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97/课后自测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97

一、填空题

二、在线测试题

选择题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经文“未来外道亦复如是,恶见熏习,妄心增长,执一异等,自坏坏他,于离有无无生之论,亦说为无。”以下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这里的“亦说为无”的“无”梵文是nāstikā,意思是“执空者”、“执无者”。
B、在未来的道路上一定会有人,以外道邪见习气而增长虚妄分别,因此,执著一异、俱不俱等四句,从而既毁坏自己,也败坏他人。
C、“于离有无无生之论,亦说为无”是指那些执四句、自坏坏他者,反而将远离了“有无”二边而宣说无生法义的人,称为顽空者、断灭者。
D、“于离有无无生之论,亦说为无”这句经文的形容,就是如今佛教界现状的标准写照。

2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为什么佛陀说那些把凡夫境界从来“无生”的法义,当做顽空见、断灭见批判的人,他们诽谤了因果?

A、因为他们虽然貌似是在维护因果,殊不知他们维护的世俗因果是假因果,因此诽谤了因果。
B、因为他们维护假因果的后果,就是昧于真因果,因此诽谤了因果。
C、因为他们就是不能认同、不能接受胜义因果,因此诽谤了因果。
D、因为他们坚信胜义因果不空,因此诽谤了因果。

3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在当下这个深度末法时期,要想宣讲佛陀大乘无生法义应该怎么做?

A、在当下这个深度末法时期,要想宣讲佛陀大乘无生法义,就得发大心。
B、在当下这个深度末法时期,要想宣讲佛陀大乘无生法义,就得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被大量的自诩为佛教徒的人,斥责为顽空见、断灭者。
C、在当下这个深度末法时期,要想宣讲佛陀大乘无生法义,就得有勇气接受、承当来自无数佛教徒的批判、抵制、谩骂、围攻、诬陷和诅咒。
D、要知道谩骂,非谩骂,名谩骂,诅咒也是无生。

4 依据经文“大慧!譬如翳目见有毛轮,互相谓言此事希有。而此毛轮非有非无,见不见故。外道亦尔,恶见分别,执著一异、俱不俱等,诽谤正法,自陷陷他。”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A、佛陀说,那些生翳病的人看见毛,就相互说:看哪,好稀奇啊!其实毛根本没有产生,只是愚痴的翳病患者以为心外有毛存在。
B、毛非有非无,见而非见,是玄妙难测的存在。
C、只要执著外道邪见而虚妄分别,就执著有与无的二边,执著俱与不俱,诽谤正法,伤害自己和他人。
D、佛陀用“翳病”作比喻,告诉愚痴的翳病患者以为心外有毛存在,只是错觉。

5 依据经文“大慧!譬如火轮实非是轮,愚夫取著,非诸智者。外道亦尔,恶见乐欲执著一异、俱不俱等一切法生。”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A、佛陀说,旋火轮不是轮,是愚夫们而非智者们,妄想分别轮的存在。
B、愚夫们堕入外道邪见,在以为一切事物产生之中,虚妄分别一异、俱不俱。
C、凡夫是在误以为心外事物产生这个前提下而执四句的,要想远离四句,就只能是领受心外事物其实没有产生。
D、佛陀用“旋火轮”作比喻,让凡夫领受心外事物不过是心的显现,只是虚妄分别。

6 依据经文“大慧!譬如水泡似玻璃珠,愚夫执实奔驰而取,然彼水泡非珠非非珠,取不取故。外道亦尔,恶见分别习气所熏,说非有为生,坏于缘有。”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A、佛陀说,天下雨的时候,水泡显现得如同玻璃宝珠一般,愚夫们执著玻璃宝珠的存在,跑向那里。其实只是水泡,不是宝珠,愚夫以为是宝珠,就是“非珠非非珠”。
B、“取而不取”,就是愚夫去抓取宝珠,而实际抓不到宝珠。
C、愚夫们受到外道分别邪见的习气熏习,他们宣称:由于“缘”——不存在的事物可以生,存在的事物可以灭。
D、这里,佛陀用“水泡”作比喻,告诉凡夫们,心外事物的存在如同水泡般当生即灭。

7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经文“非有为生,坏于缘有。”以下理解错误的有哪些?

A、这句话的梵文是pratyayaiḥ“由于缘”;asataḥ utpādaṃ“无而生”,sataḥ vināśam“有而灭”。
B、这句话连起来意思就是“由于缘,不存在的事物产生,存在的事物灭坏。”
C、“因缘和合事物就生起;因缘不具足事物就消亡——由缘万法生、万法灭”,这是当今佛教界一致公认的对佛陀缘起法的正确理解。
D、《楞伽经》在这里说“由缘万法生、万法灭”,愚夫们被外道邪见的习气熏习而真的产生了万法,是佛陀认同的理解。

8 依照经文“复次,大慧!立三种量已,于圣智内证离二自性法,起有性分别。”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哪些选项属于需要远离的二自性?

A、遍计所执自性
B、清净依他起自性
C、杂染依他起自性
D、圆成实自性

9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修行者做到以下哪些就不会再生起有与无的妄想?

A、转心、意、意识的所依。
B、远离自心所现的能取与所取。
C、证得如来自证智地。
D、修习人无我,乃至生于得涅槃觉。

10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对因明学的专有名词——“量”可分为以下哪几个选项?

A、圣言量
B、现量
C、比量
D、非量

11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经文“大慧!诸修行者若于境界起有无执,则著我、人、众生、寿者。”理解错误的有哪些?

A、只要修行者于所得境界不起执著,就可以远离我、人、众生、寿者等人我。
B、只要修行者于所得境界,依然执著“有”与“无”,那么他就一定执著我、人、众生、寿者等人我。
C、只要不执法我,就必然不执人我。
D、只要执法我,就必然执人我。


判断题


判断题 每题1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经文“譬如画像无高无下,愚夫妄见作高下想。” 就是画师在平面上作画,而观画者看到了诸如高山、深谷、树林、人物等等高低不同的事物,其实,这些高低不同的事物并不存在。

正确
错误

2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经文“此谤因果,拔善根本,应知此人分别有无,起自他见,当堕地狱。”的意思是那些把无生法义当作顽空见、断灭见批判的人,他们由于邪见,从而拔除了清净的善根因。这些人落于自他二边见。他们分别有与无,从而落入增益与损减的邪见,地狱应该是他们的去处。

正确
错误

3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在因明学中,“支”可分为宗、因、喻——三支,或宗、因、喻、合、结——五支。

正确
错误

4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通过建立三种量和支,可依此悟入圣智自证境界,可依此远离两种自性。

正确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