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72/课后自测

来自楞伽经导读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72

一、填空题

二、在线测试题

选择题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依照经文“唯愿为说百八句差别所依圣智事自性法门”,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对“圣智事自性”的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圣智事自性”,梵文原文直译就是“圣智观察事物”,就是立足于圣者境界,以圣智观察圣者境界。
B、āryajñāna,圣智,就是见道之后,圣位菩萨的智慧。
C、vastu,一般译为“事”或者“事物”,就是误以为的凡夫心外存在的事物。
D、pravicaya,是“观察”的意思。这个词实叉难陀没有译,求那跋陀罗和菩提流支都译为“分别”,译的不好,容易与vikalpa这个表示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的“分别”相混淆。

2 依照经文“唯愿为说百八句差别所依圣智事自性法门,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为诸菩萨摩诃萨堕自共相者,说此妄计性差别义门”。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对这句经文的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这句经文的意思是,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依据这个圣智观察事物的法门,为那些堕入自共相的菩萨们,讲说遍计所执自性的差别境界。
B、“堕自共相”,就是堕入有自相与共相分别的境界。
C、“堕自共相”,就是堕入凡夫境界。
D、“妄计性”,梵文是parikalpitasvabhāva,就是三自性中的“依他起自性”。

3 依照经文“知此义已,则能净治二无我观境,照明诸地,超越一切二乘、外道三昧之乐,见诸如来不可思议所行境界,毕竟舍离五法自性”。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对这句经文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只要能够很好地知晓、通达“圣智事自性”这个法义,就可以进入清净的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境界,这就是加行位。
B、进而就能够很好地明了初地、二地、三地、四地等等诸地境界。
C、就可以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和外道的禅定之乐,这就是初地到七地的修行。
D、再进而就可以见到如来不可思议所行境界,舍离五法三自性等等这些佛陀的言说法,这就是登八地菩萨位。

4 依照经文“以一切佛法身智慧而自庄严,入如幻境,住一切刹、兜率陀宫、色究竟天,成如来身”。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下列对这句经文的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A、“以一切佛法身智慧而自庄严”,这就是亲证真如,成就如来法身具足充满智慧法,这就是成佛。
B、成佛之后,入如幻境界,就是入如梦如幻的凡夫境界,度如梦如幻的众生。
C、生于一切佛刹土,生于兜率陀天和色究竟天,成就如来的化身和报身。
D、佛陀在娑婆世界,示现化身度凡夫;佛陀在色究竟天,示现报身度菩萨。

5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佛说,有一种外道执著无性,依照经文“见一切法随因而尽,生分别解,想兔无角,起于无见。”以下对“无性”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无性”,梵文是nāstitva,其中nāsti是na加上asti,直译就是“非有”。
B、在梵文里没有“有无”的“无”,汉译的“无”,在梵文中是“非有”。
C、“有”与“无”,也就是“有”与“非有”是相待的,
D、“有性”是与“非有”,也就是与“无”相待而成立;“无性”也就是“非有性”,是与“有”相待而成立的。

6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经文“有一类外道,见一切法随因而尽,生分别解,想兔无角,起于无见。如兔角无,一切诸法悉亦如是”,以下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随因而尽”,就是以为心外有事物,只不过这事物由于产生它的原因消失了,这个事物的存在性也就随之消失了。
B、这类外道认为兔角的“无”与牛角的“有”,是相待而成立的。
C、这类外道认为世间一切事物,最终都会归于消亡。因此,认为一切事物最终都会如兔角一般不存在。
D、这句经文中的“分别”是分辨的意思。经文的意思是说,这类外道会想兔子是无角的,牛是有角的,正是看到了像牛一样的有角的动物,才会在比较、相待中说兔无角。

7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依照经文“复有外道,见大种、求那、尘等诸物、形量、分位各差别已,执兔无角,于此而生牛有角想”。对这句经文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还有一种外道,见到由四大,或由求那,或由极微等产生出了实有的事物,这些实在的事物还有形状和位置等等的差别。
B、“求那”,是指外道认为的组成这个世界万事万物的最小单位。
C、“尘”,梵文是aṇu,有时译作“极微”,这是印度有些外道认为的世间万事万物产生的原因。
D、佛陀说,这些外道虽执著兔无角,但对于这些实有的事物,生起了牛有角的妄想。

8 依照经文“大慧,彼堕二见,不了唯心,但于自心增长分别”,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佛陀说,前面两种外道堕入了“有和无”的二边见。
B、“有与无”是相互观待的,“有与无”是互相转化的,这就是“有无二边见”。
C、第一种外道认为,心外事物原来存在,后来不存在,从“有”变化为“无”。
D、第二种外道认为,心外事物原来不存在,后来由四大等组合而存在,从“无”变化为“有”。

9 依照经文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外道为什么会堕入有无二边见?

A、他们不知道“唯心”、“唯识无境”的道理,执著于心外事物的“有性”或“无性”,因此增长对自心境界的分别。
B、他们不知道其实心外事物根本不存在,根本就没有“从无到有”或“从有到无”的生与灭。
C、他们不知道有的只是没有心外事物的生与灭,却误以为有心外事物的生与灭的错觉,有的只是虚妄分别。
D、他们不了解兔角无为何无,牛角为何有。

10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经文“应知兔角离于有无,诸法悉然,勿生分别”,以下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兔角其实从来、压根、根本就没有存在过,所以兔角是离于有无的。
B、从圣者的角度看,兔角是远离有无的,不应该分别。
C、从凡夫的角度看,兔角的特征不能用凡夫听得懂的语言描述。
D、凡夫心外一切的事物也是远离有无的,因此不应分别。

11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经文“云何兔角离于有无?互因待故。分析牛角乃至微尘,求其体相终不可得。”以下哪些理解是正确的?

A、佛陀说,为什么兔角远离有无?因为兔角的无,就是眼前现见,不须分别。
B、远离“有无”就是不能分别兔角的“无” ,也不应分别牛角的“有”。
C、佛陀说,为什么兔角远离有无?因为“有与无”是相依观待,互为原因。
D、远离“有无”就是分析到最极微,其实事物的存在性是没有的。

12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大慧菩萨提问:如何以圣智观察凡夫境界事物差别之相?以下哪些是佛陀正确的回答?

A、佛陀说“应知兔角离于有无,诸法悉然,勿生分别”。
B、佛陀以分析二种外道见为例,告诉我们,圣者观凡夫心外事物,就是要远离“有无”,要远离“生灭”。
C、佛陀说“兔无角”是相待于“牛有角”成立的,因此兔角无和牛有角,都是成立的。
D、佛陀说圣智所行远离二种执“兔无角”的见解,就不会增长对自心境界的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