當爲汝說,自覺之境界。
【菩譯】汝等諸佛子,及大慧諮問;
我當爲汝說,自覺之境界。
【實譯】汝等諸佛子,今皆恣所問,
我當爲汝說,自證之境界。
【求译】汝等诸佛子,今皆恣所问,
我当为汝说,自觉之境界。
【菩译】汝等诸佛子,及大慧咨问;
我当为汝说,自觉之境界。
【实译】汝等诸佛子,今皆恣所问,
我当为汝说,自证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