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99/内容提要
《楞伽经》导读099讲
2-30-01清净二种障
内容提要
1、譬如热时焰,动转迷乱心,渴兽取为水,而实无水事。
如同热天中阳焰的流动,使心迷惑,群鹿执取为水,但根本没有水的存在这件事儿。
在这第29段经文中,佛陀作了十二个比喻:阳焰、乾闼婆城、梦、翳病之眼所见之毛、水中的影像等等。都是想告诉众生,执取根本不存在的东西为存在,也就是增益了,那就一定堕入一异、俱不俱的四句之中。
2、如是识种子,动转见境界,如翳者所见,愚夫生执著。
同样地,识种子在邪见境界中动转,愚夫们执著有事物产生了,就像生翳病者执著影为眼外的物。
这一偈颂是再次强调,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的现行,并未产生心外事物,而凡夫却以为有心外事物的产生。
3、无始生死中,执著所缘覆,退舍令出离,如因楔出楔。
【关键词】“以楔出楔”
(1)在无始的生死轮回中,凡夫被紧紧地遮蔽于执著着心外有事物存在的这个错觉里,不能自拔。要像用一个楔子顶出另一个卡在物体中的楔子那样,就是“以楔出楔”,用这样的方法引导众生,令其出离生死苦海。
(2)“以楔出楔”从理论和修行两个方面的解读:
第一,从理论上讲,佛陀在凡夫境界说的法是一个楔子;而众生心中以为心外有事物,这个坚定不移的“分别”是另一个楔子。
就是要用闻思佛法这个楔子,顶出众生以为心外有事物的分别的这个楔子,这就是“以楔出楔”。以楔出楔之后,佛陀言教这个楔子也得舍。
第二,从修行上讲,资粮位众生依然还是凡夫,依然避免不了分别,凡夫分别的识境是一个楔子。而资粮位众生以佛法为指导,虽然还是在分别的识境中起观修,这个观修是另一个楔子。
就是要用分别识境中观修的楔子,顶出分别识境本身这个楔子,这也是“以楔出楔”。
因此,对于资粮位凡夫入手修行时,观修中依然有分别的因素,不要惧怕,以楔出楔!
4、幻咒机所作,浮云梦电光,观世恒如是,永断三相续。
如果总是能这样观世间万法,就能断除凡夫在凡夫以为的心外真实世界里,做真实的生死轮回的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上的三相续;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空间上的三相续,从而获得解脱。
5、此中无所有,如空中阳焰,如是知诸法,则为无所知。
指凡夫境界,唯了别而无所有,如同虚空中的阳焰,没有什么可以了知,这就是认知诸法。
6、诸蕴如毛轮,于中妄分别,唯假施设名,求相不可得。
凡夫境界唯名、唯了别,以外相不可得,诸蕴如同翳眼所见的毛轮,只是被愚夫们分别。
7、如画垂发幻,梦乾闼婆城,火轮热时焰,实无而见(xiàn)有。
如同种种翳眼所见的毛轮;如同种种幻术和梦境;如同乾闼婆城;如同旋火轮和阳焰。凡夫境界根本不存在,只是众生心的显现。
8、如是常无常,一异俱不俱,无始系缚故,愚夫妄分别。
常与无常的二边,一异、俱不俱的四句,这些都只是由于无始时来,以为心外有事物存在的过患的系缚,愚夫们迷惑的分别。
9、明镜水净眼,摩尼妙宝珠,于中现色像,而实无所有。
在镜子中、水中、眼睛里;在器皿和摩尼宝珠上,见到了色像。而这些色像不是镜子里、水中等真有事物的存在。
10、心识亦如是,普现众色相,如梦空中焰,亦如石女儿。
心的显现也只是似相,并没有真实存在事物的外相,如同虚空中的阳焰;如同石女儿梦中所见种种色。
《楞伽经》第二品第29段经文,学习圆满了。
《楞伽经》第二品第30段经文
1、复次,大慧!诸佛说法离于四句,谓离一异、俱不俱及有无等建立诽谤。
这第30段经文,佛陀讲了佛法的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佛陀说,大慧,如来所说法远离四句,也就是远离一异、俱不俱;远离有与无;远离增益和损减。
2、大慧!诸佛说法以谛、缘起、灭、道、解脱而为其首,非与胜性、自在、宿作、自然、时、微尘等而共相应。
第二个特点:佛陀说,大慧,如来所说法以四圣谛、十二缘起、寂灭、八正道和解脱为最基本的内容,如来所说法不与胜性、自在天、第一因、或然、时间和微尘等相关联。
3、 “大慧!诸佛说法为净惑智二种障故,次第令住一百八句无相法中,而善分别诸乘地相,犹如商主善导众人。
第三个特点:佛陀说,大慧,如来所说法,清净烦恼障和所知障这两种障,如同商队的首领那样指引方向,能次第依止佛说的一百零八种句义,而住于无似相中,能善了知诸乘和诸地的差别相。
3.1、“诸乘差别相”,是指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等。
3.2、“诸地差别相”,是指圣位菩萨的初地、二地、三地等等。
破除人我执和法我执、清净烦恼障和所知障,证得人无我和法无我,而住于无似相,这就是菩萨登第八地。
《楞伽经》第二品第30段经文学习圆满了。
梵汉对照
mṛgatṛṣṇā yathā grīṣme spandate cittamohanī |
mṛgā gṛhṇanti pānīyaṃ na cā syāṃ vastu vidyate || 149 ||
【求譯】譬如鹿渴想,動轉迷亂心,
鹿想謂爲水,而實無水事。
【菩譯】如夏獸愛水,搖動迷惑心;
彼處無水事,妄想見爲水。
【實譯】譬如熱時焰,動轉迷亂心,
渴獸取爲水,而實無水事。
【求译】譬如鹿渴想,动转迷乱心,
鹿想谓为水,而实无水事。
【菩译】如夏兽爱水,摇动迷惑心;
彼处无水事,妄想见为水。
【实译】譬如热时焰,动转迷乱心,
渴兽取为水,而实无水事。
tathā vijñānabījaṃ hi spandate dṛṣṭigocare |
bālā gṛhṇanti jāyantaṃ timiraṃ taimirā yathā || 150 ||
【求譯】如是識種子,動轉見境界,
愚夫妄想生,如爲翳所翳。
【菩譯】如意識種子,境界動生見;
愚癡取爲實,彼法生如翳。
【實譯】如是識種子,動轉見境界,
如翳者所見,愚夫生執著。
【求译】如是识种子,动转见境界,
愚夫妄想生,如为翳所翳。
【菩译】如意识种子,境界动生见;
愚痴取为实,彼法生如翳。
【实译】如是识种子,动转见境界,
如翳者所见,愚夫生执著。
anādigatisaṃsāre bhāvagrāhopagūhitam |
bālaḥ kīle yathā kīlaṃ pralobhya vinivartayet || 151 ||
【求譯】於無始生死,計著攝受性,
如逆㨝出㨝,捨離貪攝受。
【菩譯】無始世愚癡,取物如懷抱;
如因榍出榍,誑凡夫入法。
【實譯】無始生死中,執著所緣覆,
退捨令出離,如因㨝出㨝。
【求译】于无始生死,计著摄受性,
如逆㨝出㨝,舍离贪摄受。
【菩译】无始世愚痴,取物如怀抱;
如因榍出榍,诳凡夫入法。
【实译】无始生死中,执著所缘覆,
退舍令出离,如因㨝出㨝。
māyāvetālayantrābhaṃ svapnavidyudghanaṃ[1] sadā |
trisaṃtativyavacchinnaṃ jagatpaśya(n?) vimucyate || 152 ||
【求譯】如幻呪機發,浮雲夢電光,
觀是得解脫,永斷三相續。
【菩譯】幻起尸機關,夢電雲恒爾;
觀世間如是,斷有得解脫。
【實譯】幻呪機所作,浮雲夢電光,
觀世恒如是,永斷三相續。
【求译】如幻咒机发,浮云梦电光,
观是得解脱,永断三相续。
【菩译】幻起尸机关,梦电云恒尔;
观世间如是,断有得解脱。
【实译】幻咒机所作,浮云梦电光,
观世恒如是,永断三相续。
na hy atra kācid vijñaptir marīcīnāṃ yathā nabhe |
evaṃ dharmān vijānanto na kiṃcit pratijānate || 153 ||
【求譯】於彼無有作,猶如炎虛空,
如是知諸法,則爲無所知。
【菩譯】陽焰虛空中,無有諸識知;
觀諸法如是,不著一切法。
【實譯】此中無所有,如空中陽焰,
如是知諸法,則爲無所知。
【求译】于彼无有作,犹如炎虚空,
如是知诸法,则为无所知。
【菩译】阳焰虚空中,无有诸识知;
观诸法如是,不著一切法。
【实译】此中无所有,如空中阳焰,
如是知诸法,则为无所知。
vijñaptir nāmamātreyaṃ lakṣaṇena na vidyate |
skandhāḥ keśoṇḍukākārā yatra cāsau vikalpyate || 154 ||
【求譯】言敎唯假名,彼亦無有相,
於彼起妄想,陰行如垂髮。
【菩譯】諸識唯有名,以諸相空無;
見陰如毛輪,何法中分別?
【實譯】諸蘊如毛輪,於中妄分別,
唯假施設名,求相不可得。
【求译】言教唯假名,彼亦无有相,
于彼起妄想,阴行如垂发。
【菩译】诸识唯有名,以诸相空无;
见阴如毛轮,何法中分别?
【实译】诸蕴如毛轮,于中妄分别,
唯假施设名,求相不可得。
cittaṃ keśoṇḍukaṃ māyā svapna gandharvam eva ca |
alātaṃ mṛgatṛṣṇā ca asantaḥ khyāti vai nṛṇām || 155 ||
【求譯】如畫垂髮幻,夢乾闥婆城,
火輪熱時炎,無而現衆生。
【菩譯】畫及諸毛輪,幻夢揵[2]闥婆;
火輪禽趣水,實無而見有。
【實譯】如畫垂髮幻,夢乾闥婆城,
火輪熱時焰,實無而見有。
【求译】如画垂发幻,梦乾闼婆城,
火轮热时炎,无而现众生。
【菩译】画及诸毛轮,幻梦揵[3]闼婆;
火轮禽趣水,实无而见有。
【实译】如画垂发幻,梦乾闼婆城,
火轮热时焰,实无而见有。
nityānityaṃ tathaikatvam ubhayaṃ nobhayaṃ tathā |
anādidoṣasaṃbandhād bālāḥ kalpanti mohitāḥ || 156 ||
【求譯】常無常一異,俱不俱亦然,
無始過相續,愚夫癡妄想。
【菩譯】常無常及一,二俱及不俱;
依無始因縛,凡夫迷惑心。
【實譯】如是常無常,一異俱不俱,
無始繫縛故,愚夫妄分別。
【求译】常无常一异,俱不俱亦然,
无始过相续,愚夫痴妄想。
【菩译】常无常及一,二俱及不俱;
依无始因缚,凡夫迷惑心。
【实译】如是常无常,一异俱不俱,
无始系缚故,愚夫妄分别。
darpaṇe udake netre bhāṇḍeṣu ca maṇīṣu ca |
bimbaṃ hi dṛśyate teṣu bimbaṃ nāsti ca kutracid || 157 ||
【求譯】明鏡水淨眼,摩尼妙寶珠,
於中現衆色,而實無所有。
【菩譯】鏡寶水眼中,現諸種種像,
【實譯】明鏡水淨眼,摩尼妙寶珠,
於中現色像,而實無所有。
【求译】明镜水净眼,摩尼妙宝珠,
于中现众色,而实无所有。
【菩译】镜宝水眼中,现诸种种像,
【实译】明镜水净眼,摩尼妙宝珠,
于中现色像,而实无所有。
bhāvābhāsaṃ tathā cittaṃ mṛgatṛṣṇā yathā nabhe |
dṛśyate citrarūpeṇa svapne vandhyauraso yathā || 158 ||
【求譯】一切性顯現,如畫熱時炎,
種種衆色現,如夢無所有。
【菩譯】妄見種種色,如夢石女兒;
一切法無實,如獸愛空水。
【實譯】心識亦如是,普現衆色相,
如夢空中焰,亦如石女兒。
【求译】一切性显现,如画热时炎,
种种众色现,如梦无所有。
【菩译】妄见种种色,如梦石女儿;
一切法无实,如兽爱空水。
【实译】心识亦如是,普现众色相,
如梦空中焰,亦如石女儿。
《楞伽经》第二品第30段经文
Punar aparaṃ mahāmate catuṣṭayavinirmuktā tathāgatānāṃ dharmadeśanā yaduta ekatvānyatvobhayānubhayapakṣavivarjitā nāstyastisamāropāpavādavinirmuktā | satyapratītyasamutpādanirodhamārgavimokṣapravṛttipūrvakā mahāmate tathāgatānāṃ dharmadeśanā | na prakṛtīśvarahetuyadṛcchāṇukālasvabhāvopanibaddhā mahāmate tathāgatānāṃ dharmadeśanā ||
【求譯】“復次,大慧!如來說法離如是四句,謂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離於有無、建立誹謗、分別結集。眞諦,緣起,道,滅,解脫,如來說法以是爲首。非性、非自在、非無因、非微塵、非時、非自性相續而爲說法。
【菩譯】“復次,大慧!諸佛如來說法離四種見,謂離一異俱不俱故,遠離建立有無故。大慧!一切諸佛如來說法,依實際因緣寂滅解脫故。大慧!一切諸佛如來說法,依究竟境界,非因自性、自在天、無因、微塵、時,不依如是說法。
【實譯】“復次,大慧!諸佛說法離於四句,謂離一異、俱不俱及有無等建立誹謗。大慧!諸佛說法以諦、緣起、滅、道、解脫而爲其首,非與勝性、自在、宿作、自然、時、微塵等而共相應。
【求译】“复次,大慧!如来说法离如是四句,谓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离于有无、建立诽谤、分别结集。真谛,缘起,道,灭,解脱,如来说法以是为首。非性、非自在、非无因、非微尘、非时、非自性相续而为说法。
【菩译】“复次,大慧!诸佛如来说法离四种见,谓离一异俱不俱故,远离建立有无故。大慧!一切诸佛如来说法,依实际因缘寂灭解脱故。大慧!一切诸佛如来说法,依究竟境界,非因自性、自在天、无因、微尘、时,不依如是说法。
【实译】“复次,大慧!诸佛说法离于四句,谓离一异、俱不俱及有无等建立诽谤。大慧!诸佛说法以谛、缘起、灭、道、解脱而为其首,非与胜性、自在、宿作、自然、时、微尘等而共相应。
punar aparaṃ mahāmate kleśajñeyāvaraṇadvayaviśuddhyarthaṃ sārthavāhavadānupūrvyā aṣṭottare nirābhāsapadaśate pratiṣṭhāpayanti yānabhūmyaṅgasuvibhāgalakṣaṇe ca ||
【求譯】“復次,大慧!爲淨煩惱爾炎障故,譬如商主,次第建立百八句無所有,善分別諸乘及諸地相。
【菩譯】“復次,大慧!諸佛說法離二種障,煩惱障、智障,如大商主將諸人衆,次第置於至未曾見究竟安隱寂靜之處,次第安置令善解知乘地差別相故。
【實譯】“大慧!諸佛說法爲淨惑智二種障故,次第令住一百八句無相法中,而善分別諸乘地相,猶如商主善導衆人。
【求译】“复次,大慧!为净烦恼尔炎障故,譬如商主,次第建立百八句无所有,善分别诸乘及诸地相。
【菩译】“复次,大慧!诸佛说法离二种障,烦恼障、智障,如大商主将诸人众,次第置于至未曾见究竟安隐寂静之处,次第安置令善解知乘地差别相故。
【实译】“大慧!诸佛说法为净惑智二种障故,次第令住一百八句无相法中,而善分别诸乘地相,犹如商主善导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