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72/内容提要

来自楞伽经导读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楞伽经》导读072

2-11-01兔角无与牛角有

【本讲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诸菩萨心之所念,承一切佛威神之力白佛言:“唯愿为说百八句差别所依圣智事自性法门,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为诸菩萨摩诃萨堕自共相者,说此妄计性差别义门。知此义已,则能净治二无我观境,照明诸地,超越一切二乘、外道三昧之乐,见诸如来不可思议所行境界,毕竟舍离五法自性,以一切佛法身智慧而自庄严,入如幻境,住一切刹、兜率陀宫、色究竟天,成如来身。”

佛言:“大慧,有一类外道,见一切法随因而尽,生分别解,想兔无角,起于无见。如兔角无,一切诸法悉亦如是。复有外道,见大种、求那、尘等诸物、形量、分位各差别已,执兔无角,于此而生牛有角想。“大慧,彼堕二见,不了唯心,但于自心增长分别。大慧,身及资生、器世间等,一切皆唯分别所现。大慧,应知兔角离于有无,诸法悉然,勿生分别。

云何兔角离于有无?互因待故。分析牛角乃至微尘,求其体相终不可得。圣智所行远离彼见,是故于此不应分别。”


内容提要

现在开始学习《楞伽经》第二品的第11段经文。

一、“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诸菩萨心之所念,承一切佛威神之力白佛言:‘唯愿为说百八句差别所依圣智事自性法门,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为诸菩萨摩诃萨堕自共相者,说此妄计性差别义门”。

这时,大慧菩萨知道众菩萨们的心念,在诸佛威神力的加持下,向佛陀提问:请您基于前面讲过的,能覆盖凡夫心外一切事物的108对差别范畴,宣讲一下名为“圣智事自性”的法门。 “圣智事自性”,梵文是āryajñānavastupravicaya。āryajñāna,圣智,就是见道之后,圣位菩萨的智慧。vastu,一般译为“事”或者“事物”,就是误以为的凡夫心外存在的事物。pravicaya,是“观察”的意思。这个词实叉难陀没有译,求那跋陀罗和菩提流支都译为“分别”,译的不好,容易与vikalpa这个表示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的“分别”相混淆。这句话直译就是“圣智观察事物”,就是立足于圣者境界,以圣智观察凡夫境界。 大慧菩萨说,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依据这个圣智观察事物的法门,为那些堕入自共相的菩萨们,讲说遍计所执自性的差别境界。 “堕自共相”,就是堕入有自相与共相分别的境界,就是堕入凡夫境界。 “妄计性”,梵文是parikalpitasvabhāva,就是三自性中的“遍计所执自性”。

二、“知此义已,则能净治二无我观境,照明诸地,超越一切二乘、外道三昧之乐,见诸如来不可思议所行境界,毕竟舍离五法自性,以一切佛法身智慧而自庄严,入如幻境,住一切刹、兜率陀宫、色究竟天,成如来身’”。

大慧菩萨为什么要请佛陀讲这个圣智观察事物的法门呢?为什么要请佛陀讲遍计所执自性差别境界呢?原因是只要能够很好地知晓、通达这个法义,就可以进入清净的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境界,这就是见道。进而就能够很好地明了初地、二地、三地、四地等等诸地境界。就可以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和外道的禅定之乐,这就是初地到七地的修行。再进而就可以见到如来不可思议所行境界,舍离“五法三自性”等等这些佛陀的言说法,这就是登八地菩萨位。直至“以一切佛法身智慧而自庄严”,这就是亲证真如,成就如来法身具足充满智慧法,这就是成佛。成佛之后,入如幻境界,就是入如梦如幻的凡夫境界,度如梦如幻的众生。生于一切佛刹土,生于兜率陀天和色究竟天,成就如来的化身和报身。佛陀在娑婆世界,示现化身度凡夫;佛陀在色究竟天,示现报身度菩萨。

三、“佛言:‘大慧,有一类外道,见一切法随因而尽,生分别解,想兔无角,起于无见。如兔角无,一切诸法悉亦如是”。

佛陀开始回答大慧的问题,佛陀说,大慧呀,有一种外道执著无性,“无性”,梵文是nāstitva,其中nāsti是na加上asti,直译就是“非有”。在前面的课程中讲过了,在梵文里没有“有无”的“无”,汉译的“无”,在梵文中是“非有”。这就表示“有”与“无”,也就是“有”与“非有”是相待的,就是“有性”是与“非有”,也就是与“无”相待而成立。“无性”也就是“非有性”,是与“有”相待而成立的。 因此,这种外道执著的“无性”,也就是“非有性”,是与“有性”相待而立的。就是这种外道有分别想,注意是“分别”,就是以为心外有事物,只不过这事物由于产生它的原因消失了,这个事物的存在性也就随之消失了,这就是“随因而尽”。这种外道认为事物会消失,消失了就是不存在了,这就如同兔角的“无”。大家注意,“兔无角”是相待于“牛有角”而成立的。因为,如果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像牛一样的有角的动物,人们也不会说兔无角。正是人们看到了像牛一样的有角的动物,才会在比较、相待中说兔无角。所以兔角的“无”与牛角的“有”,是相待而成立的。这种外道认为世间一切事物,最终都会随因而尽,就是都会归于消亡。因此,这种外道认为,一切事物最终都会如兔角一般不存在,这就是这种外道的“无性见”。

四、“复有外道,见大种、求那、尘等诸物、形量、分位各差别已,执兔无角,于此而生牛有角想”。

这里的“大种”,就是指四大种——地、水、火、风。 “求那”,梵文是guṇa,基本的意思是“功德”。翻译家求那跋陀罗,他的梵文名字就是guṇabhadra,意译为“功德贤”。在这里,“求那”是指印度有些外道认为的,世界万事万物产生的原因。 “尘”,梵文是aṇu,有时译作“极微”,这是印度有些外道认为的组成这个世界万事万物的最小单位。 佛陀说,还有一种外道,见到由四大、或由求那、或由极微等产生出实有的事物,这些实在事物还有形状和位置等等的差别。因此,这些外道虽执著兔无角,但对于这些实有的事物,生起了牛有角的妄想。

五、“大慧,彼堕二见,不了唯心,但于自心增长分别”。

佛陀说,大慧呀,上面这两种外道堕入了“有和无”的二边见。第一种外道认为,心外事物原来存在,后来不存在,从“有”变化为“无”。第二种外道认为,心外事物原来不存在,后来由四大等组合而存在,从“无”变化为“有”。这种有无相待,有无转变,就是“有无二边见”。

佛陀说,他们为什么会堕入有无二边见呢?因为他们不知道“唯心”的道理,不知道其实心外事物根本不存在,根本就没有存在过,根本就没有“从无到有”或“从有到无”的生与灭。有的只是没有心外事物的生与灭,却误以为有心外事物的生与灭的错觉,有的只是虚妄分别。这两种外道不知道“唯识无境”的道理,执著于心外事物的“有性”或“无性”,因此增长对自心境界的分别。

六、“大慧,身及资生、器世间等,一切皆唯分别所现”。

佛陀说,大慧呀,身体、财产和住处,也就是凡夫心外的一切事物,都只是虚妄分别。

七、“大慧,应知兔角离于有无,诸法悉然,勿生分别”。

佛陀说,大慧呀,从圣者的角度看,兔角是远离“有无”的,不应该分别。为什么?因为其实兔角从来、压根、根本就没有存在过,所以不要对兔角起分别。凡夫心外的一切事物也是远离“有无”的,因此,不应分别。

八、“云何兔角离于有无?互因待故。分析牛角乃至微尘,求其体相终不可得。圣智所行远离彼见,是故于此不应分别”。

佛陀说,为什么兔角远离有无?因为“有与无”是相依观待,互为原因。远离“有无”就是不能分别兔角的“无”。由于分析到最极微,其实事物的存在性是没有的,所以圣智境界也要远离牛角的“有”,因此也不应分别牛角的“有”。

这就是佛陀对大慧菩萨问,如何以圣智观察凡夫境界事物差别之相,这个问题的回答。佛陀以分析两种外道见为例,告诉我们,圣者观凡夫心外事物,就是要远离“有无”,要远离“生灭”。

梵汉经文

atha khalu mahāmatir bodhisattvo mahāsattvaḥ punar eva tasyā bodhisattvaparṣadaś cittāśayavicāram ājñāya āryajñānavastupravicayaṃ nāma dharmaparyāyaṃ sarvabuddhādhiṣṭhānādhiṣṭhito bhagavantaṃ paripṛcchati sma deśayatu me bhagavān āryajñānavastupravicayaṃ nāma dharmaparyāyam aṣṭottarapadaśataprabhedāśrayam yam āśritya tathāgatā arhantaḥ samyaksaṃbuddhā bodhisattvānāṃ mahāsattvānāṃ svasāmānyalakṣaṇapatitānāṃ parikalpitasvabhāvagatiprabhedaṃ deśayanti yena parikalpitasvabhāvagatiprabhedena suprativibhāgaviddhena pudgaladharmanairātmyapracāraṃ prativiśodhya bhūmiṣu kṛtavidyāḥ sarvaśrāvakapratyekabuddhatīrthakaradhyānasamādhisamāpattisukham atikramya tathāgatācintyaviṣayapracāragatipracāraṃ pañcadharmasvabhāvagativinivṛttaṃ tathāgataṃ dharmakāyaṃ prajñājñānasunibaddhadharmaṃ māyāviṣayābhinivṛttaṃ sarvabuddhakṣetratuṣitabhavanākaniṣṭhālayopagaṃ tathāgatakāyaṃ pratilabheran ||


【求譯】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知大菩薩衆心之所念,名聖智事分別自性經,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世尊,唯願爲說聖智事分別自性經,百八句分別所依。如來、應供、等正覺依此分別,說菩薩摩訶薩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以分別說妄想自性故,則能善知周遍觀察人法無我,淨除妄想,照明諸地,超越一切聲聞、緣覺及諸外道諸禪定樂,觀察如來不可思議所行境界,畢定捨離五法自性,諸佛如來法身,智慧善自莊嚴,超幻境界,昇一切佛刹、兜率天宮乃至色究竟天宮,逮得如來常住法身。”

【菩譯】爾時聖者大慧菩薩摩訶薩,知諸大菩薩衆心之所念,承佛如來住持之力,問於如來名聖智行分別法門體:“世尊!願爲我說名聖智行分別法門體,依百八見分別說,如來、應、正遍知依此百八見,爲諸菩薩摩訶薩分別說自相同相妄想分別體修行差別法。大慧諸菩薩善得此妄想分別自體法行差別,能淸淨人無我法無我,善解諸地,過諸聲聞辟支佛禪定三摩跋提之樂,得諸佛如來不可思議境界修行故;得離五法自體相行,入諸佛法身體眞實行故;得如來法身善決定處,如幻境界所成故;一切國土從兜率天阿迦尼吒處得如來法身故。”

【實譯】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知諸菩薩心之所念,承一切佛威神之力白佛言:“唯願爲說百八句差別所依聖智事自性法門,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爲諸菩薩摩訶薩墮自共相者,說此妄計性差別義門。知此義已,則能淨治二無我觀境,照明諸地,超越一切二乘、外道三昧之樂,見諸如來不可思議所行境界,畢竟捨離五法自性,以一切佛法身智慧而自莊嚴,入如幻境,住一切刹、兜率陀宮、色究竟天,成如來身。”


【求译】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大菩萨众心之所念,名圣智事分别自性经,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圣智事分别自性经,百八句分别所依。如来、应供、等正觉依此分别,说菩萨摩诃萨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以分别说妄想自性故,则能善知周遍观察人法无我,净除妄想,照明诸地,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诸禅定乐,观察如来不可思议所行境界,毕定舍离五法自性,诸佛如来法身,智慧善自庄严,超幻境界,升一切佛刹、兜率天宫乃至色究竟天宫,逮得如来常住法身。”

【菩译】尔时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知诸大菩萨众心之所念,承佛如来住持之力,问于如来名圣智行分别法门体:“世尊!愿为我说名圣智行分别法门体,依百八见分别说,如来、应、正遍知依此百八见,为诸菩萨摩诃萨分别说自相同相妄想分别体修行差别法。大慧诸菩萨善得此妄想分别自体法行差别,能清净人无我法无我,善解诸地,过诸声闻辟支佛禅定三摩跋提之乐,得诸佛如来不可思议境界修行故;得离五法自体相行,入诸佛法身体真实行故;得如来法身善决定处,如幻境界所成故;一切国土从兜率天阿迦尼吒处得如来法身故。”

【实译】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诸菩萨心之所念,承一切佛威神之力白佛言:“唯愿为说百八句差别所依圣智事自性法门,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为诸菩萨摩诃萨堕自共相者,说此妄计性差别义门。知此义已,则能净治二无我观境,照明诸地,超越一切二乘、外道三昧之乐,见诸如来不可思议所行境界,毕竟舍离五法自性,以一切佛法身智慧而自庄严,入如幻境,住一切刹、兜率陀宫、色究竟天,成如来身。”


bhagavān āha iha mahāmate eke tīrthyāstīrthyadṛṣṭayo[1] nāstitvābhiniviṣṭā vikalpabuddhihetukṣayasvabhāvābhāvān nāsti śaśasya viṣāṇaṃ vikalpayanti | yathā śaśaviṣāṇaṃ nāsti evaṃ sarvadharmāḥ | anye punar mahāmate bhūtaguṇāṇudravyasaṃsthānasaṃniveśaviśeṣaṃ dṛṣṭvā nāsti śaśaśṛṅgābhiniveśābhiniviṣṭā asti gośṛṅgam iti kalpayanti | te mahāmate antadvayadṛṣṭipatitāś cittamātrānavadhāritamatayaḥ | svacittadhātuvikalpena te puṣṇanti | dehabhogapratiṣṭhāgativikalpamātre mahāmate śaśaśṛṅgaṃ nastyastivinivṛttaṃ na kalpayet tathā mahāmate sarvabhāvānāṃ nāstyastivinivṛttaṃ na kalpayitavyam ||


【求譯】佛告大慧:“有一種外道,作無所有妄想計著,覺知因盡,兎無角想。如兎無角,一切法亦復如是。大慧!復有餘外道,見種、求那、極微、陀羅驃、形、處橫法各各差別。見已,計著無兎角橫法,作牛有角想。大慧!彼墮二見,不解心量,自心境界妄想增長。身、受用、建立妄想限量,大慧!一切法性亦復如是,離有無,不應作想。

【菩譯】佛告聖者大慧菩薩:“有一種外道邪見執著空無所有,妄想分別智因有二,自體無體,分別兎角無,如兎角無諸法亦無。大慧!復有餘外道,見四大功德實有物,見各各有差別相實無兎角,虛妄執著妄想分別實有牛角。大慧!彼諸外道墮於二見不知唯心,妄想分別增長自心界。大慧!如身資生器世間等,惟是心分別,不得分別兎角離於有無。大慧!不得分別一切諸法離於有無。

【實譯】佛言:“大慧!有一類外道,見一切法隨因而盡,生分別解,想兎無角,起於無見。如兎角無,一切諸法悉亦如是。復有外道,見大種、求那、塵等諸物、形量、分位各差別已,執兎無角,於此而生牛有角想。大慧!彼墮二見,不了唯心,但於自心增長分別。大慧!身及資生、器世間等,一切皆唯分別所現。大慧!應知兎角離於有無,諸法悉然,勿生分別。


【求译】佛告大慧:“有一种外道,作无所有妄想计著,觉知因尽,兔无角想。如兔无角,一切法亦复如是。大慧!复有余外道,见种、求那、极微、陀罗骠、形、处横法各各差别。见已,计著无兔角横法,作牛有角想。大慧!彼堕二见,不解心量,自心境界妄想增长。身、受用、建立妄想限量,大慧!一切法性亦复如是,离有无,不应作想。

【菩译】佛告圣者大慧菩萨:“有一种外道邪见执著空无所有,妄想分别智因有二,自体无体,分别兔角无,如兔角无诸法亦无。大慧!复有余外道,见四大功德实有物,见各各有差别相实无兔角,虚妄执著妄想分别实有牛角。大慧!彼诸外道堕于二见不知唯心,妄想分别增长自心界。大慧!如身资生器世间等,唯是心分别,不得分别兔角离于有无。大慧!不得分别一切诸法离于有无。

【实译】佛言:“大慧!有一类外道,见一切法随因而尽,生分别解,想兔无角,起于无见。如兔角无,一切诸法悉亦如是。复有外道,见大种、求那、尘等诸物、形量、分位各差别已,执兔无角,于此而生牛有角想。大慧!彼堕二见,不了唯心,但于自心增长分别。大慧!身及资生、器世间等,一切皆唯分别所现。大慧!应知兔角离于有无,诸法悉然,勿生分别。


ye punar mahāmate nāstyastivinivṛttā nāsti śaśaśṛṅgaṃ na kalpayanti tair anyonyāpekṣahetutvān nāsti śaśaviṣāṇam iti na kalpayitavyam | āparamāṇupravicayād vastvanupalabdhabhāvān mahāmate āryajñānagocaravinivṛttam asti gośṛṅgam iti na kalpayitavyam ||


【求譯】“大慧!若復離有無而作兎無角想,是名邪想。彼因待觀故,兎無角不應作想。乃至微塵,分別事性悉不可得。大慧!聖境界離,不應作牛有角想。”

【菩譯】“大慧!若有人離於有無,作如是言:‘無有有兎角分別。’不得分別無有有兎角,彼人見相待因,不得分別無兎角。何以故?大慧!乃至觀察微細微塵不見實事,離聖人智境界,不得分別有牛角。”

【實譯】“云何兎角離於有無?互因待故。分析牛角乃至微塵,求其體相終不可得。聖智所行遠離彼見,是故於此不應分別。”


【求译】“大慧!若复离有无而作兔无角想,是名邪想。彼因待观故,兔无角不应作想。乃至微尘,分别事性悉不可得。大慧!圣境界离,不应作牛有角想。”

【菩译】“大慧!若有人离于有无,作如是言:‘无有有兔角分别。’不得分别无有有兔角,彼人见相待因,不得分别无兔角。何以故?大慧!乃至观察微细微尘不见实事,离圣人智境界,不得分别有牛角。”

【实译】“云何兔角离于有无?互因待故。分析牛角乃至微尘,求其体相终不可得。圣智所行远离彼见,是故于此不应分别。”

  1. N tīrthyāstīrthyadṛṣṭayo;V tīrthyātīrthyadṛṣṭa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