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47/内容提要

《楞伽经》导读047

2-02-03缘起的甚深法义

内容提要

一、大乘佛法真正复兴的标志是什么?

我想标志之一就是《楞伽经》里“因缘和合中,愚夫妄谓生,不能如实解,流转于三有”。这个偈颂能深入佛教徒的心中,也就是“缘起无生”这个法义,能被广大佛教徒真实领受,这就标志着大乘佛法真正复兴了。

二、缘起的甚深法义

既然缘起无生,由缘没有任何事物和合而生起,为什么要起名叫“缘起”?缘起的梵文是 pratītyasamutpāda,就是由缘生起的意思,译为“缘起”很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更深入地讨论什么是缘起。由缘真的什么都没有生起吗?如果只学习十二缘起和缘生缘起,那由缘真的什么都没有生起,这又似乎和缘起这个名字有矛盾。

直到学习了佛陀三时教法的藏识缘起之后,就可以理解了,缘起真的是由缘生起了,但是生起的不是事物,生起的是没有事物生起却误以为有事物生起的错觉。虚妄分别真的由缘生起了,而且虚妄分别这个kṛ又成为缘,在阿赖耶识熏习下杂染种子。也就是以kṛ为缘生起了种子,又以杂染种子为缘,现行出虚妄分别的kṛ。kṛ熏习种子,种子现行kṛ,所以 kṛ与种子互为缘起,这两者“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因此起名叫“缘起”,这就是藏识缘起,这就是胜义因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十二缘起和缘生缘起,只是缘起的方便说,藏识缘起才是缘起的究竟说。讲的再直接一点,佛说缘起就是要说藏识缘起。

三、两重无生,不必缘起

凡夫境界在三时教法里,如同把生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毛的影,误执为的心外的毛,毛根本不存在。凡夫境界根本就没有存在过,根本不存在,从来就没有存在过的凡夫境界,也就是遍计所执自性,非说它是因缘而生起,岂不荒唐?而圣者证悟的真实性——真如,本来如此,从来如此,不必生起,因此,不空如来藏、圆成实自性,不需要因缘而生起。更严重的是,如果说如如不动的真如,还要缘起根本不存在的凡夫境界,那就是荒唐上的荒唐,虚妄上的虚妄。因此,缘起只能安立在杂染依他起自性上,立足于圣者境界安立阿赖耶识,而建立的藏识缘起才是真缘起。

换一种语言再表达一遍:凡夫境界也就是遍计所执自性,根本无生,从来无,何须生?圣者证悟的真实性——真如,也就是圆成实自性,也是无生,本来有,不须生——两重无生。既然无生,就不必缘起,而立足于圣者境界,回看凡夫境界只是虚妄分别,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因此,缘起只可能是虚妄分别上的缘起,也就是只可能是杂染依他起性上的缘起。

四、佛陀安立缘起的目的

第一,告诉凡夫,其实凡夫境界根本不存在,这就是缘起无生的法义,就是解构、破增益。第二,对于根本不存在的凡夫境界,非要误以为它存在的错觉是存在的,这个错觉是缘起的。

再强调一遍,佛陀说缘起就是要告诉凡夫:第一,凡夫境界根本不存在;第二,不存在的凡夫境界,为什么在凡夫的感知中却又如此真实地存在着?这就是佛陀所说的缘起的甚深法义;这就是为什么缘起能成为佛陀教法的标识;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被称为“说缘起者”的原因。

在当今末法时期,把佛陀说的缘起,理解为凡夫境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起的,山是土堆的,河是水聚的。大家想一想,伟大的智者佛陀,怎么可能只是讲了如此粗俗的看法,而成为智者呢?中国有句成语,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那比附这句成语,我们今天就是以凡夫浅薄之心,度佛陀深邃之腹啊。我们只有惭愧,我们只能忏悔。

五、“谁说二俱异?云何诸有起?”

这句的梵文是ubhayāntakathā kena kathaṃ vā saṃpravartate。核心词是ubhayānta,就是“二边”的意思,二边就是生与灭、有与无、常与断、美与丑、好与坏等等二边。这句经文的意思是,怎么会有二边的观点?二边的观点是怎样产生的?

六、“云何无色定?及与灭尽定?云何为想灭?云何从定觉?”

无色定,是能住于无色界的定。灭尽定,是声闻阿罗汉的定,它的特点是前七识不生起。想灭就是无想定,它的特点是前六识不生起。无色定和无想定,在佛教看来是外道定,印度有些外道把修成无色定或无想定当作解脱。灭尽定是阿罗汉的定,这是声闻乘以为的解脱。而菩萨乘,也就是大乘,不认为这三种定是真解脱。这颂经文的意思是,什么是无色定?什么是灭尽定?什么是无想定?如何从定而解脱?

七、“云何所作生,进去及持身?云何见诸物?云何入诸地?”

“所作”梵文是kriyā,是造作、造业的意思。“进去”梵文是gamana,就是“去处”。“持身”是dehadhāri,就是“具有身者”。这句经文的意思是,为什么会产生有身者的造业的行为?他们会去往何处?

“见”梵文是dṛśya,显现的意思,所以“见”字在这里应该读作“现”。“诸物”梵文vibhāva,所见之物。这句经文的意思是,为何所见之物显现?怎样才能进入修道位的各个住地?注意,这个诸地bhūmi,就是圣者修行的住地,就是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这些修行位的次第。

梵汉经文

pratyaye jāyate[1] kiṃ tat kāryaṃ kiṃ kāraṇaṃ ca kim |

ubhayāntakathā[2] kena kathaṃ vā saṃpravartate || 15 ||


【求譯】緣起何所生?云何作所作?

    云何俱異說?云何爲增長?

【菩譯】何因緣生法?何因作所作?

    何因俱異說?何因無而現?

【實譯】彼以何緣生?何作何能作?

    誰說二俱異?云何諸有起?


【求译】缘起何所生?云何作所作?

    云何俱异说?云何为增长?

【菩译】何因缘生法?何因作所作?

    何因俱异说?何因无而现?

【实译】彼以何缘生?何作何能作?

    谁说二俱异?云何诸有起?


ārūpyā ca samāpattir nirodhaś ca kathaṃ bhavet |

saṃjñānirodhaś ca kathaṃ kathaṃ kasmād dhi mucyate || 16 ||


【求譯】云何無色定,及以滅正受?

    云何爲想滅?何因從定覺?

【菩譯】何因無色定,及與滅盡定?

    何因想滅定?何因從定覺?

【實譯】云何無色定?及與滅盡定?

    云何爲想滅?云何從定覺?


【求译】云何无色定,及以灭正受?

    云何为想灭?何因从定觉?

【菩译】何因无色定,及与灭尽定?

    何因想灭定?何因从定觉?

【实译】云何无色定?及与灭尽定?

    云何为想灭?云何从定觉?


kriyā pravartate kena gamanaṃ dehadhāriṇām |

kathaṃ dṛśyaṃ vibhāvo kathaṃ kathaṃ bhūmiṣu vartate || 17 ||


【求譯】云何所作生,進去及持身?

    云何現分別?云何生諸地?

【菩譯】云何因果生?何因身去住?

    何因觀所見?何因生諸地?

【實譯】云何所作生,進去及持身?

    云何見諸物?云何入諸地?


【求译】云何所作生,进去及持身?

    云何现分别?云何生诸地?

【菩译】云何因果生?何因身去住?

    何因观所见?何因生诸地?

【实译】云何所作生,进去及持身?

    云何见诸物?云何入诸地?


nirbhidyet tribhavaṃ ko ’sau kiṃ sthānaṃ kā tanur bhavet |

sthitaḥ pravartate kutra jinaputraḥ kathaṃ bhavet || 18 ||


【求譯】破三有者誰?何處身云何?

    往生何所至?云何最勝子?

【菩譯】破三有者誰?何身至何所?

    云何處而住?云何諸佛子?

【實譯】云何有佛子?誰能破三有?

    何處身云何?生復住何處?


【求译】破三有者谁?何处身云何?

    往生何所至?云何最胜子?

【菩译】破三有者谁?何身至何所?

    云何处而住?云何诸佛子?

【实译】云何有佛子?谁能破三有?

    何处身云何?生复住何处?


abhijñā labhate kena vaśitāś ca samādhayaḥ |

samādhyate kathaṃ cittaṃ brūhi me jinapuṅgava || 19 ||


【求譯】何因得神通,及自在三昧?

    云何三昧心?最勝爲我說。

【菩譯】何因得神通,及自在三昧?

    何因得定心?最勝爲我說。

【實譯】云何得神通,自在及三昧?

    三昧心何相?願佛爲我說。


【求译】何因得神通,及自在三昧?

    云何三昧心?最胜为我说。

【菩译】何因得神通,及自在三昧?

    何因得定心?最胜为我说。

【实译】云何得神通,自在及三昧?

    三昧心何相?愿佛为我说。


ālayaṃ ca kathaṃ kasmān manovijñānam eva ca |

kathaṃ pravartate dṛśyaṃ kathaṃ dṛśyān nivartate || 20 ||


【求譯】云何名爲藏?云何意及識?

    云何生與滅?云何見已還?

【菩譯】何因爲藏識?何因意及識?

    何因見諸法?何因斷所見?

【實譯】云何名藏識?云何名意識?

    云何起諸見?云何退諸見?


【求译】云何名为藏?云何意及识?

    云何生与灭?云何见已还?

【菩译】何因为藏识?何因意及识?

    何因见诸法?何因断所见?

【实译】云何名藏识?云何名意识?

    云何起诸见?云何退诸见?

  1. N pratyayairjāyate;V pratyaye jāyate.
  2. N ubhayo ’ntakathā;V ubhayāntakath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