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70/内容提要

《楞伽经》导读070

2-09-05凡圣境界皆不可说

内容提要

【本讲经文-实译】

尔时大慧复说颂言:

大海波浪性,鼓跃可分别,藏识如是起,何故不觉知?

尔时世尊以颂答曰:

阿赖耶如海,转识同波浪,为凡夫无智,譬喻广开演。

尔时大慧复说颂言:

譬如日光出,上下等皆照,世间灯亦然,应为愚说实。

已能开示法,何不显真实?

尔时世尊以颂答曰:

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

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具时而显现,心境界亦然。

境界不具故,次第而转生,识以能了知,意复意谓然。

五识了现境,无有定次第。譬如工画师,及画师弟子,布彩图众像,我说亦如是。

彩色中无文,非笔亦非素,为悦众生故,绮焕成众像。言说则变异,真实离文字。

我所住实法,为诸修行说,真实自证处,能所分别离,此为佛子说,愚夫别开演。

种种皆如幻,所见不可得,如是种种说,随事而变异,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

譬如众病人,良医随授药,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

世间依怙者,证智所行处,外道非境界,声闻亦复然。


一、“尔时大慧复说颂言:大海波浪性,鼓跃可分别,藏识如是起,何故不觉知”。

大慧菩萨提问说,可以知道大海以波浪形态而鼓荡腾跃,藏识的转起,既然如大海波浪,为什么却不能觉知?

二、“尔时世尊以颂答曰:阿赖耶如海,转识同波浪,为凡夫无智,譬喻广开演”。

佛陀回答说,就是因为凡夫缺少智慧,说了藏识如海、转识如浪的比喻,但凡夫依然不能觉知。

三、“尔时大慧复说颂言:譬如日光出,上下等皆照,世间灯亦然,应为愚说实”。

大慧菩萨提问说,如同太阳平等地照耀上等人和下等人,您作为世间的明灯,也应该给愚痴者讲授真实法义。意思就是,您不应该只给智慧者讲真实法义,而不给愚痴者讲,讲法要平等。

四、“已能开示法,何不显真实?尔时世尊以颂答曰: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

大慧继续说,既然您已经安住于真实法中,您为什么不是对智慧者和愚痴者都宣说真实的法义呢?佛陀回答说,即使给愚痴者宣讲真实法义,在愚痴者的心中也不会有真实。

这个偈颂很重要,说明佛陀说法一定是应机的。佛陀说法,既要随顺真实,也要随顺众生。所以佛陀并不总是宣讲了义的究竟法,很多的时候要宣讲不了义的方便法。因此,对于我们这些学修佛法的众生来讲,判教就显得尤为重要。不理解佛陀教法体系的内部结构,分不清了义法与不了义法,分不清究竟说与方便说,就不可能真正领受佛陀教法的法义。 三时判教是《解深密经》中的经中判教,因此,《解深密经》三时判教的权威性是不言而喻的。既然有经中三时判教,那我们在学习佛法时,特别是在为其他众生宣讲佛法时,就应该严格遵循三时判教的原则。遵循判教原则的具体体现之一,就是对于分属三时教法的不同教理的内容,不可以混讲。如果把分属初时、二时或三时教理体系的不同法义混起来讲授,就完全丧失了判教的意义。

在历史上,混讲有两种情形。第一,无意混讲;第二,有意混讲。

所谓无意混讲,就是压根不知道学修、讲授佛法应该判教,所以把不同教理体系的法混讲。还有虽然知道判教,但不知道判教的意义,就在于要分清佛陀教法内部,相对独立的教理体系。不知道不同教理体系的这个相对独立性,因而混讲,这都属于无意混讲。

所谓有意混讲,就是知道判教,但故意将不同教理体系混讲。比如有人认为,既然第三时教法是了义的,了义法总能覆盖不了义法吧?因而有意用第三时教法,去解说、诠释初时教法和二时教法,因而导致混讲。再比如,有人认为初时教法的法义是佛法的根基,二时和三时教法都必须根植于初时教法中,因而总是试图在初时教法中,寻找二时和三时教法的原始形态,有意用初时教法,解读二时和三时教法,因而导致混讲,这就是有意混讲。

总之不管是无意混讲,还是有意混讲,都应该避免。

五、“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俱时而显现,心境界亦然”。

这个偈颂里的“心”,是指圣者能见的凡夫心,就是藏识。这个偈颂里的“境界”,梵文是svagocara,应该译为“自境界”,或者“自行处”,就是自心显现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心的行处,只是自心的显现,这个境界不在心之外,或者说心在自境界中同时显现。如同大海的波浪就是海,镜子中的影像不离镜子,梦境只在梦中。

六、“境界不具故,次第而转生,识以能了知,意复意谓然”。

这个偈颂里的“境界”,梵文是viṣaya,就是外境,就是凡夫误以为的心外事物。“不俱”,梵文是vaikalya,意思是不具备、不具有、欠缺的意思。由于外境不具有,所以有的只是转识的次第生起。

“识以能了知”,这个“识”是指第六识,就是用第六识去了知,就是去分别。

“意复意谓然”,第一个“意”,是指第七识,那意思就是用“意”去意。这个第二个“意”是动词,梵文是manyate,词根是man,勉强用现代汉语翻译就是执著的意思。这个执著就是“意”。其实第七识的“意”,梵文是manas,也是从man这个词根而来。第七识译为“意”,这个“意”就有执著的意思。这句经文的意思就是,用有执著作用的心识,就是“意”去执著、去“意”。

其实回头看,第8个偈颂的第一句的前半句cittena cīyate,用“心”去聚集、收藏。“心”梵文是citta,词根是ci,就是聚集、收藏的意思。为什么“心”在梵文是citta?就表示所谓心,就是具有聚集、收藏的作用。cīyate词根也是ci,就是聚集、收藏。那句经文就可以译为,拥有聚集、收藏作用的“心”去聚集、收藏。其实这两句梵文的原文很好理解,cittena cīyate,manasā manyate,就是用具有收藏作用的“心”去收藏,用具有执著作用的“意”去执著。

七、“五识了现境,无有定次第。譬如工画师,及画师弟子,布彩图众像,我说亦如是”。

“五识了现境”,就是前五识显现“所见”。那总结一下前面5句经文:没有外境,只有转识的次第生起。转识包括第六识的了知、第七识的执著和前五识的“现所见”。

“无有定次第”。这句偈颂里的“定”,梵文是samāhita。在前面的课程中,我们已经讲了6个与禅定、与定有关的梵文词,dhyāna、samādhi 、samāpatti、śamatha、vipaśyanā和ekāgra。这里是《楞伽经》中出现的第7个与“定”有关的词。在这里samāhita表示的“定”,不是外道修行的各种禅定,是专指见道登初地之后圣者的定境。这句经文的意思就是,在圣者的定境中,转识次第生起,这件事儿就没有了。

看下一句经文,意思是,犹如有位画家和画家的弟子,用颜料画画,我用言语讲授佛法,就像画家画画。

八、“彩色中无文,非笔亦非素,为悦众生故,绮焕成众像。言说则变异,真实离文字”。

依照实叉难陀的译文,“彩色中无文”,就是画家画的画里并没有文字,也就是并没有明确地告诉你什么。

“非笔亦非素”,笔就是画笔,“素”就是丝绸,就是画布。也不是笔能够告诉你什么,也不是画布能够告诉你什么,只是画家仅仅为了取悦人们,用颜料涂抹出,让人觉得绚丽多彩的画面而已。可是看画的人,却从画中看出了人物,看出了山水。画中有真实的人物、真实的山水吗?根本没有。而且面对同一幅画,不同的观赏者,都会做出不同的解读,也就是画面和人们以为画面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可以完全脱节的。绘画如此,语言何尝不是如此?

“言说则变异”。这里的“变异”,梵文是vyabhicāra,这个词的基本意思是相离、脱离。就是说,言说的特征,是言说本身与人们以为的言说的意思,相脱离。
“真实离文字”,文字与人们以为的文字的真实所指,是相脱离的。

这段经文的意思,就是言说与言说所指相脱节,这个言说的特征,就使得佛陀用言说,向凡夫讲说佛陀证悟的真实和真实性,这件事显得很是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九、“我所住实法,为诸修行说,真实自证处,能所分别离,此为佛子说,愚夫别开演”。

佛陀说,虽然我已经安住于真实法中,但我也只能向修行者教授真实。为什么呢?因为自证处的真实,没有分别的能和所,而言说必有能言说和所言说。所以这自证处的真实法,我只给发心的菩萨们宣说,向一般凡夫只能宣说不了义的法。

十、“种种皆如幻,所见不可得,如是种种说,随事而变异,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

上一个偈颂,佛陀说,圣者的自证处,就是圣者证悟的真实,是离能所的,是言说无法诠表的。圣者证悟的真实无法言说,那凡夫境界是否就可以言说了呢?佛陀说,凡夫境界的种种事物,如同幻术师表演的幻象,凡夫心外的所见事物根本不存在。言说根本不存在的事物,就是给根本不存在,只是无明凡夫误以为存在的心外事物,安立名言。这种言说与言说的根本不存在的对象事物,是相脱离的。

“随事而变异”的“变异”,梵文是vyabhicāra,前面讲过了,就是“相离”的意思。言说凡夫境界,是因为凡夫以为凡夫境界是存在的,凡夫以为言说在凡夫境界是有明确所指的,而实际上凡夫境界根本不存在,凡夫以为言说在凡夫境界的所指,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在凡夫境界的言说,与根本不存在的言说所指,不可能是契合的。因此,凡夫境界也是不可言说的。总结一下,圣者证悟的真实,固然不可言说,其实凡夫境界也不可言说。

“所说非所应,与彼为非说”。能言说与所言说不相应,言说就是非说,言说就是不可说。

十一、“譬如重病人、良医随授药,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

如同医生给不同患者开药方,佛陀为众生说法也是随众生的心,也就是随众生的根性的不同,而作不同的宣说。

十二、“世间依怙者,证智所行处,外道非境界,声闻亦复然”。

“世间依怙者”,梵文是nātha,就是指佛陀。虽然佛陀对不同根性的众生说不同的法,佛陀很多时候宣说的是不了义的方便法,但佛陀不管说什么法,都是在说自证智的境界,而不是外道和声闻的境界。

梵汉经文:

udadhis taraṃgabhāvena nṛtyamāno vibhāvyate |

ālayasya tathā vṛttiḥ kasmād buddhyā na gamyate || 111 ||


【求譯】爾時大慧菩薩復說偈言:

    大海波浪性,鼓躍可分別,

    藏與業如是,何故不覺知?

【菩譯】大海波浪動,鼓躍可分別;

    阿梨耶識轉,何故不覺知?

【實譯】爾時大慧復說頌言:

    大海波浪性,鼓躍可分別,

    藏識如是起,何故不覺知?


【求译】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

    大海波浪性,鼓跃可分别,

    藏与业如是,何故不觉知?

【菩译】大海波浪动,鼓跃可分别;

    阿梨耶识转,何故不觉知?

【实译】尔时大慧复说颂言:

    大海波浪性,鼓跃可分别,

    藏识如是起,何故不觉知?


bālānāṃ buddhivaikalyād ālayaṃ hy udadhir yathā |

taraṃgavṛttisādharmyaṃ dṛṣṭān tenopanīyate || 112 ||


【求譯】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凡夫無智慧,藏識如巨海,

    業相猶波浪,依彼譬類通。

【菩譯】凡夫無智慧,梨耶識如海;

    波浪轉對法,是故譬喻說。

【實譯】爾時世尊以頌答曰:

    阿賴耶如海,轉識同波浪,

    爲凡夫無智,譬喻廣開演。


【求译】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凡夫无智慧,藏识如巨海,

    业相犹波浪,依彼譬类通。

【菩译】凡夫无智慧,梨耶识如海;

    波浪转对法,是故譬喻说。

【实译】尔时世尊以颂答曰:

    阿赖耶如海,转识同波浪,

    为凡夫无智,譬喻广开演。


udeti bhāskaro yadvat samahīnottame jine |

tathā tvaṃ lokapradyota tattvaṃ deśesi bāliśān || 113 ||


【求譯】爾時大慧菩薩復說偈言:

    日出光等照,下中上衆生,

    如來照世間,爲愚說眞實。

【菩譯】爾時聖者大慧菩薩摩訶薩復說偈言:

    日出光等照,下中上衆生;

    如來出世間,爲凡夫說實。

【實譯】爾時大慧復說頌言:

    譬如日光出,上下等皆照,

    世間燈亦然,應爲愚說實。


【求译】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

    日出光等照,下中上众生,

    如来照世间,为愚说真实。

【菩译】尔时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说偈言:

    日出光等照,下中上众生;

    如来出世间,为凡夫说实。

【实译】尔时大慧复说颂言:

    譬如日光出,上下等皆照,

    世间灯亦然,应为愚说实。


kṛtvā dharmeṣv avasthānaṃ kasmāt tattvaṃ na bhāṣase |

bhāṣase yadi vā tattvaṃ citte tattvaṃ na vidyate || 114 ||


【求譯】已分部諸法,何故不說實?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若說眞實者,彼心無眞實。

【菩譯】佛得究竟法,何故不說實?

    若說眞實者,彼心無眞實;

【實譯】已能開示法,何不顯眞實?

    爾時世尊以頌答曰:

    若說眞實者,彼心無眞實。


【求译】已分部诸法,何故不说实?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

【菩译】佛得究竟法,何故不说实?

    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

【实译】已能开示法,何不显真实?

    尔时世尊以颂答曰:

    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


udadher yathā taraṃgā hi darpaṇe supine yathā |

dṛśyanti yugapatkāle tathā cittaṃ svagocare || 115 ||


【求譯】譬如海波浪,鏡中像及夢,

    一切俱時現,心境界亦然。

【菩譯】譬如海波浪,鏡中像及夢。

    俱時而得現,心境界亦然;

【實譯】譬如海波浪,鏡中像及夢,

    俱時而顯現,心境界亦然。


【求译】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

    一切俱时现,心境界亦然。

【菩译】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

    俱时而得现,心境界亦然;

【实译】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

    俱时而显现,心境界亦然。


vaikalyād viṣayāṇāṃ hi kramavṛttyā pravartate |

vijñānena vijānāti manasā manyate punaḥ || 116 ||


【求譯】境界不具故,次第業轉生,

    識者識所識,意者意謂然。

【菩譯】境界不具故,是故次第現。

    識者識所識,意者然不然;

【實譯】境界不具故,次第而轉生,

    識以能了知,意復意謂然。


【求译】境界不具故,次第业转生,

    识者识所识,意者意谓然。

【菩译】境界不具故,是故次第现。

    识者识所识,意者然不然;

【实译】境界不具故,次第而转生,

    识以能了知,意复意谓然。


pañcānāṃ khyāyate dṛśyaṃ kramo nāsti samāhite |

citrācāryo yathā kaścic citrāntevāsiko ’pi vā |

citrārthe nāmayed raṅgān deśayāmi tathā hy aham[1] || 117 ||


【求譯】五則以顯現,無有定次第。

    譬如工畫師,及與畫弟子,

    布彩圖衆形,我說亦如是。

【菩譯】吾則以現見,定中無如是。

    譬如巧畫師,及畫師弟子,

    布綵圖衆像,我說法亦爾。

【實譯】五識了現境,無有定次第。

    譬如工畫師,及畫師弟子,

    布彩圖衆像,我說亦如是。


【求译】五则以显现,无有定次第。

    譬如工画师,及与画弟子,

    布彩图众形,我说亦如是。

【菩译】吾则以现见,定中无如是。

    譬如巧画师,及画师弟子,

    布彩图众像,我说法亦尔。

【实译】五识了现境,无有定次第。

    譬如工画师,及画师弟子,

    布彩图众像,我说亦如是。


raṅge na vidyate citraṃ na bhūmau na ca bhājane |

sattvānāṃ karṣaṇārthāya raṅgaiś citraṃ vikalpyate |

deśanā vyabhicāraṃ ca tattvaṃ hy akṣaravarjitam[2] || 118 ||


【求譯】彩色本無文,非筆亦非素,

    爲悅衆生故,綺錯繢衆像。

    言說別施行,眞實離名字。

【菩譯】綵色本無文,非筆亦非器,

    爲衆生說故,綺錯畫衆像。

    言說離眞實,眞實離名字;

【實譯】彩色中無文,非筆亦非素,

    爲悅衆生故,綺煥成衆像。

    言說則變異,眞實離文字。


【求译】彩色本无文,非笔亦非素,

    为悦众生故,绮错缋众像。

    言说别施行,真实离名字。

【菩译】彩色本无文,非笔亦非器,

    为众生说故,绮错画众像。

    言说离真实,真实离名字;

【实译】彩色中无文,非笔亦非素,

    为悦众生故,绮焕成众像。

    言说则变异,真实离文字。


kṛtvā dharmeṣv avasthānaṃ tattvaṃ deśemi yoginām |

tattvaṃ pratyātmagatikaṃ kalpyakalpena varjitam |

deśemi jinaputrāṇāṃ neyaṃ bālāna deśanā[3] || 119 ||


【求譯】分別應初業[4],修行示眞實,

    眞實自悟處,覺想所覺離,

    此爲佛子說,愚者廣分別。

【菩譯】我得眞實處,如實內身知。

    離覺所覺相,解如實爲說,

    此爲佛子說,愚者異分別。

【實譯】我所住實法,爲諸修行說,

    眞實自證處,能所分別離,

    此爲佛子說,愚夫別開演。


【求译】分别应初业[5],修行示真实,

    真实自悟处,觉想所觉离,

    此为佛子说,愚者广分别。

【菩译】我得真实处,如实内身知。

    离觉所觉相,解如实为说,

    此为佛子说,愚者异分别。

【实译】我所住实法,为诸修行说,

    真实自证处,能所分别离,

    此为佛子说,愚夫别开演。


vicitrā hi yathā māyā dṛśyate na ca vidyate |

deśanāpi tathā citrā deśyate vyabhicāriṇī |

deśanā hi yad anyasya tad anyasyāpy adeśanā[6] || 120 ||


【求譯】種種皆如幻,雖現無眞實,

    如是種種說,隨事別施設,

    所說非所應,於彼爲非說。

【菩譯】種種皆如幻,唯見非眞實,

    如是種種說,隨事實不實。

    爲此人故說,於彼爲非說;

【實譯】種種皆如幻,所見不可得,

    如是種種說,隨事而變異,

    所說非所應,於彼爲非說。


【求译】种种皆如幻,虽现无真实,

    如是种种说,随事别施设,

    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

【菩译】种种皆如幻,唯见非真实,

    如是种种说,随事实不实。

    为此人故说,于彼为非说;

【实译】种种皆如幻,所见不可得,

    如是种种说,随事而变异,

    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


āture āture yadvad bhiṣagdravyaṃ prayacchati |

buddhā hi tadvat sattvānāṃ cittamātraṃ vadanti vai || 121 ||


【求譯】彼彼諸病人,良醫隨處方,

    如來爲衆生,隨心應量說。

【菩譯】彼彼諸病人,良醫隨處藥,

    如來爲衆生,唯心應器說。

【實譯】譬如衆病人,良醫隨授藥,

    如來爲衆生,隨心應量說。


【求译】彼彼诸病人,良医随处方,

    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

【菩译】彼彼诸病人,良医随处药,

    如来为众生,唯心应器说。

【实译】譬如众病人,良医随授药,

    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


tārkikāṇām aviṣayaṃ śrāvakāṇāṃ na caiva hi |

yaṃ deśayanti vai nāthāḥ pratyātmagatigocaram || 122 ||


【求譯】妄想非境界,聲聞亦非分,

    哀愍者所說,自覺之境界。

【菩譯】妄想非境界,聲聞亦非分;

    諸如來世尊,自覺境界說。

【實譯】世間依怙者,證智所行處,

    外道非境界,聲聞亦復然。


【求译】妄想非境界,声闻亦非分,

    哀愍者所说,自觉之境界。

【菩译】妄想非境界,声闻亦非分;

    诸如来世尊,自觉境界说。

【实译】世间依怙者,证智所行处,

    外道非境界,声闻亦复然。

  1. N將此句歸入下一頌。
  2. N將此句及上句歸入下一頌。
  3. N將此句歸入下一頌。
  4. 黃注:這句也出現在前面第114頌。在那里,求譯“已分部諸法”。
  5. 黄注:这句也出现在前面第114颂。在那里,求译“已分部诸法”。
  6. N將此句及上句歸入下一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