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55/课后自测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55

一、填空题

二、在线测试题

选择题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依照经文“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这句经文的意思是:这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又对佛说,老师,诸识有几种生、住、灭?
B、“诸识”指的是凡夫凭借着凡夫的感官所能感知到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识。
C、三时教法由“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四个基本道理组成,大慧菩萨提问,是从“八识”这个道理开始的。
D、佛法中表达生灭有三种主要方式:“生住异灭”、“生住灭”和最简洁的表达“生灭”。“诸识有几种生、住、灭?”就是问“识”的“生灭”。

2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经文“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中的“诸识”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A、“诸识”指八识,识有八个,在阿赖耶识之外还有另外七个识独立存在。
B、“诸识”梵文vijñānānām,是“识”——vijñāna这个词的复数形式vijñānānām,因此,实叉难陀译“诸识”。
C、在三时教法里,识其实只有一个,就是阿赖耶识,或译为藏识。
D、只是为了表达阿赖耶识的种种不同功能,有时把阿赖耶识分为两份儿、分为三份儿或分为八份儿,这就是识的二分法、三分法或八分法。用的最多的是八分法,因此叫“八识”。

3 依照经文“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大慧菩萨为什么只问“识”的生灭,以下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A、从佛陀三时教法来看,凡夫境界根本无生,遍计所执自性只是凡夫误以为的存在,其实根本不存在——无生。这是第一重无生,凡夫境界既然无生,当然无灭。
B、从佛陀三时教法来看,圣者证悟的真实性、真如、圆成实自性,本来如此,根本不需要生,还是无生。这是第二重无生,真如既然无生,当然无灭。
C、从佛陀三时教法来看,只有杂染依他起自性有生灭,就是阿赖耶识看起来有生灭的表现。所以大慧菩萨问,识有几种生灭。
D、三时教法直陈真实,识是真正的真实性,所以大慧菩萨问,识有几种生灭。

4 依照经文“诸识有几种生、住、灭?”和“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臆度者之所能知。所谓相续生及相生,相续住及相住,相续灭及相灭”,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这两句经文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大慧菩萨问“识”有几种生灭,这个提问的默认前提,就是大慧菩萨认为“识”是有生灭的。
B、只有杂染依他起自性有生灭,就是阿赖耶识看起来有生灭的表现。
C、佛陀明确回答,识有两种生灭的表现:“相续的生灭”和“相的生灭”。
D、佛陀说识有两种生灭,是所有凡夫、外道、小乘,大乘资粮位、加行位修行者,所不能知道的,这一点很重要,说明阿赖耶识只有大乘见道登初地以上的圣者才能知道,才能见。

5 依照经文“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臆度者之所能知”,诸识的两种生灭非臆度者之所能知,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什么是“臆度者”?

A、“臆度者”梵文是tārkika,也译为“计度者”。“计度”梵文是tarka,与“计度者”梵文tārkika是同一个词根。
B、“计度”就是误以为处于分别状态下的思维活动。
C、“计度”就是把生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毛的影,误执为心外的毛时的分别状态下的思维活动;就是把ābhāsa误执为nimitta的分别状态下的思维活动。
D、“计度者”就是所有凡夫。当然所有外道的修行者都是“计度者”,甚至声闻、缘觉的修行者和菩萨乘的资粮位和加行位的修行者,其实都是“计度者”,在这里实叉难陀译为“臆度者”。

6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佛陀说识有两种生灭,是所有凡夫、外道、小乘,大乘资粮位、加行位修行者,所不能知道的,这一点很重要,这说明什么?

A、这说明“识”——阿赖耶识,只有大乘见道登初地以上的圣者才能知道,这就是前面课程中反反复复强调的,阿赖耶识是圣者才能见。
B、这说明在佛陀三时教法,安立藏识缘起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解构凡夫境界,是立足于圣者境界破增益。
C、这是与佛陀二时教法立足于凡夫境界,构建”四重二谛”破增益的法的最重要的差异。
D、这说明阿赖耶识是圣者才能见。

7 圣者才能见的识的两种生灭,佛陀权且用凡夫语言近似地表达为:“相续的生灭”和“相的生灭”,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什么是“相续的生灭”?

A、这里的“相续”,梵文是prabandha,表示环环相扣的、相似相续的等流过程。
B、这个“相续的生灭”,就是阿赖耶识中未现行的杂染种子的持续地、不间断地、相似相续地生灭过程。
C、这里的“相续的生灭”,就是熏习在阿赖耶识中的杂染种子,并不是一熏习马上就现行,要等待现行的条件具足了才现行。
D、在这个还未现行的等待过程中,杂染种子不是常一不变的,而是相似相续地生灭变化的。这个变化过程,就叫识的“相续的生灭”。

8 圣者才能见的识的两种生灭是:“相续的生灭”和“相的生灭”,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什么是“相的生灭”?

A、这里的“相”梵文是lakṣaṇa,表示显现出来的状态,是对圣者的显现,凡夫不能见。
B、这个“相的生灭”,就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的现行。
C、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生现行,现行灭而又在阿赖耶识熏习下一颗新种子,这个过程就是识的“相的生灭”。
D、这个“相的生灭”,就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在相续生灭的等流过程中,突然有的种子显现了一下,这个显现了一下的现行,就是识的“相的生灭”。

9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阿赖耶识有三个特征,起名叫转相、业相和真相,这里的“相”梵文是lakṣaṇa,可以理解为“特征”,下列对“转相”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A、转相的“转”,梵文是pravṛtti,来源动词词根vṛt。vṛt的基本意思是“转动”,演化出来的这个名词pravṛtti,虽然还有转动的意思,但更多是“生起”的意思。
B、这个转相的“转”,不能理解为转动,也不能理解为转变、转化,译为“转起相”最贴切,而且重点不在“转”而在“起”——生起。
C、识的“转起相”,就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显现出的似外的相(ābhāsa);就是生翳病的眼睛显现出来的似毛的影。
D、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似相(ābhāsa)的生起,就是“转起相”。

10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业相”就是产生业的相,也可以翻译为“造业相”,下列对“造业相”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A、“业相”的“业”,梵文是karma,它来源于动词词根kṛ。
B、识的“造业相”就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把ābhāsa误执为nimitta的误执。
C、识的“造业相”其实就是:把生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毛的影,误执为心外的毛的“执影为毛”。
D、识的“造业相”其实就是虚妄分别。

11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下列对经文“诸识有三相,谓转相、业相、真相”中的“真相”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A、真相的“真”,梵文是jāti,来源于动词词根jan,jan的基本含义就是出生、产生。
B、“jāti”在这里最准确的翻译是“能生”,表达阿赖耶识中未现行的,但具有随时都能生起现行能力的全部杂染种子的相,应该译为“能生相”。
C、“真相”就是阿赖耶识中未现行的全部杂染种子,对应的就是识的两种生灭当中的“相续的生灭”。
D、“真相”就是阿赖耶识中未现行的全部杂染种子,这些种子虽然还未现行,但是这些杂染种子拥有随时都能生起现行的能力,具有随时都能生起现行的能力的这个特征,是阿赖耶识的重要的相。

12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佛陀把“识的相的生灭”进一步细化,“相的生灭”就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的现行,而现行主要是两件事:显现与分别,下列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A、“相的生灭”中的ābhāsa的“显现”部分,就叫“转起相”。
B、“相的生灭”中的ābhāsa的“显现”部分,就叫“造业相”。
C、“相的生灭”中的执ābhāsa为nimitta的“分别”部分,就叫“转起相”。
D、“相的生灭”中的执ābhāsa为nimitta的“分别”部分,就叫“造业相”。

13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真相”梵文jātilakṣaṇa,实叉难陀译为“真相”,但是译为“真相”的流弊是巨大的,下列对“真相”的误解有哪些?

A、jāti实叉难陀基本都译为“生”,“真相”梵文jātilakṣaṇa,译为“能生相”,更为妥当。
B、如果从阿赖耶识是圣者才能见的一分真实这个角度考虑,实叉难陀把jātilakṣaṇa译为“真相”,也未尝不可。
C、“真相”就是真如,阿赖耶识中包含真如。
D、“真相”就是真如,真如受到无明的熏染之后,变成了阿赖耶识。


判断题


判断题 每题1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识的“相续的生灭”是持续不断的,而识的“相的生灭”会有间断。比如人在无梦的深度睡眠时,比如外道在修成无想定时,阿赖耶识杂染种子都会暂停现行。

正确
错误

2 佛陀说,识有两种生灭:相续的生灭和相的生灭。识有三种相:转起相、造业相和能生相,实叉难陀译为转相、业相和真相。

正确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