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91/课后自测

来自楞伽经导读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91

一、填空题

二、在线测试题

选择题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对“空如来藏”的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空如来藏就是藏识。
B、空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目的是空凡夫以为存在而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的遍计所执自性,这就是“空者即是妄计性句义”。
C、对于作为圣者才能见的杂染依他起自性的藏识本身是不能空的,只能转,转染成净。
D、对于作为圣者才能见的杂染依他起自性的藏识本身也是要空的。

2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对“不空如来藏”的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不空如来藏就是真如。
B、不空如来藏就是如来藏藏识。
C、不空如来藏就是圣者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真如不空。
D、不空如来藏也叫“如来藏心”,就是佛陀安立如来藏这个名言的核心法义。

3 依照经文“‘世尊,修多罗中说如来藏本性淸净,常恒不断,无有变易,具三十二相,在于一切众生身中,为蕴、界、处垢衣所缠,贪、恚、痴等妄分别垢之所污染,如无价宝在垢衣中。”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对“如来藏”的描述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如来藏的清净是从不清净转变为清净的。清净就是无分别,分别叫“杂染”。
B、佛陀用四个词描述如来藏。第一个词nitya,恒长;第二个词dhruva,坚固;第三个词śiva,安稳;第四个词śāśvata,不坏灭。实叉难陀把这四个词组合起来,译为“常恒不断,无有变易”。
C、这里讲的如来藏是不空如来藏,是如来藏心。
D、佛陀比喻如来藏心就像无价的宝贝缠裹在污秽的事物里。如来藏心住在凡夫以为存在的蕴、界、处之中,如来藏心受着贪嗔痴和虚妄分别的垢染。

4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对“如来藏、真如、在缠真如、藏识”这几个概念理解错误的有哪些?

A、不空如来藏就是真如,就是圣者证悟的真实性,所以如来藏和真如在法义上没有一点区别。
B、如来藏其实就是专指“空如来藏”,也就是藏识,也就是杂染依他起自性。
C、如来藏也叫作“在缠真如”,就是被污垢裹缠着的真如,叫作如来藏。
D、不空如来藏叫如来藏心,是如来藏的核心法义,这意味着如来藏其实就是专指“不空如来藏”。
E、空如来藏,就是缠裹着真如的垢衣,就是阿赖耶识。转染成净、转识成智,可以形象地比喻为脱掉垢衣,显现真如。

5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哪些是印度外道认为的“我”?

A、大梵天、自在天、神我,是印度外道认为作为世界的创造者的恒常的“我”。
B、大种、极微,是印度外道认为作为世界的最初始的因的恒常的“我”。
C、大种、极微、如来藏,是印度外道认为作为世界的最初始的因的恒常的“我”。
D、胜性、丈夫、自在、时和微尘,这五种也是印度外道认为的常、作者。

6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依据经文“外道说我是常作者,离于求那,自在无灭。世尊所说如来藏义,岂不同于外道我耶?”为什么大慧菩萨说佛陀讲的如来藏与外道的常、作者的“我”,好像听着没什么区别?

A、因为外道认为世界的创造者、世界的最初始的因的“我”也是恒常的。
B、因为外道认为世界的创造者、世界的最初始的因的“我”也是本然而存在的。
C、因为外道认为的这个“我”也是自在的。
D、因为外道认为的这个“我”也是不坏灭的。

7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依据经文“大慧,如来、应、正等觉以性空、实际、涅槃、不生、无相、无愿等诸句义,说如来藏。”以下对三解脱门理解错误的有哪些?

A、“性空”,梵文是śūnyatā,应该译为“空性”,空性、无相和涅槃合称“三解脱门”。
B、“实际”,也译为“真际”,是真如的异名,空性、实际和涅槃合称“三解脱门”。
C、“无相”,梵文是animitta,就是“无外相”,空性、无相和涅槃合称“三解脱门”。
D、“性空、实际、涅槃、不生、无相、无愿”中,空性、无相和无愿合称“三解脱门”。

8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依照经文“佛言:‘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如来、应、正等觉以性空、实际、涅槃、不生、无相、无愿等诸句义,说如来藏。为令愚夫离无我怖,说无分别、无影像处如来藏门。”佛陀为什么说,他宣讲的如来藏不同于外道的我?

A、因为如来宣讲了空性、无相和无愿,才宣说如来藏。
B、因为如来宣讲了无生、实际和涅槃,才宣说如来藏。
C、因为如来藏是基于“无我”而宣说,为了消除愚夫听受了“无我”法义之后的恐惧,而宣说如来藏。
D、因为佛陀宣说的是“无分别处如来藏”和“无影像处如来藏”。

9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经文“为令愚夫离无我怖,说无分别、无影像处如来藏门。”中的“无分别、无影像处”理解错误的有哪些?

A、“无分别处”,梵文nirvikalpa gocara,就是证无外相,但有似相,这是见道登初地的境界。登初地见真如。
B、“无分别处”,梵文nirvikalpa gocara,就是证两重无相,这是见道登初地的境界。登初地见真如。
C、“无影相处”,梵文nirābhāsa gocara,就是证无似相,这是从七地登上八地的境界。登八地证真如。
D、“无影相处”,梵文nirābhāsa gocara,就是证无外相,这是从七地登上八地的境界。登八地证真如。

10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经文“为令愚夫离无我怖,说无分别、无影像处如来藏门。未来、现在诸菩萨摩诃萨不应于此执著于我。”中佛说无分别、无影像处如来藏门,以下哪些理解是正确的?

A、佛陀宣说的如来藏之所以不同于外道的“我”,就在于佛陀是以“无分别处如来藏”和以“无似相处如来藏”来宣说如来藏的法义,这一点极其极其重要。
B、“无分别、无影像处如来藏门”这句经文是判断是佛法如来藏还是外道“我”的标准。
C、“无分别、无影像处如来藏门”说明佛陀是基于对凡夫境界的彻底的解构,是基于证唯识性而破增益,是基于圣者境界来宣说如来藏。
D、“无分别、无影像处如来藏门”这句经文是判断佛教内部是宣说真实如来藏义,还是披着佛教外衣曲解如来藏义而堕外道见的标准。

11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无我与如来藏是什么关系?

A、无我是破增益,如来藏是补损减。
B、圣者证悟的真实性、真如、不空如来藏,是基于“无我”而宣说。
C、有一句很重要的话是这样说的,真如是“二无我显”,如来藏是“二无我显”。
D、为了远离外道邪见,应该依止基于“无我”的如来藏。

12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于经文“大慧,譬如陶师于泥聚中,以人功、水、杖、轮、绳方便作种种器,如来亦尔,于远离一切分别相、无我法中,以种种智慧方便善巧,或说如来藏,或说为无我,种种名字各各差别。”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佛陀打了个比喻,犹如制陶工人聚合泥土,运用工艺和木棍、水、绳等制作陶器。这个比喻等同于《金刚经导读》课程中的汽车制造厂组装车间的例子,是在讲说“缘起无生”的道理。
B、佛陀打了个比喻,犹如制陶工人聚合泥土,运用工艺和木棍、水、绳等制作陶器。这个比喻等同于《金刚经导读》课程中的汽车制造厂组装车间的例子,是在讲说“缘生性空”的道理。
C、如来以运用种种智慧方便善巧和各种文字词句,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种种名字都在宣讲“一切分别相”。
D、如来以运用种种智慧方便善巧和各种文字词句,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其实都是在宣讲“诸法无我”和“远离一切分别相”。


判断题


判断题 每题1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不破增益,基于凡夫分别境界宣讲真实性,即便把这个真实性起名叫如来藏,也堕外道的“我”。

正确
错误

2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形象地讲,外道的“我”是凡夫梦中误以为的真实性,佛法的如来藏是“梦醒”真实性。

正确
错误

3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缠裹真如的那件污垢的衣服,可以名为藏识,即空如来藏,就是杂染依他起自性。

正确
错误

4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佛陀说,我宣说如来藏,恰恰就是为了摄受那些执著于我的外道,令他们不要堕在虚妄我执的分别见中,成就空性、无相和无愿三解脱,迅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正确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