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112/课后自测

来自楞伽经导读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112

一、填空题

二、在线测试题

选择题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判断题 每题1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心为境所缚,觉想智随转”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此处的“心”,梵文是citta,是圣者能见的凡夫心。
B、此处的“境”,梵文是viṣaya,是外境,是凡夫误以为心外存在的事物。
C、此处的“智”,梵文是jñāna,是圣者能见的圣者心,这里的“圣者”是指见道后的初地到十地的菩萨。
D、此处的“觉想”,梵文是tarka,就是凡夫的思量,凡夫的臆度、计度。

2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无相最胜处,平等智慧生”中的“无相”和“智慧”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此处的“无相”,梵文是nirābhāsa,是无似相,是登第八地菩萨才有的境界。
B、此处的“无相”,梵文是ānimitta,是无外相,是见道后的初地到七地的菩萨才有的境界。
C、此处的“智慧”,梵文是prajñā,就是加强的jñāna,是登八地之后攀缘真如的“正智”。
D、此处的“智慧”,梵文是jñāna,是见道后的初地到七地的菩萨的“智”。

3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偈颂“心为境所缚,觉想智随转,无相最胜处,平等智慧生。”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心为境所缚”,就是“心”总是与外境相关联,这是见道前凡夫的特征。
B、“觉想智随转”,就是在凡夫的思量、计度之中,“智”转起了,这是见道后初地到七地菩萨的境界,就是转染成净,转识成智。
C、“无相最胜处,平等智慧生”,就是在殊胜的“似相”都没有之处,攀缘真如的智慧生起了,这是登第八地到成佛的境界。
D、这个偈颂短短四句话,就把从凡夫到成佛的境界,以立足于圣者境界的角度全都概括进去了。

4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偈颂“心为境所缚,觉想智随转,无相最胜处,平等智慧生。”中的核心词“心、智、智慧”,分别对应着大乘修行五位三阶段的哪个阶段?

A、心,梵文是citta,对应“心境界”,就是资粮位和加行位修行的第一阶段的圣者能见的凡夫心的行处。
B、智,梵文是jñāna,对应“智境界”,是指从初地到七地修行的第二阶段的圣者智的行处。
C、智慧,梵文是prajñā,对应“慧境界”,是登八地到成佛这修行的第三阶段的圣者智的行处。
D、prajñā就是jñāna,只不过是加强的、更殊胜的jñāna,可以攀缘真如的jñāna,并不是在jñāna之外又有一个不同于jñāna的prajñā。

5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偈颂“在妄计是有,于缘起则无,妄计迷惑取,缘起离分别。”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此处的“迷惑”,梵文是bhrānti,就是凡夫误以为心外存在的事物;就是把生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毛之影误执为的心外之毛。
B、遍计所执自性在凡夫认知中是存在的,但在圣者能见的依他起自性中,遍计所执自性是不存在的。
C、以迷惑执取而成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成立无分别。
D、佛陀安立圣者能见的依他起自性,目的就是解构凡夫的虚妄分别。

6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佛陀安立圣者能见的“依他起自性”的目的是什么?

A、是在为凡夫以为心外存在的事物寻找存在的依据;是为了说明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出了心外世界。
B、是为了告诉凡夫,以为心外存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C、是为了告诉凡夫,以为心外有物,而执取心外之物的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也就是分别是虚妄的。
D、是为了转分别的“识”为无分别的“智”。
E、是为了解构凡夫的虚妄分别。

7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偈颂“种种支分生,如幻不成就,虽现种种相,妄分别则无。”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这里的“支分”aṅga,在第十品第296颂中被gati替换了,gati是“去”或“灭”的意思。
B、“种种支分生”即“种种去与来”,或“种种生与灭”,就是凡夫以为的生生死死的轮回不已。
C、生生死死的轮回如同幻术,是不成立的。
D、如幻的轮回之中,分别种种的心外之相,也是不存在的。

8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偈颂“彼相即是过,皆从心缚生,妄计者不了,分别缘起法。”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只要认为有外相(nimitta)的存在,就是错误的,心就会有束缚。
B、遍计所执自性是以无知,而依他起自性所起分别。
C、依他起自性杂染种子显现似相(ābhāsa),而凡夫无知,将似相(ābhāsa)妄想分别为外相(nimitta),这就是遍计所执自性。
D、依他起自性是凡夫以为存在而圣者认为不存在。

9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偈颂“世俗第一义,第三无因生,妄计是世俗,断则圣境界。”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只有世俗和第一义,没有世俗与第一义之外的第三者存在的原因。
B、遍计所执自性就称为“世俗”,圣者境界就是“第一义”。
C、杂染依他起自性就称为“世俗”,清净依他起自性就是“第一义”。
D、断世俗就是破增益,证圣境就是补损减,佛法绝没有第三件事。

10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偈颂“如修观行者,于一种种现,于彼无种种,妄计相如是。”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对于修观行者来说,凡夫心外种种事物并没有差别,显现为同一件事儿——这件事儿就是“心识”的显现。
B、对于修观行者来说,凡夫心外种种事物有着明显的差别,是因为“心识”显现出了种种差别。
C、凡夫心外种种事物根本不存在。
D、凡夫以为心外种种事物存在,只是对“心识”的显现的妄计分别相而已。

11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偈颂“在如金离尘垢,如水离泥浊,如虚空无云,妄想净如是。”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这一偈颂是对证空性时的境界的描述,用了三个比喻。
B、清净遍计所执自性,也就是真切地领受遍计所执自性从来压根不存在。
C、证唯识性时的境界如同纯洁的金子。
D、证空性时的境界如同去除了污浊的清水;如同万里无云的晴空。

12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偈颂“无有妄计性,而有于缘起,建立及诽谤,斯由分别坏。”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A、遍计所执的事物不存在。
B、存在的是依他起。
C、妄想分别压根不存在。
D、“转识成智”了,凡夫的增益和损减也就消失了。

13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此诸妄计性,皆即是缘起,妄计有种种,缘起中分别。”这个偈颂的意思是:遍计所执自性的心外之物,其实仅仅是依他起自性的显现。种种遍计所执自性,都是在依他起自性中的分别。

正确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