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56/课后自测

来自楞伽经导读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56

一、填空题

二、在线测试题

选择题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依照经文“大慧,识广说有八,略则唯二,谓现识及分别事识”,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对识的分类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在佛陀三时教法中,识只有一个,就是藏识。
B、在佛陀三时教法中,广说有八个识,其实只有二个识,就是现识和转识。
C、在佛陀三时教法中,广说识有八分法,略说识有二分法,就是现识和分别事识。
D、把唯一的识分成几份来描述,只是为了表达阿赖耶识的种种不同功能。

2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对识的八分法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八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B、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称为“前五识”。
C、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称为“前六识”;意识称为“第六识”。
D、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称为“前七识”;末那识称为“第七识”。
E、阿赖耶识称为“第八识”。

3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对识的三分法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把识分为三份,就是心、意、意识。
B、三分法的“心”对应八分法的阿赖耶识。
C、三分法的“意”对应八分法的前六识。
D、三分法的“意识”对应八分法的末那识。

4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把识分为现识和分别事识的这种二分法中,以下对“现识”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现识”这个词的梵文是khyātivijñāna,实叉难陀译为“了别识”,菩提流支译为“现识”。
B、把khyātivijñāna译为“现识”容易误解为正在显现的识,理解为识的现行。
C、实际上,khyātivijñāna表示的是杂染种子未现行,但具有着随时都能现行的功能的识。
D、了别识就是指往昔的虚妄分别,在识中熏习下了杂染种子,而这些杂染种子还未现行,但是这些种子又都具有着随时现行起分别的功能。
E、现识,也就是了别识,对应识的两种生灭中的“相续的生灭”。

5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把识分为现识和分别事识的这种二分法中,以下对“分别事识”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分别事,梵文是vastuprativikalpa,这是一个复合词。vastu就是“事物”,表示凡夫心外存在的事物。
B、prativikalpa是分别,就是在圣者看来,凡夫心外根本没有事物存在,可非要误以为凡夫心外有事物存在的这个“误以为”。
C、分别事识就是非要执凡夫心外有事物的识,这其实就是识的杂染种子的现行。
D、分别事识对应识的两种生灭中的“相的生灭”。

6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对识的二分法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经文“藏识大海境界风动,转识浪起”,这句话其实就是识的二分法,把识分为了“藏识”和“转识”。
B、经文“大慧,识广说有八,略则唯二,谓现识及分别事识”,这是识的另一种二分法。
C、两种二分法中,了别识(现识)对应藏识;分别事识对应转识。
D、不同名字的安立,只是为了我们更清楚地理解识,理解识的不同功能。

7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经文“大慧,现识与分别事识,此二识无异相,互为因”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了别识与分别事识,这两个识无异相,没有差别。表明其实识只有一个。
B、识只有一个,两个识的名言只是为表达这个识的不同功能。
C、识只有一个,两个识的名言只是为表达这个识的不同的相。
D、了别识与分别事识是互为因的关系。

8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经文“现识以不思议熏变为因”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这个包含着未现行,而又随时都可以现行的杂染种子的识是以不思议熏变为因的。
B、“不思议”,梵文是acintya。cintya是“思维”的意思;acintya就是“不能思维”,就是凡夫不能以思维来理解,就是凡夫不能见。
C、执ābhāsa为nimitta的分别,在阿赖耶识中熏习下了杂染种子。执ābhāsa为nimitta的分别就是分别事识。分别事识的分别结束了,但转变为杂染种子熏习在了别识中,这就是“熏变”。
D、不思议熏变,就是凡夫境界不可思议的熏习和转变。

9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经文“分别事识以分别境界及无始戏论习气为因”中的“分别境界”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分别境界”梵文是viṣayavikalpa。viṣaya也译作“外境”,就是凡夫心外的存在。
B、分别境界就是多生累劫的虚妄分别,在反复的熏习和现行的过程中,不断地强化、坚固地误以为存在的心外事物。
C、这种分别境界,认为凡夫心外存在着桌椅板凳、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的坚定认知,也是学佛的最大障碍。
D、分别境界,就是为什么杂染种子现行时要起分别的唯一原因。

10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经文“分别事识以分别境界及无始戏论习气为因”中的“无始戏论习气”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什么是戏论?津津乐道地以为心外有事物,就是戏论。
B、对误以为心外事物的这件事儿的乐此不疲的寻根问底,更是戏论。
C、什么叫习气?了别识中未现行的杂染种子,叫习气。
D、什么叫习气?只要是杂染种子,都可以叫习气。
E、无始以来,在了别识中熏习下了杂染种子是分别事识生起的原因,分别事识的因就是了别识。

11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对佛陀三时教法破增益的“四有四无无障碍观”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只有相互依存,没有独立存在”,是指立足于圣者境界安立藏识缘起,杂染种子与现行的kṛ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它们都不能独立存在。
B、“只有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指的是阿赖耶识未现行的杂染种子,总是处于相续的生灭过程之中,不能常一不变。
C、“只有能了别识,没有所分别境”,是指立足于圣者境界观凡夫境界,只是唯识,没有凡夫心识之外的事物。
D、“只有一隐一现,没有真实显现”,“一隐”就是虚妄分别在阿赖耶识中熏习下杂染种子;“一现”就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但是只是现行了虚妄分别,并没有显现出凡夫心外事物的真实存在。

12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的“四有四无无障碍观”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二时教法“四有四无无障碍观”是破增益的修法口诀,三时教法“四有四无无障碍观”是补损减的修法口诀。
B、佛陀二时教法破增益的修法口诀,是依四重二谛而建立。
C、佛陀三时教法破增益的修法口诀,是依唯识的理论而建立。
D、我们要在生活中每时每刻、时时刻刻用三时教法的“四有四无无障碍观”的四句话来观修、破增益,这是证唯识性的基本修法。


判断题


判断题 每题1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经文“藏识大海境界风动,转识浪起”中“藏识”和“转识”是识的二分法。其中藏识对应八分法的阿赖耶识,转识对应八分法的前七识。

正确
错误

2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识的两种二分法中,分别事识对应转识,转识(pravṛttivijñāna)更侧重于杂染种子现行时ābhāsa的显现,分别事识更侧重于杂染种子现行时把ābhāsa执为nimitta的分别。

正确
错误

3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依照经文“大慧,如明镜中现诸色像,现识亦尔”中,佛陀把了别识比喻如镜子一般,具有着随时都可以显现出似有事物的能力。

正确
错误

4 佛陀在三时教法安立识,建立藏识缘起,目的是为解构凡夫境界,是为补损减。

正确
错误

5 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的“四有四无障碍观”的前两句,字面的词句一模一样,所以法义完全相同。

正确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