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113/内容提要

来自楞伽经导读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楞伽经导读》113

2-47-02 圆成若是有 此则离有无

内容提要

【偈颂】:

1、若无妄计性,而有缘起者,无法而有法,有法从无生。

1.1、若能领受遍计所执自性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依他起自性。

【阐述】:如果能够领受凡夫心外事物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凡夫心外事物不存在,却误以为心外事物存在的错觉。

1.2、以没有遍计所执自性的存在,而成立依他起自性的存在;

【阐述】:就是存在的依他起自性,是从对不存在的遍计所执自性的虚妄分别而生起。

2、依因于妄计,而得有缘起,相名常相随,而生于妄计。

2.1、依止于对遍计所执自性的执取,而得有依他起自性。

2.2、把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的显现,虚妄分别为有心外事物存在的外相(nimitta);并给虚妄分别的心外事物安立名言,从这外相与名言的结合而生起遍计所执自性。

3、以缘起依妄,究竟不成就,是时现清净,名为第一义。

3.1、这个偈颂也出现在第十品,是第308颂。

3.2、遍计所执自性从来就没有存在性,它从来没有“依他”而生起过。

3.3、了知了自性清净,才是第一义。

【注意】:“清净”就是无分别,分别是“杂染”。

4、妄计有十二,缘起有六种,自证真如境,彼无有差别。

4.1、遍计所执自性有十二种表现形态。

请回顾第二品,第46段经文的“遍计所执自性的十二种差别相”。

4.2、依他起自性要从六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依他起自性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安立的、圣者能见的、心识上的胜义因果,概括为一个词“藏识缘起”;

第二,依他起自性的心识的相续的生灭,就是未现行的杂染种子的生灭,概括为一个词“种子相续”;

第三,依他起自性的心识的相的生灭,就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的现行,概括为一个词“种子现行”;

第四,杂染种子的现行,显现似有外境的似相(ābhāsa),概括为一个词“似外显现”;

第五,执取似相(ābhāsa)为外相(nimitta)的分别就是kṛ,概括为一个词“虚妄分别”;

第六,虚妄分别又在阿赖耶识中熏习下新的杂染种子,概括为一个词“熏习种子”。

理解了这六件事,就基本理解了依他起自性。

4.3、自证真如的境界,就是圣者证悟的真实性、圆成实性,是没有差别相的。

5、五法为真实,三自性亦尔,修行者观此,不越于真如。

5.1、全面地讲,“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佛陀三时教法的这四根理论支柱是真实的道理。

5.2、修行者依这些真实法理观修,不超越真如。以此观修,亲证的不外乎就是真如。

6、依于缘起相,妄计种种名,彼诸妄计相,皆因缘起有。

6.1、妄计依他起自性显现的似相为外相,并进一步给外相安立种种名字,这就是“遍计所执自性相”。

6.2、遍计所执自性相就是这样从依他缘起,貌似产生出来了。

7、智慧善观察,无缘无妄计,真实中无物,云何起分别?

7.1、以佛陀的智慧观察,没有依他起自性,也没有遍计所执自性。

7.2、圆成实自性也不是凡夫以为的心外事物那样的存在。因此,以佛陀的智慧怎会生起分别?

8、圆成若是有,此则离有无,既已离有无,云何有二性?

8.1、圆成实自性是存在,但是,是远离有与无的存在。

8.2、既然摆脱了有与无,怎么还会有生与灭、能与所、一与异等等二边自性?

【注意】:

1、凡夫境界其实是远离有无的,也就是远离生与灭。

2.、凡夫心外事物压根无生,当然无灭——第一重无生。

3、圣者亲证的真实性——圆成实自性,本来如此,不需生,也是无生。既然无生,就是远离有无——第二重无生。

请回顾《楞伽经》第一品第3段经文的第14讲。

9、妄计有二性,二性是安立,分别见种种,清净圣所行。

9.1、凡夫以为凡夫境界遍计所执自性中是有“有与无、生与灭、能与所、一与异”等等的二边性的。

9.2、二边性只是无明凡夫增益安立上去的,其实遍计所执自性中,并没有这二边性。

9.3、只是分别,才有所见的种种心外事物。而圣者行处是清净的,是无分别的。

10、妄计种种相,缘起中分别,若异此分别,则堕外道论。

10.1、这一偈颂也出现在第十品,是第377颂。

10.2、遍计所执自性的种种显现,只是依他起自性中的分别。

【阐述】:遍计所执自性所显现的心外之相是不存在的,只是依他起自性杂染种子现行时,把“似外之相”执取为心外之相的虚妄分别。

10.3、不同于这样的理解,就是依止了外道的理论。

【阐述】:比如,认为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真的现行出来了心外事物;认为遍计所执自性的心外之相是存在的,就堕入了外道的理论。

11、以诸妄见故,妄计于妄计,离此二计者,则为真实法。

11.1、由于妄见“因缘和合”生出万法,就说有能分别和所分别。

11.2、只有远离“能所”二分别,才能证得圆成实自性。

第二品第47段学习圆满。

梵汉对照

kalpitaṃ yady abhāvaṃ syāt paratantrasvabhāvataḥ |

vinā bhāvena vai bhāvo bhāvaś cābhāvasaṃbhavaḥ || 190 ||


【求譯】妄想若無性,而有緣起性,

    無性而有性,有性無性生。

【菩譯】妄想若無實,因緣法若實;

    離因應生法,實法生實法。

【實譯】若無妄計性,而有緣起者,

    無法而有法,有法從無生。


【求译】妄想若无性,而有缘起性,

    无性而有性,有性无性生。

【菩译】妄想若无实,因缘法若实;

    离因应生法,实法生实法。

【实译】若无妄计性,而有缘起者,

    无法而有法,有法从无生。


parikalpitaṃ samāśritya paratantropalabhyate |

nimittanāmasaṃbandhāj jāyate parikalpitam || 191 ||


【求譯】依因於妄想,而得彼緣起,

    相名常相隨,而生諸妄想。

【菩譯】因虛妄名法,見諸因緣生;

    想名不相離,如是生虛妄。

【實譯】依因於妄計,而得有緣起,

    相名常相隨,而生於妄計。


【求译】依因于妄想,而得彼缘起,

    相名常相随,而生诸妄想。

【菩译】因虚妄名法,见诸因缘生;

    想名不相离,如是生虚妄。

【实译】依因于妄计,而得有缘起,

    相名常相随,而生于妄计。


atyantaṃ cāpy aniṣpannaṃ kalpitaṃ na parodbhavam |

tadā prajñāyate śuddhaṃ svabhāvaṃ pāramārthikam || 192 ||


【求譯】究竟不成就,則度諸妄想,

    然後知淸淨,是名第一義。

【菩譯】虛妄本無實,則度諸妄想;

    然後知淸淨,是名第一義。

【實譯】以緣起依妄,究竟不成就,

    是時現淸淨,名爲第一義。


【求译】究竟不成就,则度诸妄想,

    然后知清净,是名第一义。

【菩译】虚妄本无实,则度诸妄想;

    然后知清净,是名第一义。

【实译】以缘起依妄,究竟不成就,

    是时现清净,名为第一义。


parikalpitaṃ daśavidhaṃ paratantraṃ ca ṣaḍvidham |

pratyātmatathatājñeyamato nāsti viśeṣaṇam || 193 ||


【求譯】妄想有十二,緣起有六種,

    自覺知爾炎,彼無有差別。

【菩譯】妄想有十二,緣法有六種;

    內身證境界,彼無有差別。

【實譯】妄計有十二,緣起有六種,

    自證眞如境,彼無有差別。


【求译】妄想有十二,缘起有六种,

    自觉知尔炎,彼无有差别。

【菩译】妄想有十二,缘法有六种;

    内身证境界,彼无有差别。

【实译】妄计有十二,缘起有六种,

    自证真如境,彼无有差别。


pañca dharmā bhavet tat tvaṃ svabhāvā hi trayastathā |

etad vibhāvayed yogī tathatāṃ nātivartate || 194 ||


【求譯】五法爲眞實,自性有三種。

    修行分別此,不越於如如。

【菩譯】五法爲眞實,及三種亦爾;

    修行者行此,不離於眞如。

【實譯】五法爲眞實,三自性亦爾,

    修行者觀此,不越於眞如。


【求译】五法为真实,自性有三种。

    修行分别此,不越于如如。

【菩译】五法为真实,及三种亦尔;

    修行者行此,不离于真如。

【实译】五法为真实,三自性亦尔,

    修行者观此,不越于真如。


nimittaṃ paratantraṃ hi yan nāma tat prakalpitam |

parikalpitanimittaṃ tu pāratantryāt pravartate || 195 ||


【求譯】衆相及緣起,彼名起妄想,

    彼諸妄想相,從彼緣起生。

【菩譯】衆生及因緣,名分別彼法;

    彼諸妄想相,從彼因緣生。

【實譯】依於緣起相,妄計種種名,

    彼諸妄計相,皆因緣起有。


【求译】众相及缘起,彼名起妄想,

    彼诸妄想相,从彼缘起生。

【菩译】众生及因缘,名分别彼法;

    彼诸妄想相,从彼因缘生。

【实译】依于缘起相,妄计种种名,

    彼诸妄计相,皆因缘起有。


buddhyā vivecyamānaṃ tu na tantraṃ nāpi kalpitam |

niṣpanno nāsti vai bhāvaḥ kathaṃ buddhyā vikalpyate || 196 ||


【求譯】覺慧善觀察,無緣無妄想,

    成已無有性,云何妄想覺?

【菩譯】眞實智善觀,無緣無妄想;

    第一義無物,云何智分別?

【實譯】智慧善觀察,無緣無妄計,

    眞實中無物,云何起分別?


【求译】觉慧善观察,无缘无妄想,

    成已无有性,云何妄想觉?

【菩译】真实智善观,无缘无妄想;

    第一义无物,云何智分别?

【实译】智慧善观察,无缘无妄计,

    真实中无物,云何起分别?


niṣpanno vidyate bhāvo bhāvābhāvavivarjitaḥ |

bhāvābhāvavinirmukto dvau svabhāvau kathaṃ nu tau || 197 ||


【菩譯】若眞實有法,遠離於有無;

    若離於有無,云何有二法?

【實譯】圓成若是有,此則離有無,

    旣已離有無,云何有二性?


【菩译】若真实有法,远离于有无;

    若离于有无,云何有二法?

【实译】圆成若是有,此则离有无,

    既已离有无,云何有二性?


parikalpitasvabhāve dvau svabhāvau dvau pratiṣṭhitau |

kalpitaṃ dṛśyate citraṃ viśuddhaṃ cāryagocaram || 198 ||


【求譯】彼妄想自性,建立二自性,

    妄想種種現,淸淨聖境界。

【菩譯】分別二法體,二種法體有;

    虛妄見種種,淸淨聖境界。

【實譯】妄計有二性,二性是安立,

    分別見種種,淸淨聖所行。


【求译】彼妄想自性,建立二自性,

    妄想种种现,清净圣境界。

【菩译】分别二法体,二种法体有;

    虚妄见种种,清净圣境界。

【实译】妄计有二性,二性是安立,

    分别见种种,清净圣所行。


kalpitaṃ hi vicitrābhaṃ paratantrair vikalpyate |

anyathā kalpyamānaṃ hi tīrthyavādaṃ samāśrayet || 199 ||


【求譯】妄想如畫色,緣起計妄想,

    若異妄想者,卽依外道論。

【菩譯】見妄想種種,因緣中分別;

    若異分別者,則墮於外道。

【實譯】妄計種種相,緣起中分別,

    若異此分別,則墮外道論。


【求译】妄想如画色,缘起计妄想,

    若异妄想者,即依外道论。

【菩译】见妄想种种,因缘中分别;

    若异分别者,则堕于外道。

【实译】妄计种种相,缘起中分别,

    若异此分别,则堕外道论。


kalpanā kalpitety uktaṃ darśanād dhetusaṃbhavam |

vikalpadvayanir muktaṃ niṣpannaṃ syāt tad eva hi || 200 ||


【求譯】妄想說所想,因見和合生,

    離二妄想者,如是則爲成。

【菩譯】妄想說妄想,因見和合生;

    離二種妄想,卽是眞實法。

【實譯】以諸妄見故,妄計於妄計,

    離此二計者,則爲眞實法。


【求译】妄想说所想,因见和合生,

    离二妄想者,如是则为成。

【菩译】妄想说妄想,因见和合生;

    离二种妄想,即是真实法。

【实译】以诸妄见故,妄计于妄计,

    离此二计者,则为真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