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70/课后自测

来自楞伽经导读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70

一、填空题

二、在线测试题

选择题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依照经文“尔时大慧复说颂言:譬如日光出,上下等皆照,世间灯亦然,应为愚说实”。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对经文的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这个偈颂的意思是,如同太阳平等地照耀上等人和下等人,佛陀您作为世间的明灯,也应该给愚痴者讲授真实法义。
B、这个偈颂的意思是,佛陀不应该只给智慧者讲真实法义,而不给愚痴者讲,讲法要平等。
C、这个偈颂的意思是,佛陀应该只给智慧者讲真实法义,而不给愚痴者讲,讲法不需要平等。
D、这个偈颂是大慧菩萨对佛陀老人家的提问。

2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依照上下文,对经文“‘已能开示法,何不显真实?’尔时世尊以颂答曰:‘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大慧问:既然您已经安住于真实法中,您为什么不是对智慧者和愚痴者都宣说真实的法义呢?
B、佛陀回答说,即使给愚痴者宣讲真实法义,在愚痴者的心中也不会有真实。
C、这个偈颂很重要,说明佛陀说法一定是应机的。
D、这个偈颂说明佛陀说法,只能随顺真实,不能随顺众生。

3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对佛陀在世间宣说佛法的描述,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佛陀并不总是宣讲了义的究竟法。
B、佛陀总是宣讲了义的究竟法。
C、佛陀很多的时候要宣讲不了义的方便法。
D、佛陀并不宣讲不了义的方便法。

4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下列对《解深密经》“三时判教”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对于我们这些学修佛法的众生来讲,判教尤为重要。
B、不理解佛陀教法体系的内部结构,分不清了义法与不了义法,分不清究竟说与方便说,就不可能真正领受佛陀教法的法义。
C、三时判教是《解深密经》中的经中判教。
D、《解深密经》三时判教是佛在经中的判教,其权威性是不言而喻的。

5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我们在学习佛法时,特别是在为其他众生宣讲佛法时,应该严格遵循三时判教的原则,对于分属三时教法的不同教理的内容,不可以混讲。对于历史上出现的“无意混讲”,以下哪些理解是正确的?

A、压根不知道学修、讲授佛法应该判教,把不同教理体系的法混讲,这算无意混讲。
B、虽然知道判教,但主动忽视判教,而造成的混讲,算无意混讲。
C、虽然知道判教,但不知道判教的意义就在于要分清佛陀教法内部相对独立的教理体系,这样造成的混讲,算无意混讲。
D、不知道不同教理体系的这个相对独立性,而造成的混讲,算无意混讲。

6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我们在学习佛法时,特别是在为其他众生宣讲佛法时,对于分属三时教法的不同教理的内容,不能混讲。以下对历史上出现的混讲的情形,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有人认为,既然三时教法是了义的,因而有意用三时教法去解说、诠释初时教法和二时教法,因而导致混讲,这是有意混讲。
B、知道判教,但故意将不同教理体系混讲,这算有意混讲。
C、日常宣说佛法时,无意混讲无所谓,有意混讲应该避免。
D、日常宣说佛法时,不管是无意混讲还是有意混讲都应该避免。

7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依照经文“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俱时而显现,心境界亦然。”以下的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这里的“心”,是指圣者能见的凡夫心,就是藏识。
B、这里的“境界”,梵文是svagocara,应该译为“自境界”,或者“自行处”,就是自心显现的境界。
C、这个境界就是心的行处,只是自心的显现,这个境界不在心之外,或者说,心在自境界中同时显现。
D、心和心自显现的境界,如同大海的波浪就是海,镜子中的影像不离镜子,梦境只在梦中一样,是不分离的。

8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依照经文“境界不具故,次第而转生,识以能了知,意复意谓然”,以下的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这里的“境界”,梵文是viṣaya,就是外境,就是凡夫误以为的心外事物。
B、“不具”,梵文是vaikalya,意思是不具备、不具有、欠缺的意思。
C、由于外境不具有,所以有的只是转识的次第生起。
D、“识以能了知”,这个“识”是指第六识,就是用第六识去了知,就是去分别。

9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意复意谓然”这句经文中的“意”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第一个“意”,是指第七识,梵文是manas,是从man这个词根而来,这个“意”就有执著的意思。
B、第二个“意”是动词,梵文是manyate,词根是man,勉强用现代汉语翻译就是执著的意思,这个执著就是“意”。
C、这句偈颂里第一个“意”是动词,是执著的意思;第二个“意”指的是第七识。
D、意复意谓然,这句经文的意思就是用具有执著作用的心识,“意”去执著、去“意”。

10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依照经文“境界不具故,次第而转生,识以能了知,意复意谓然,五识了现境,无有定次第”,以下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没有外境,只有转识的次第生起。
B、转识包括第六识的了知、第七识的执著和前五识的“现所见”。
C、“无有定次第”是指,在圣者的定境中,转识次第生起这件事儿就没有了。
D、“无有定次第”是指,五识“现所见”没有固定的次第。

11 依照经文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于“无有定次第”中的“定”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这里的“定”,梵文samāhita,是一种外道修行的禅定。
B、这里的“定”,梵文samāhita,是《楞伽经》中出现的第7个与“定”有关的词。
C、这里samāhita表示的“定”,是专指见道登初地之后圣者的定境。
D、这里samāhita表示的“定”,不是外道修行的各种禅定,是专指八地以上圣者的定境。

12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经文“彩色中无文,非笔亦非素,为悦众生故,绮焕成众像。”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彩色中无文”,就是画家画的画里并没有文字,也就是并没有明确地告诉你什么。
B、“非笔亦非素”,“笔”是指“画笔”,“素”是指“简单”。
C、不是笔能够告诉你什么,也不是画布能够告诉你什么,只是画家用颜料涂抹出,让人觉得绚丽多彩的画面而已。
D、面对同一幅画,不同的观赏者,都会做出不同的解读,也就是画面和人们以为画面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可以完全脱节的。绘画如此,语言也是如此。

13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经文“言说则变异,真实离文字”理解正确有哪些?

A、这里的“变异”,梵文是vyabhicāra,这个词的基本意思是相离、脱离。
B、“言说则变异”,指言说的特征是言说本身与人们以为的言说的意思相脱离。
C、“真实离文字”,指文字与人们以为的文字的真实所指是相脱离的。
D、这段经文的意思,就是言说与言说所指相脱节,这个言说的特征,就使得佛陀用言说,向凡夫讲说佛陀证悟的真实和真实性,这件事显得很是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14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依照经文“我所住实法,为诸修行说,真实自证处,能所分别离,此为佛子说,愚夫别开演”,以下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佛陀已经安住于真实法中,但佛陀也只能向修行者教授真实。
B、因为自证处的真实,没有分别的能和所,而言说必有能言说和所言说。
C、所以这自证处的真实法,我只给发心的菩萨们宣说,向一般凡夫只能宣说不了义的法。
D、圣者证悟的真实讲说出来,每个众生都可以理解。

15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于凡夫境界的言说,以下哪些理解是正确的?

A、言说根本不存在的事物,就是给根本不存在,只是无明凡夫误以为存在的心外事物安立名言。
B、这种言说与言说的根本不存在的对象事物,是相脱离的。
C、言说凡夫境界,是因为凡夫以为凡夫境界是存在的,凡夫以为言说在凡夫境界是有明确所指的。
D、实际上,凡夫境界根本不存在,凡夫以为言说在凡夫境界的所指是根本不存在的。
E、在凡夫境界的言说,与根本不存在的言说所指,不可能是契合的。

16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依照经文“种种皆如幻,所见不可得,如是种种说,随事而变异” ,以下哪些理解是正确的?

A、凡夫境界的种种事物,如同幻术师表演的幻象,凡夫心外的所见事物根本不存在。
B、“随事而变异”的“变异”,梵文是vyabhicāra,是“相离”的意思。
C、凡夫境界的种种事物,如同幻术师表演的幻象,幻象不真实是因为它是变化的。
D、圣者证悟的真实因然不可言说,但凡夫境界是言说可以诠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