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71/课后自测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71

一、填空题

二、在线测试题

选择题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菩萨要想知道能取所取分别境界只是自心显现,应该做到哪些?

A、远离世俗,到深山里修苦行。
B、远离喧嚣、聚众和昏睡等等障碍。
C、在前夜、中夜和后夜减少睡眠而努力观修。
D、舍弃外道邪论、典籍和声闻、缘觉二乘之相。

2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经文“通达自心分别之相”,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通达”,梵文是gatiṃgata,是亲证。
B、“通达”,梵文是gatiṃgata,只是一般的了知。
C、“通达自心分别之相”,就是证得了分别之相是自心显现,这就是见道位。
D、能够“通达自心分别之相”的是加行位。

3 依照经文“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住智慧心所住相已,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这句经文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住智慧心所住相”,实叉难陀的这个翻译中的“所住”二字是多余的,最好译为“住智慧心相”或“心住智慧相”。
B、“上”梵文是upariṣṭāda,意思就是“在上方”,指见道之后的圣者位;“圣”梵文是ārya,就是专指见道之后的修行者;“智”梵文是jñāna,就是专指圣者心。
C、如果菩萨已经心安住于智慧之相了,就应该修行三种“上圣智相”。
D、心安住于智慧的相,就是见道之后的圣者的心相。

4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见道后的菩萨要修“无影像相”、“一切诸佛愿持相”、“自证圣智所趣相”,“于此三相修行不舍”最终会获得哪些结果?

A、修行者获得这三种相之后,就只有ābhāsa的显现,没有nimitta的分别。
B、修行者获得这三种相之后,就能舍弃“跛驴心智慧相”。
C、这三种相修行成就了,就入菩萨第八地。
D、这三种相修行成就了,就入菩萨第十地。

5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初地到七地菩萨,要修行“上圣智”三种相,下列对其中的“无影像相”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无影像相”,梵文是nirābhāsalakṣaṇa,就是没有ābhāsa的“相”,其中nirābhāsa指“无影像”,就是“无似相”。
B、此处的“无影像相”,就是无外相,就是没有nimitta的“相”,就是修“无外相相”。
C、见道之后,初地到七地,虽无外相(nimitta),但往昔在阿赖耶识中种下的杂染种子还在,还会有ābhāsa的显现,因此,初地到七地就要修“无似相相”。
D、修“无似相相”,就是从“有似相”向“无似相”转变。

6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初地到七地要修“无似相相”,怎样才能实现从“有似相”向“无似相”转变?怎样才能生起“无似相相”?

A、要想生起“无似相相”,就要“惯习一切二乘、外道相”,“惯习”梵文是paricaya,也可以译为“熟悉”。
B、要想生起“无似相相”,就要先修行一切二乘、外道的法,然后再修行大乘法。
C、要想生起“无似相相”,就是要知道为什么会有ābhāsa的显现,原因就是二乘和外道执著心外有事物的这个虚妄分别,正是往昔持二乘或外道见,执心外有事物的虚妄分别,在阿赖耶识中种下了杂染种子。
D、见道了,就要彻底地熟悉二乘和外道的以为心外有事物的见解,以大乘佛法的“唯识无境”的正见观之,再也不对ābhāsa起分别了,这就是“惯习一切二乘、外道相”,以此成就“无似相相”的上圣智。

7 “nirābhāsa”无似相,这个词在《楞伽经》中,甚至在整个佛陀三时教理中,是举足轻重、至关重要的核心词之一,请于下列选项中,选出对于“nirābhāsa”的误译、错译的情况,以及由此造成的后果。

A、nirābhāsa无似相,实叉难陀译为“无影像”,这个翻译还是可以的。
B、在《楞伽经》中nirābhāsa这个词,求那跋陀罗译为“无所有”、“无受”或“无所受”。
C、在《楞伽经》中nirābhāsa这个词,菩提流支译为“无所有”、“寂静”。
D、求那跋陀罗的《楞伽经》汉译本,是三个译本中流行最广的,因此,求那跋陀罗对nirābhāsa的错误翻译,是造成千百年来汉传佛教误读《楞伽经》的重要原因之一。

8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对经文“一切诸佛愿持相者,谓由诸佛自本愿力所加持故,而得生起”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一切诸佛愿持相”,梵文是sarvabuddhasvapraṇidhānādhiṣṭhānalakṣaṇa,直译就是“一切诸佛自本愿加持相”,这个“加持相”是由过去诸佛的自本愿的加持而生起。
B、往昔诸佛,在做菩萨的时候都发过大愿,愿一切众生皆成佛道。现在已经成佛了,所以一切众生皆成佛道的大愿,就时时刻刻加持于一切众生。
C、“了境如幻”的登地菩萨们,正是在诸佛这个大愿的加持下,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行持真实无伪的波罗蜜。就是以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实现“转染成净”,这就是“一切诸佛愿持相”的上圣智。
D、以“一切诸佛愿持相”可以知道,圣位菩萨的修行,是在诸佛愿心加持下而实现的。这就是《金刚经》中说的“如来善护念诸菩萨”,这就是《楞伽经》第一品经文中说的“为诸如来之所摄受”。

9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对经文“自证圣智所趣相者,谓由不取一切法相,成就如幻诸三昧身,趣佛地智故,而得生起”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自证圣智所趣相”,梵文是pratyātmāryajñānagatilakṣaṇa,直译就是“趋向自证圣智相”。
B、这个“趋向自证圣智相”,是由不执著一切佛陀的言说法相,成就如幻三昧身,度化众生,趋向佛地而生起。
C、不取一切法相的“法相”,在这里是指凡夫境界的一切法相。
D、如幻三昧身,是“意生身”,在《楞伽经》后边经文中会讲到,登初地就可以成就“意生身”,游化诸国,度化众生。菩萨以此修行,从而消除亲证真如的种种障碍,为登八地以正智攀缘真如做好准备,这就是“自证圣智所趣相”的上圣智。

10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下列对“上圣智三相”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A、初地到七地菩萨要修行“上圣智三相”。
B、初地到七地这个阶段,是以ābhāsa(似相)为境,以转染成净为行,以登八地为果。这境、行、果与这“上圣智”三相是相对应的。“无似相相”就是“境”上的上圣智;一切诸佛愿持相,就是“行”上的上圣智;自证圣智所趣相,就是“果”上的上圣智。
C、“上圣智”对应七种第一义的第二种第一义,就是“智境界”或“智所行”。
D、“上圣智三种相”修行成就了,就能证得“自内证圣智境界”,亲证圣者证悟的真实性,能够攀缘真如,登八地菩萨位。

11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下列对“圣位菩萨的修行与凡夫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哪些?

A、虽然资粮位凡夫无法修行圣位菩萨的法,但资粮位凡夫听闻圣者的修法之后,可以心向往之,这就是在阿赖耶识中熏习近似的清净种子。
B、佛陀给凡夫讲圣者的修行,是为凡夫树立榜样。凡夫可以比照圣位的修行,在资粮位做近似的修行。
C、凡夫可以比照圣者修“无似相相”而修“无外相相”。
D、凡夫可以比照圣者发的真实菩提心而发起近似的世俗菩提心,凡夫也可以比照圣者成就如幻三昧的“意生身”度众生而尽力在娑婆世界度众生。


判断题


判断题 每题1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菩萨应该远离喧嚣、聚众和昏睡等等障碍;在前夜、中夜和后夜减少睡眠而努力观修;舍弃外道邪论、典籍和声闻、缘觉二乘之相,这是资粮位、加行位的修行,目的是为了亲证能取所取只是自心显现出来的。

正确
错误

2 “nirābhāsa”这个词在《楞伽经》中,甚至在整个佛陀三时教理中,是举足轻重、至关重要的核心词之一。求那跋陀罗的《楞伽经》汉译本,是三个译本中流行最广的,因此,求那跋陀罗对nirābhāsa的错误翻译,是造成千百年来汉传佛教误读《楞伽经》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确
错误

3 因为三时教法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可以直陈真实,所以《楞伽经》中有大量对圣位菩萨的修法的讲授和描述,这是三时教法经典的特点。

正确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