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60/内容提要
《楞伽经》导读060
内容提要
一、七种第一义
“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所谓心所行,智所行,二见所行,超二见所行,超子地所行,如来所行,如来自证圣智所行”。
“第一义”,梵文是paramārtha,意思是最高的法义、最殊胜的法义、究竟的法义。当然这里的第一义,就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而安立的法义;就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观凡夫境界和圣者境界而做出的描述,这里讲七种第一义。
这七种第一义,实叉难陀译为“心所行,智所行,二见所行,超二见所行,超子地所行,如来所行,如来自证圣智所行”,显然这最后两个所行就是“如来所行”和“如来自证圣智所行”是重复的,“如来所行”就是“如来自证圣智所行”。
对照梵文原本,与梵文原本最贴切的翻译是菩提流支的译文:“一者、心境界;二者、智境界;三者、慧境界;四者、二见境界;五者、过二见境界;六者、过佛子地境界;七者、入如来地内行境界”。
在佛陀三时教法中,把从凡夫到成佛的整个修行历程,分为了五位,就是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和证道位。又把这五位分为了三个阶段,就是资粮位和加行位是第一阶段,见道位之后初地到七地是第二阶段,登八地到成佛是第三阶段,这就是“五位三阶段”。这七种第一义是与这个三阶段相对应的。
二、七种第一义详解
第一个第一义,梵文是cittagocara,菩提流支译为“心境界”,实叉难陀译为“心所行”。gocara可以译为“境界”,也可以译为“所行”或者“行处”。citta 就是心。第一个第一义,就是心的行处。这里的“心”就是指圣者能见的凡夫心,就是阿赖耶识。所以第一个第一义,心的行处,就是资粮位和加行位修行的第一阶段的境界,就是圣者能见的凡夫心的行处。
第二个第一义,梵文是jñānagocara,菩提流支译为“智境界”,实叉难陀译为“智所行”。这里被译为“智”的是jñāna。佛陀三时教法修行的核心,就是转识成智。识就是vijñāna,智就是这个jñāna。形象地说,转识成智就是去掉vi,就是从分别的识转为无分别的智。jñāna从广义上讲,是指见道位之后登初地的菩萨一直到成佛的智。但在这里jñāna不是广义的,是狭义的,只是指从初地到七地修行的第二阶段的智。所以第二个第一义,是修行的第二阶段的圣者智的行处。
第三个第一义,梵文是prajñāgocara,菩提流支译为“慧境界”,实叉难陀的译本没有对应的翻译。被菩提流支译为“慧”的prajñā,是指登八地到成佛这个修行第三阶段的智,为了区别jñāna勉强译为“慧”。被译为智和慧的jñāna和prajñā是什么关系?是不是在jñāna之外又有一个不同于jñāna的prajñā呢?不是的。其实 prajñā就是jñāna,只不过是加强的、更殊胜的jñāna,可以攀缘真如的jñāna。在《楞伽经》后边的经文中,prajñā就表达为śreṣṭhajñāna,śreṣṭha就是“殊胜”的意思。所以第三个第一义,是登八地到成佛这修行的第三阶段的圣者智的行处。 在七种第一义中的这前三个第一义,心境界、智境界和慧境界是一组,分别对应的是修行的第一、第二和第三阶段。
第四个第一义,梵文是dṛṣṭidvayagocara。dṛṣṭi是“见解”、“知见”的意思。dvaya是“二”的意思。菩提流支译为“二见境界”,实叉难陀译为“二见所行”。谁的见解是二见呢?显然是凡夫。从佛陀三时教法讲,资粮位、加行位的凡夫还是处于误以为“能所分离”的状态,还是处于误以为有“能取”与“所取”之二的状态。所以第四个第一义,又是资粮位、加行位修行的这个第一阶段的圣者能见的凡夫心的行处。
第五个第一义,梵文是dṛṣṭidvayātikrāntagocara。atikrānta是“超过”的意思。菩提流支就译为“过二见境界”,实叉难陀译为“超二见所行”。谁能超越能取、所取之二边见呢?那就是见道之后登地的圣位菩萨超越二边见。结合下一个第一义,综合考虑,这第五个第一义,是见道之后,登初地到七地菩萨的修行的这第二阶段的圣智行处。
第六个第一义,梵文是sutabhūmyanukramaṇagocara。suta就是“佛子”的意思。bhūmi是“阶梯”的意思,就是菩萨修道位的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十地。anukramaṇa是“超越”的意思。菩提流支译为“过佛子地境界”,实叉难陀译为“超子地所行”。谁的境界超越了菩萨修行的初地、二地等等的阶梯呢?《楞伽经》后边的经文中有回答,答案是登八地之后的菩萨境界。所以第六个第一义,是登八地之后的菩萨修行的第三阶段的圣智行处。
七种第一义中的这第四、第五、第六第一义,就是二见境界、过二见境界和过佛子地境界是一组,分别对应修行的第一、第二和第三阶段。
第七个第一义,梵文是tathāgatasya pratyātmagatigocara。tathāgatasya,意思是“如来的” 。pratyātmagati是“进入内行”、“入内证法”。菩提流支译为“入如来地内行境界”,实叉难陀译为“如来自证圣智所行”。显然这第七个第一义,就是最终圆满成佛时的智慧行处。
讲到这里大家可以理解了,七个第一义是佛陀对修行三阶段的特征的简单明了的概括性描述。
三、“大慧,此是过去、未来、现在一切如来、应、正等觉法自性第一义心……”
佛陀说,大慧,这七种第一义,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如来的,有关法的存在的最殊胜法义的核心。这里的“心”,梵文是hṛdaya,表示核心法义。
“以此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最上法。以圣慧眼,入自共相种种安立”。“以圣慧眼”,梵文是prajñācakṣuṣā,就是用智慧的眼睛,说明这是立足于圣者的境界。“入自共相”,就是入凡夫境界,因为凡夫境界才有自相与共相的二边分别。这句经文的意思就是,以七种第一义,这个核心教义,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入凡夫梦中,建立起成就世间和出世间的最上法。
“其所安立不与外道恶见共”。
这七种第一义的安立,不同于外道学者的言说与邪见。
“大慧,云何为外道恶见?谓不知境界自分别现,于自性第一义,见有见无而起言说”。
大慧,什么是外道邪见?由于不知道外境,是识的自心分别的显现,以不知道唯是自心显现,愚夫以“有无”自性为第一义,而言说二边见。前面课程中讲过了,“有无”是一对相待名言,“有”是从无生有,“无”是从有变无,有无的转换就是生灭。有无见、生灭见,都是二边见。把有无和生灭当真实,就是外道邪见。
梵汉经文:
punar aparaṃ mahāmate saptavidhaḥ paramārtho yaduta cittagocaro jñānagocaraḥ prajñāgocaro dṛṣṭidvayagocaro dṛṣṭidvayātikrāntagocaraḥ sutabhūmyanukramaṇagocaras tathāgatasya pratyātmagatigocaraḥ ||
【求譯】“復次,大慧!有七種第一義,所謂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見境界,超二見境界,超子地境界,如來自到境界。
【菩譯】“復次,大慧!有七種第一義。何等爲七?一者、心境界;二者、智境界;三者、慧境界;四者、二見境界;五者、過二見境界;六者、過佛子地境界;七者、入如來地內行境界。
【實譯】“復次,大慧!有七種第一義,所謂心所行,智所行,二見所行,超二見所行,超子地所行,如來所行,如來自證聖智所行。
【求译】“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所谓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超子地境界,如来自到境界。
【菩译】“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何等为七?一者、心境界;二者、智境界;三者、慧境界;四者、二见境界;五者、过二见境界;六者、过佛子地境界;七者、入如来地内行境界。
【实译】“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所谓心所行,智所行,二见所行,超二见所行,超子地所行,如来所行,如来自证圣智所行。
etan mahāmate atītānāgatapratyutpannānāṃ tathāgatānām arhatāṃ samyaksaṃbuddhānāṃ bhāvasvabhāvaparamārthahṛdayaṃ yena samanvāgatās tathāgatā laukikalokottaratamān dharmānār yeṇa prajñācakṣuṣā svasāmānyalakṣaṇapatitān vyavasthāpayanti | tathā ca vyavasthāpayanti yathā tīrthakaravādakudṛṣṭisādhāraṇā na bhavanti | kathaṃ ca mahāmate tīrthakaravādakudṛṣṭisādhāraṇā bhavanti yaduta svacittaviṣayavikalpadṛṣṭyanavabodhanād vijñānānām | svacittadṛśyamātrānavatāreṇa mahāmate bālapṛthagjanā bhāvābhāvasvabhāvaparamārtha dṛṣṭidvayavādino bhavanti ||
【求譯】“大慧!此是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應供、等正覺性自性第一義心(此心梵音肝栗大,肝栗大宋言心,謂如樹木心,非念慮[1]心;念慮[2]心梵音云質多也)。以性自性第一義心,成就如來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法。聖慧眼入自共相建立。如所建立不與外道論惡見共。大慧!云何外道論惡見共?所謂自境界妄想見,不覺識自心所現,分齊不通。大慧!愚癡凡夫性無性自性第一義,作二見論。
【菩譯】“大慧!此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如來、應、正遍知性自性第一義心。大慧!依此性自性第一義心,諸佛如來畢竟得於世間出世間,諸佛智慧眼同相別相諸法建立,如所建立不與外道邪見共同。大慧!云何不與外道邪見共同?所謂分別自心境界妄想見,而不覺知自心想見。大慧!諸愚癡凡夫,無有實體以爲第一義,說二見論。
【實譯】“大慧!此是過去、未來、現在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法自性第一義心。以此心,成就如來世間、出世間最上法。以聖慧眼,入自共相種種安立。其所安立不與外道惡見共。大慧!云何爲外道惡見?謂不知境界自分別現,於自性第一義,見有見無而起言說。
【求译】“大慧!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此心梵音肝栗大,肝栗大宋言心,谓如树木心,非念虑[3]心;念虑[4]心梵音云质多也)。以性自性第一义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法。圣慧眼入自共相建立。如所建立不与外道论恶见共。大慧!云何外道论恶见共?所谓自境界妄想见,不觉识自心所现,分齐不通。大慧!愚痴凡夫性无性自性第一义,作二见论。
【菩译】“大慧!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如来、应、正遍知性自性第一义心。大慧!依此性自性第一义心,诸佛如来毕竟得于世间出世间,诸佛智慧眼同相别相诸法建立,如所建立不与外道邪见共同。大慧!云何不与外道邪见共同?所谓分别自心境界妄想见,而不觉知自心想见。大慧!诸愚痴凡夫,无有实体以为第一义,说二见论。
【实译】“大慧!此是过去、未来、现在一切如来、应、正等觉法自性第一义心。以此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最上法。以圣慧眼,入自共相种种安立。其所安立不与外道恶见共。大慧!云何为外道恶见?谓不知境界自分别现,于自性第一义,见有见无而起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