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94/课后自测

来自楞伽经导读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94

一、填空题

二、在线测试题

选择题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依照经文“大慧!当有因者,谓内外法作因生果。”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应该如何理解“当有因”?

A、“当有因”梵文是bhaviṣyaddhetu,bhaviṣyat基本意思“必将成为”。有这个因必有那个果,这个因就是“当有因”。
B、在凡夫看来,太阳照耀石头这个因,必将导致石头温度升高这个果,这个因就是“当有因”。
C、“当有因”就是能作之因,可以成就内外法的生起。
D、“当有因”就是所作之因,可以成就内外法的生起。

2 依照经文“相属因者,谓内外法作缘生果,蕴种子等。”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应该如何理解“相属因”?

A、“相属因”梵文是saṃbandhahetu,saṃbandha这个词的基本意思是“相关”、“相随”、“关联”。
B、相属因是产生果的相关联的某种条件。
C、种子要发芽,凡夫认为还得有土壤、水分和阳光等等条件,这土壤、水分和阳光就是相属因。
D、“相属因”就是所作之缘,可以成就外法蕴和内法种子的生起。

3 依照经文“相因者,作无间相生相续果。”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应该如何理解“相因”?

A、“相因”梵文是lakṣaṇahetu,lakṣaṇa就是“相”,就是“似相”。
B、绝大多数的人们都会认为,这个世界是变化的,事物前后之间变化是有因果关系的,这个因就是“相因”。
C、此一时刻的小李绝不是前一时刻的小李,但前一时刻的小李是此一时刻小李的因,这就是在小李变化相续过程中的因,这就是“相因”。
D、“相因”就是事物自作无间而有相续果的生起。

4 依照经文“能作因者,谓作增上而生于果,如转轮王。”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应该如何理解“能作因”?

A、“能作因”梵文是kāraṇahetu,kāraṇa就是“能作”的意思,就是能主动去做。
B、众生主动发心去制作、去创造而成就的因,就是“能作因”。
C、线要由人去织才能成布,草要由人去编才能成席,这织和编就是能作因。
D、“能作因”就是这种能做增上事业而成就的因,有时力量很大,佛陀做了比喻,如同转轮王的神力。

5 依照经文“显了因者,谓分别生能显境相,如灯照物。”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应该如何理解“显了因”?

A、“显了因”梵文是vyañjanahetu,vyañjana是“显示”的意思。
B、“显了因”就是把凡夫已生分别的事物相,显示出来的因。
C、“显了因”就是把凡夫还未分别的事物相,显示出来的因。
D、凡夫以为心外有桌子,但在黑暗之中见不到桌子,用灯一照,桌子显了出来,这灯的光照就是“显了因”。

6 依照经文“观待因者,谓灭时相续断,无妄想生。”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应该如何理解“观待因”?

A、“观待因”梵文是upekṣāhetu,upekṣā有的翻译家译为“舍弃”、“抛弃”。“舍弃因”就是有所舍弃的因,就是灭时自作相续断,成为以为不分别的因。
B、相信死亡就是灭,在这个灭时,自身生命的相续也就断了,认为分别也就不会生起了。这就是“舍弃因”。
C、外道修成无想定,声闻修成灭尽定,他们认为无想定、灭尽定就是生死的解脱,不会再感生未来生命的相续。这就是舍弃因。
D、无想定对于外道,灭尽定对于声闻,就是“舍弃因”。

7 依照经文“大慧!此是愚夫自所分别,非渐次生,亦非顿生。”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经文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经文的意思是:佛陀说,大慧啊,这六种因都是愚夫们自己的妄想分别,既无渐生,也无顿生。
B、“渐”梵文是krama,“次第”的意思,“渐生”就是先因后果。
C、“顿”梵文是yugapad,“同时”的意思,“顿生”就是因果同时。
D、佛陀认为凡夫境界的事物,或是渐生,或是顿生。

8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佛陀为什么说“既无渐生也无顿生”?

A、如果是“顿生”,就是因果同时,那能作与所作就没有差别,也就是因与果没差别,所以找不到因的相,因此没有顿生。
B、如果是“渐生”,就是先因后果,因与果的属性依然找不到,因此也没有渐生。
C、在人们的理解中,父亲是因,儿子是果;先有父亲,后有儿子,好像是渐生。但是儿子未出生时,怎么能称呼是父亲呢?只有当儿子降生那一时刻才能称父亲,这又是因果同时,又是顿生。
D、只有无生!凡夫境界根本就没有生,只要认为有生,就会堕入渐生与顿生的戏论。

9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经文“诸计度人言以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等,所生能生互相系属,次第生者理不得成,皆是妄情执著相故。”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计度人”梵文是tārkika,“计度者”指处于分别状态下的思辨的凡夫。
B、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和增上缘。这四种缘才是真正的佛陀了义因果。
C、佛陀说,思辨的凡夫用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和增上缘这四种缘,建立能生与所生。
D、这能生与所生好像是先因后果的次第相生,其实渐生并不成立,只是执著遍计所执自性相而已。

10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和增上缘”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这四种缘是从凡夫心识的思辨性上讲因果。
B、这四种缘是凡夫以为的因果,是印度外道的观点。
C、佛陀有时借用这四种缘,作为方便说接引众生。
D、真正的佛陀了义教法的心识上的因果,是“眼识转起模型”。

11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下列对“渐生和顿生”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A、“渐”梵文是krama,“次第”的意思。“渐生”就是先因后果。
B、“顿”梵文是yugapad,“同时”的意思。“顿生”就是因果同时。
C、没有渐生或顿生,因为身、资与住处等一切事物,只是自心所现,因此,心外事物的自相和共相都不存在,只是由于自心所现的分别,识产生了。
D、我们应该以远离因缘造作和合相的渐生、顿生的邪见,而努力修习。

12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下列对“缘起的生和灭”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A、没有什么由缘起的生和灭,只有缘起分别才有生和灭。
B、没有什么缘起的生和灭就是说没有由缘起愚夫们分别而误以为有心外事物的生和灭。但缘起还是真有生和灭的,那就是杂染的依他起自性的生和灭,就是虚妄分别的生和灭。
C、缘起中并没有诸法的有无生起,只是由于习气,迷惑的心显现三有,原本就不存在的东西,不会由缘起而生而灭。
D、缘起没有事物生,因此凡“有”,皆是世俗言说。


判断题


判断题 每题1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佛陀在这里举了六种佛陀以为的产生世间万法的因,实叉难陀译为:当有因、相属因、相因、能作因、显了因和观待因。

正确
错误

2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当有因、相属因、相因、能作因、显了因和观待因”是从凡夫心识所显出的存在性上讲因果。

正确
错误

3 如果能观有为法如同石女儿和虚空花,那么就能远离能见能取所取的迷惑。

正确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