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68/内容提要

来自楞伽经导读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楞伽经》导读068 《楞伽经》导读068

2-09-03宴处山林上中下修

内容提要

一、“唯有修行如实行者,以智慧力,了诸地相,善达句义,无边佛所广集善根,不妄分别自心所见,能知之耳”。

上一讲结束前学习的最后一句经文,佛陀明确讲,只有见道登地以上的圣者,才能了知阿赖耶识,藏识是圣者才能见。现在这句经文,就是对能见藏识的圣者做了一个描述。圣者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以智慧力”,就是具有智和慧。注意,对应的梵文是jñāna和prajñā,就是前面讲过的“七种第一义”中的智境界和慧境界的智和慧,两词叠用,语气很强。

“了诸地相”,就是能够了知见道之后的初地、二地、三地、四地等等,每个次第的行相。

“善达句义”,就是都能够很好地抉择佛法的法义。

“无边佛所广积善根”,就是能够生长无量的殊胜的善根。什么是善根?对佛陀教法的信受能力是善根,特别是对佛陀无生了义教法的信受能力,是真正的善根。

“不妄分别自心所见”,就是既然具有了殊胜的善根,那么就自然远离了自心所现,分别戏论。

具有以上特点的圣者,才是如实行者,才能如实了知藏识境界。

二、“大慧,诸修行人宴处山林,上中下修,能见自心分别流住,得诸三昧、自在、力、通,诸佛灌顶,菩萨围绕,知心、意、意识所行境界,超爱、业、无明、生死大海”。

“上中下修”,指的是具有上等根性的、中等根性的或下等根性的修行者。

“宴处山林”,就是选择一个僻静的地方,不受打扰地修行。这是见道位之前,加行位的修行,没有这样一段静修,是难以见道的,这个过程是必须的。

一直静修到“能见自心分别流住”。“流住”,梵文是dhārā,就是下大雨时的雨流。前边把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生灭过程,比喻为瀑流,就是洪水,这里比喻为大雨的流住。“能见自心分别流住”,就是能见阿赖耶识,就是见道了。阿赖耶识中杂染种子的流住,都是自心分别的结果。

见道之后,“得诸三昧、自在、力、通”,就是得到初地、二地、三地等等,不同次第的定境、自在、威力和神通。

“诸佛灌顶,菩萨围绕”,能得到无量国土诸佛的灌顶——这是十地菩萨,有众菩萨的围绕。

至此,就彻底了知了“心、意、意识”,也就是阿赖耶识,不过是自心所现分别自性境界,从而就超越了无明、爱、业为因的生死轮回的大海。

三、偈颂部分

1、“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溟壑,无有断绝时”。

就是犹如以风从海起波浪,波涛滚滚,无有断绝。

2、“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与上一偈颂对比,就是把阿赖耶——藏识,比喻为海;把viṣaya境界,就是外境,比喻为风;把vijñāna转识,比喻为波浪。就是境界之风总是推动藏识海,转识波浪就翻腾滚滚。为什么要把藏识比喻成海?把转识比喻为浪?

第一个原因,也是前面讲过的,浪就是海,浪不在海外。因此,转识就是藏识,转识只是藏识种子现行时的功能,不是在藏识之外有转识。

第二个原因,把转识比喻成浪,还有一层含义,就是海浪腾升起来的浪花,有时看起来像鱼,有时看起来像马,有时看起来像龙。凡夫就把浪花展现出的似鱼、似马、似龙的形象,误以为真的有鱼、有马、有龙。凡夫执海浪似相,为真有事物,就如同把生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毛的影,误执为心外的毛一样,毛根本不存在。执海浪“似相”为有事物,这个事物也是根本不存在。这就是把藏识比喻为海,把转识比喻为浪的第二个原因。

不仅转识就是藏识,更进一步,转识波浪展现出的似相,只是似相,绝不是在圣者能见的凡夫心之外,有真实事物。

下一个偈颂,就是无明凡夫,执取海浪的“似相”为真实事物,从而误以为在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之外,有这五识所分别的对境。佛陀举了几个对境的例子。

3、“青赤等诸色,盐贝乳石蜜,花果日月光”。

青赤,这是颜色,对应眼识。盐,就是我们吃的食盐,乳就是奶,石蜜就是蜂蜜,这些都是有味道的,因此,这些对应的是舌识。“贝”,梵文śaṅkha,是海螺,吹海螺会发出声音,对应的是耳识。芳香的花果,对应的是鼻识。还有阳光,对应的是眼识和身识,因为阳光不仅带来光明,也带来温暖。这一偈颂,是佛陀要告诉我们,凡夫五识所攀缘的心外种种事物,其实只是海浪翻腾滚滚时,卷起的浪花展现的似相,并不在浪花之外,真有这些事物存在。

4、“非异非不异,意等七种识,应知亦如是,如海共波浪,心俱和合生”。

如同海中波浪,海与浪非异非不异。同样,心如海,七识如浪,七识与心俱时而相应。

5、“譬如海水动,种种波浪转,藏识亦如是,种种诸识生”。

佛陀再次强调,大海的动荡有了各种的波浪,同样的,藏识的动荡,所谓种种识就生起了。

6、“心意及意识,为诸相故说,八识无别相,无能相所相”。

“心意及意识”,这是识的三分法,就是阿赖耶识。

“为诸相故说”,这个“相”,梵文是lakṣaṇa,是nimitta的近义词,表示心外之相。佛陀是为了心外之相,而安立阿赖耶识。引申的意思,就是佛陀为了告诉凡夫,心外之相根本不存在,而施设阿赖耶识。

“八识无别相”,就是虽然安立了八个识的名相,其实只是一个识,没有八个识的差别存在。

“无能相所相”, 能相和所相在分别中才成立,也就是在凡夫的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中,凡夫误以为有能相和所相。

佛陀安立阿赖耶识,目的是告诉众生“唯识无境”,心外之相不存在,也就是“所相”不存在。因此,“能相”也就不存在,故无能相和所相。

7、“譬如海波浪,是则无差别,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

犹如大海与波浪没有差别,心与诸识也没有差别。这里的“异”,梵文是 pariṇāma,直译是“变化”。在唯识经典中,往往译为“能变”,这是一个很著名的词。这句经文的意思,就是对于诸识,也不是在心中能变而来,诸识就是心。

梵汉经文

atha cānyonyābhinnalakṣaṇasahitāḥ pravartante vijñaptiviṣayaparicchede | tathā ca pravartamānāḥ pravartante yathā samāpannasyāpi yoginaḥ sūkṣmagativāsanāpravṛttā na prajñāyante | yogināṃ caivaṃ bhavati nirodhya vijñānāni samāpatsyāmaha iti | te cāniruddhair eva vijñānaiḥ samāpadyante vāsanābījānirodhād aniruddhā viṣayapravṛttagrahaṇavaikalyān niruddhāḥ | evaṃ sūkṣmo mahāmate ālayavijñānagatipracāro yat tathāgataṃ sthāpayitvā bhūmipratiṣṭhitāṃś ca bodhisattvān na sukaram anyaiḥ śrāvakapratyekabuddhatīrthyayogayogibhir adhigantuṃ samādhiprajñābalādhānato ’pi vā paricchettum | anyatra bhūmilakṣaṇaprajñājñānakauśalapadaprabhedaviniścayajinānantakuśalamūlopacayasvacittadṛśyavikalpaprapañcavirahitair vanagahanaguhālayāntargatair mahāmate hīnotkṛṣṭamadhyamayogayogibhir na śakyaṃ svacittavikalpadṛśyadhārādraṣṭr anantakṣetrajinābhiṣekavaśitābalābhijñāsamādhayaḥ prāptum | kalyāṇamitrajinapuraskṛtair mahāmate śakyaṃ cittamanovijñānaṃ svacittadṛśyasvabhāvagocaravikalpasaṃsārabhavodadhiṃ karmatṛṣṇājñānahetukaṃ tartum | ata etasmāt kāraṇān mahāmate yoginā kalyāṇamitrajinayoge yogaḥ prārabdhavyaḥ ||


【求譯】“而彼各各壞相俱轉,分別境界分段差別。謂彼轉如修行者入禪三昧,微細習氣轉而不覺知,而作是念:‘識滅,然後入禪正受。’實不識滅而入正受。以習氣種子不滅,故不滅。以境界轉攝受不具,故滅。大慧!如是微細藏識究竟邊際,除諸如來及住地菩薩,諸聲聞、緣覺、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測量決了。餘地相智慧巧便,分別決斷句義,最勝無邊善根成熟,離自心現妄想虛僞,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見自心妄想流注,無量刹土諸佛灌頂,得自在、力、神通、三昧、諸善知識、佛子眷屬。彼心、意、意識,自心所現自性境界,虛妄之想,生死有海,業、愛、無知,如是等因,悉以超度。是故,大慧!諸修行者應當親近最勝、知識。”

【菩譯】“自心見虛妄分別取諸境界,而彼各各不異相,俱現分別境界。如是彼識微細生滅,以入修行三昧者不覺不知微細熏習,而修行者作是心:‘我滅諸識入三昧。’而修行者不滅諸識入三昧。大慧!熏集種子心不滅,取外境界諸識滅。大慧!如是微細阿梨耶識行,除佛如來及入地諸菩薩摩訶薩,諸餘聲聞辟支佛外道修行者不能知故;入三昧智力亦不能覺,以其不知諸地相故;以不知智慧方便差別善決定故;以不能覺諸佛如來集諸善根故;以不能知自現境界分別戲論故;以不能入種種稠林阿梨耶識窟故。大慧!惟下中上如實修行者,乃能分別見自心中虛妄見故;能於無量國土爲諸如來授位故;得無量自在力神通三昧故;依善知識佛子眷屬而能得見心、意、意識自心自體境界故;分別生死大海以業愛無智以爲因有故。大慧!是故如實修行者,應推覓親近善知識故。”

【實譯】“無差別相各了自境。大慧!諸修行者入於三昧,以習力微起而不覺知,但作是念:‘我滅諸識,入於三昧。’實不滅識而入三昧。以彼不滅習氣種故,但不取諸境,名爲識滅。大慧!如是藏識行相微細,唯除諸佛及住地菩薩,其餘一切二乘、外道定慧之力皆不能知。唯有修行如實行者,以智慧力,了諸地相,善達句義,無邊佛所廣集善根,不妄分別自心所見,能知之耳。大慧!諸修行人宴處山林,上中下修,能見自心分別流注,得諸三昧、自在、力、通,諸佛灌頂,菩薩圍繞,知心、意、意識所行境界,超愛、業、無明、生死大海。是故,汝等應當親近諸佛菩薩,如實修行大善知識。”


【求译】“而彼各各坏相俱转,分别境界分段差别。谓彼转如修行者入禅三昧,微细习气转而不觉知,而作是念:‘识灭,然后入禅正受。’实不识灭而入正受。以习气种子不灭,故不灭。以境界转摄受不具,故灭。大慧!如是微细藏识究竟边际,除诸如来及住地菩萨,诸声闻、缘觉、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测量决了。余地相智慧巧便,分别决断句义,最胜无边善根成熟,离自心现妄想虚伪,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见自心妄想流注,无量刹土诸佛灌顶,得自在、力、神通、三昧、诸善知识、佛子眷属。彼心、意、意识,自心所现自性境界,虚妄之想,生死有海,业、爱、无知,如是等因,悉以超度。是故,大慧!诸修行者应当亲近最胜、知识。”

【菩译】“自心见虚妄分别取诸境界,而彼各各不异相,俱现分别境界。如是彼识微细生灭,以入修行三昧者不觉不知微细熏习,而修行者作是心:‘我灭诸识入三昧。’而修行者不灭诸识入三昧。大慧!熏集种子心不灭,取外境界诸识灭。大慧!如是微细阿梨耶识行,除佛如来及入地诸菩萨摩诃萨,诸余声闻辟支佛外道修行者不能知故;入三昧智力亦不能觉,以其不知诸地相故;以不知智慧方便差别善决定故;以不能觉诸佛如来集诸善根故;以不能知自现境界分别戏论故;以不能入种种稠林阿梨耶识窟故。大慧!唯下中上如实修行者,乃能分别见自心中虚妄见故;能于无量国土为诸如来授位故;得无量自在力神通三昧故;依善知识佛子眷属而能得见心、意、意识自心自体境界故;分别生死大海以业爱无智以为因有故。大慧!是故如实修行者,应推觅亲近善知识故。”

【实译】“无差别相各了自境。大慧!诸修行者入于三昧,以习力微起而不觉知,但作是念:‘我灭诸识,入于三昧。’实不灭识而入三昧。以彼不灭习气种故,但不取诸境,名为识灭。大慧!如是藏识行相微细,唯除诸佛及住地菩萨,其余一切二乘、外道定慧之力皆不能知。唯有修行如实行者,以智慧力,了诸地相,善达句义,无边佛所广集善根,不妄分别自心所见,能知之耳。大慧!诸修行人宴处山林,上中下修,能见自心分别流注,得诸三昧、自在、力、通,诸佛灌顶,菩萨围绕,知心、意、意识所行境界,超爱、业、无明、生死大海。是故,汝等应当亲近诸佛菩萨,如实修行大善知识。”


atha khalu bhagavāṃs tasyāṃ velāyām imā gāthā abhāṣata


【求譯】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菩譯】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實譯】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求译】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菩译】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实译】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taraṃgā hy udadher yadvat pavanapratyayeritāḥ |

nṛtyamānāḥ pravartante vyucchedaś ca na vidyate || 99 ||


【求譯】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

    洪波鼓冥壑,無有斷絕時。

【菩譯】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

    洪波鼓冥壑,無有斷絕時。

【實譯】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

    洪波鼓溟壑,無有斷絕時。


【求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

    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

【菩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

    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

【实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

    洪波鼓溟壑,无有断绝时。


ālayaughas tathā nityaṃ viṣayapavaneritaḥ |

citrais taraṃgavijñānair nṛtyamānaḥ pravartate || 100 ||


【求譯】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

    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

【菩譯】梨耶識亦爾,境界風吹動;

    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

【實譯】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

    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


【求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

    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菩译】梨耶识亦尔,境界风吹动;

    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实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

    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nīle rakte ’tha lavaṇe śaṅkhe kṣīre ca śārkare |

kaṣāyaiḥ phalapuṣpādyaiḥ kiraṇā yatha bhāskare || 101 ||


【求譯】靑赤種種色,珂乳及石蜜,

    淡味衆華果,日月與光明,

【菩譯】靑赤鹽珂乳,味及於石蜜;

    衆華與果實,如日月光明。

【實譯】靑赤等諸色,鹽貝乳石蜜,

    花果日月光,


【求译】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

    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

【菩译】青赤盐珂乳,味及于石蜜;

    众华与果实,如日月光明。

【实译】青赤等诸色,盐贝乳石蜜,

    花果日月光,


na cānyena ca nānanyena taraṃgā hy udadher matāḥ[1] |

vijñānāni tathā sapta cittena saha saṃyutāḥ || 102 ||


【求譯】非異非不異,海水起波浪,

    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菩譯】非異非不異,海水起波浪;

    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實譯】非異非不異,意等七種識,

    應知亦如是,如海共波浪,

    心俱和合生。


【求译】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

    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菩译】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

    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实译】非异非不异,意等七种识,

    应知亦如是,如海共波浪,

    心俱和合生。


udadheḥ pariṇāmo ’sau taraṃgāṇāṃ vicitratā |

ālayaṃ hi tathā citraṃ vijñānākhyaṃ pravartate || 103 ||


【求譯】譬如海水變,種種波浪轉,

    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2]

    謂彼藏識處,種種諸識轉。

【菩譯】譬如海水動,種種波浪轉;

    梨耶識亦爾,種種諸識生。

【實譯】譬如海水動,種種波浪轉,

    藏識亦如是,種種諸識生。


【求译】譬如海水变,种种波浪转,

    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3]

    谓彼藏识处,种种诸识转。

【菩译】譬如海水动,种种波浪转;

    梨耶识亦尔,种种诸识生。

【实译】譬如海水动,种种波浪转,

    藏识亦如是,种种诸识生。


cittaṃ manaś ca vijñānaṃ lakṣaṇārthaṃ prakalpyate |

abhinnalakṣaṇā hy aṣṭau na lakṣyā na ca lakṣaṇam || 104 ||


【求譯】謂以彼意識,思惟諸相義,

    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

【菩譯】心意及意識,爲諸相故說;

    諸識無別相,非見所見相。

【實譯】心意及意識,爲諸相故說,

    八識無別相,無能相所相。


【求译】谓以彼意识,思维诸相义,

    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

【菩译】心意及意识,为诸相故说;

    诸识无别相,非见所见相。

【实译】心意及意识,为诸相故说,

    八识无别相,无能相所相。


udadheś ca taraṃgāṇāṃ yathā nāsti viśeṣaṇam |

vijñānānāṃ tathā cittaiḥ pariṇāmo na labhyate || 105 ||


【求譯】譬如海波浪,是則無差別,

    諸識心如是,異亦不可得。

【菩譯】譬如海水波,是則無差別;

    諸識心如是,異亦不可得。

【實譯】譬如海波浪,是則無差別,

    諸識心如是,異亦不可得。


【求译】譬如海波浪,是则无差别,

    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

【菩译】譬如海水波,是则无差别;

    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

【实译】譬如海波浪,是则无差别,

    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

  1. N matā.
  2. 黃注:這一行已見前一頌。按照現存梵本以及菩譯和實譯,此處均無這一行。
  3. 黄注:这一行已见前一颂。按照现存梵本以及菩译和实译,此处均无这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