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48/内容提要
《楞伽经》导读048 《楞伽经》导读048 2-02-04辨了不了义
内容提要
一、“云何姓非姓?云何唯是心?何因建立相?云何成无我?”
第一句,“姓”梵文是gotra,是种类、类别的意思。为什么在佛教信仰上要把众生分类别?而又不分类别?《楞伽经》中后面的经文有五种种姓的划分。后半句,为什么佛说唯有心?第二句,怎么有相的安立?这里的“相”梵文是lakṣaṇa,外相。如何成立无我?
二、 “云何无众生?云何随俗说?云何得不起?常见及断见?”
第一句,大乘佛法说,菩萨度众生又实无众生得度。因此,大慧菩萨问佛,为什么佛说众生不存在?后半句,为什么要随顺世俗而宣说佛法?大家知道佛陀对世界的理解与凡夫对世界的理解是相反的,佛陀的教法对凡夫的认知是颠覆性的。所以如果佛陀把现量、亲证的真实性,向所有众生一下子和盘托出的话,结果一定是绝大多数众生接受不了。 因此,在世间宣说佛法要随顺众生,也就是要适度地向凡夫做些妥协,但妥协的目的是要接引众生,走向佛陀证悟的真实,就是同时还必须随顺真实,这就是随顺众生与随顺真实的平衡不二。不随顺真实,只是所谓随顺众生,一味迁就凡夫,那就不是宣说正法,那是宣说相似佛法。在《金刚经导读》课程中,讲权便中观时建立的“四重二谛”,就是既随顺众生,又随顺真实的典范。
三、《解深密经》 三时判教对“了不了义”的论断
上一讲,讲缘起时说到,“十二缘起”和“缘生缘起”是缘起的方便说,“藏识缘起”才是缘起的究竟说。方便说就是随顺众生而成方便,把佛陀宣说的方便法,当究竟法讲授是严重过失,是宣说相似佛法。所以分清佛陀的方便法与究竟法,分清佛陀教法的不了义法与了义法是非常重要的。
《解深密经》三时判教,是我们学习理解佛陀教法体系的准绳,它能使我们对佛法的理解既完整又系统,更重要的是,《解深密经》的判教对三时体系的“了不了义”,有清晰论断。
《解深密经》中说,初时教法是佛陀“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就是初时教法是讲给发小乘心的众生听的,讲的内容是苦、集、灭、道四谛法。这个法“虽是甚奇,甚为稀有”,但此初时教法“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注意这8个字,“有上有容,是未了义”。初时教法之上有比它更究竟的法,初时教法不了义。
二时教法,是佛陀“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法轮”。就是二时教法是讲给发大乘心的众生听的,讲的内容是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用了16个字概括,而且说,讲法的方式是隐密相。为何隐密?隐密了什么?后边讨论。这个法“虽更甚奇,甚为稀有”。但此二时教法,“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注意这12个字,“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二时教法之上还有比它更究竟的法,二时教法不了义。
三时教法是佛陀“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就是三时教法,是给发一切乘的心的众生讲授的,覆盖面最广。讲的内容是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用了20个字概括,与二时教法相比多了4个字,“无自性性”,而讲法的方式是“显了相”,不是二时教法的“隐密相”。这个法“第一甚奇,最为稀有”。而且此三时教法“无上无容,是真了义”,注意这8个字,“无上无容,是真了义”。三时教法是了义法。前面就是依据《解深密经》,我对这三时教法的“了不了义”的一个转述。
四、辨了不了义:为什么三时比二时了义?
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同属大乘佛法,而二时教法不了义,三时教法了义,这是《解深密经》中的教诲。如果你承认《解深密经》是真实佛经,那就应该信受。如果暂时理解不了三时的了义,接受不了二时的不了义,那就应该忏悔,忏悔自己的智慧不足,从而加倍努力,参研学习教理。而不应该以自己的一己之见去辨了不了义,而且辨的结果居然是二时了义,三时不了义,公然与佛经唱反调。可以辨了不了义,但是辨的目的是更好理解《解深密经》中,关于了不了义的教导。我总结为如下7点:
第一,之所以《解深密经》判三时了义,二时不了义,首先就体现在二时和三时教法,佛陀说法的立足点的不同。二时教法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而三时教法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这个说法的立足点的差异,就决定了三时教法的教理体系,要比二时教法教理体系更圆满,更了义。
第二,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破增益解构凡夫境界的解构模式不同。二时教法用二谛解构二边见,三时教法用唯识解构分别。二边见与分别,这两个解构把手相比较,分别比二边见更基本。能所分离的“能取”与“所取”之二,是一切二边见的根本。是因为凡夫分别,所以凡夫才二,这就决定了三时比二时更了义。
第三,二时教法只解构了世俗因果,而三时教法不仅解构了世俗因果,同时还建立了胜义因果,这也是说法立足点不同所导致的结果。所以二时教法是药也是毒,三时教法是纯甘露。因此,三时比二时了义。
第四,三时教法的“转”比二时教法的“空”更基本。佛法的空是空原本不存在,而凡夫误以为的存在。空的对象其实并不存在,真存在就空不了了,也没必要空了。因此,与其说“空”这个不存在,不如说是“转”不存在却误以为存在的错误认识,“转”比“空”更贴切,更了义。
第五,由于说法的立足点不同,二时教法对圣者证悟的真实性只能遮诠,实相与空性“不一不异”,这就是隐密相而说法。三时教法由于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所以对圣者证悟的真实性表诠、直陈,并安立如来藏、圆成实自性等名言,这就是显了相而说法。因此,三时比二时更了义。
第六,二时教法重点在破增益,用二谛对治二边,以至于泯灭二边而建立中观。三时教法,以唯识破增益,而以正智攀缘真如而补损减,以不增益、不损减而建立中道。三时比二时更完整,更了义。
第七,在表达从凡夫到成佛的修行次第上,三时教法的修行“五位三阶段”比二时教法更清晰,更系统,更了义。
以上是我总结的三时教法比二时教法了义的7点理由,也是我学习《解深密经》和《楞伽经》之后“辨了不了义”的心得,分享给大家参考。
梵汉经文:
gotrāgotraṃ kathaṃ kena cittamātraṃ bhavet katham |
lakṣaṇasya vyavasthānaṃ nairātmyaṃ ca kathaṃ bhavet || 21 ||
【求譯】云何爲種姓,非種及心量?
云何建立相,及與非我義?
【菩譯】云何性非性?云何心無法?
何因說法相?云何名無我?
【實譯】云何姓非姓?云何唯是心?
何因建立相?云何成無我?
【求译】云何为种姓,非种及心量?
云何建立相,及与非我义?
【菩译】云何性非性?云何心无法?
何因说法相?云何名无我?
【实译】云何姓非姓?云何唯是心?
何因建立相?云何成无我?
kathaṃ na vidyate sattvaḥ saṃvṛtyā deśanā katham |
kathaṃ śāśvata-ucchedadarśanaṃ na pravartate || 22 ||
【求譯】云何無衆生?云何世俗說?
云何爲斷見,及常見不生?
【菩譯】何因無衆生?何因有世諦?
何因不見常?何因不見斷?
【實譯】云何無衆生?云何隨俗說?
云何得不起,常見及斷見?
【求译】云何无众生?云何世俗说?
云何为断见,及常见不生?
【菩译】何因无众生?何因有世谛?
何因不见常?何因不见断?
【实译】云何无众生?云何随俗说?
云何得不起,常见及断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