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胜义因果偈颂

来自楞伽经导读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我常说空法,远离于断常,生死如幻梦,而业亦不坏。

deśemi śūnyatāṃ nityaṃ śāśvatocchedavarjitām |

saṃsāraṃ svapnamāyākhyaṃ na ca karma vinaśyati || 135 ||

【求译】我常说空法,远离于断常,生死如幻梦,而彼业不坏。

【菩译】我常说空法,远离于断常;生死如幻梦,而彼业不失。

【实译】我常说空法,远离于断常,生死如幻梦,而业亦不坏。

“我常说空法,远离于断常”,我说的空、空法,这里所谓空法,梵文是śūnyatāṃ,就是空性。我说的空性远离于断常的,“远离于断常”就是远离二边,远离凡夫境界。“生死如幻梦”,佛陀告诉我们的法,什么是佛法?相信轮回,知道轮回里充满了苦,那怎么解脱?知道这轮回、这生死是场梦就解脱,佛法就这么简单,就这一句话,生死如幻梦——生死是假的。

注意:生死是假的,这件事有多重要?我再说一下,比如说佛陀说,生死是苦,生命里充满了苦,注意生命里的苦表现在哪?比如说表现我没钱,没钱是挺苦的,对吧?但是你要知道等有了钱之后,你发现没钱人的苦是没了,这有钱人的苦怎么样?来了。说为什么苦?没地位。没地位确实苦。副科长都可以骂你一顿,多没地位,可是真正有了地位,住进中南海了,苦不苦?那苦是老百姓根本不知道的苦。 所以你说这苦是因为没钱、没地位吗?有人说我长的个矮,所以苦,那姚明苦不苦?也苦,对吧?我长太胖,那范冰冰苦不苦?

所以,大家要知道,世间的什么没钱了、没地位了、胖、瘦、美、丑都不是真苦。佛要告诉我们的真苦是什么?真苦是这世界如梦,是假的。为什么说这世界是假的,就苦?是因为是假的,你不知道是假的!比如说你的欲望,如果世界不假,欲望很真,这世界可能还就不苦了,为什么?因为一个真实的欲望是有可能获得真实的满足的。说世界是假的,为什么世界是苦?因为世界如梦,包括你的欲望,都是假的,这个欲望是假的,这件事很严重。为什么?一个假欲望是永远不可能获得满足的。这个是佛说的根本的空。

所以有人说这生死轮回是梦,是梦才苦的,因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欲望是无法获得满足的。欲望为什么获得不了满足?因为这欲望本身都是假的。假欲望的要害是它获不得满足,永远满足不了,因此才苦。

所以注意,把不真实的世界当真实,这个是佛说的真正的苦。所以真实的苦,不是没钱的苦、个矮的苦、没地位的苦,真的苦是什么?世界如梦如幻,我们却当真实了。

“而业亦不坏”,注意“生死如幻梦”,因此,生死里有因果吗?没有!生死如梦如幻,就告诉我们,生死的因果是也假的,梦中无因果!所以必须要解构世间因果,也叫做世俗因果。但是佛陀又讲“而业亦不坏”,这个不坏的业,是什么?是胜义因果。

什么叫世俗因果?世俗因果就是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上的法与法之间的因果关系,比如给动物园的老虎找妈,佛说这是戏论。为什么?老虎如幻梦,那虎不是真虎,那有妈吗?但是有没有胜义因果?有的。

胜义因果是什么?是到了胜义因果,又给那梦中的老虎又找着妈了吗?不是!胜义因果不是给梦中老虎又找到妈了,而是给没老虎而非误以为心外有老虎的错觉,给这个“错觉”找到了妈、找到了因。这就是胜义因果。

世俗因果是凡夫境界法与法的因果,因此是根本就不存在的,必须空。而胜义因果是错觉上的因果,是心上的因果,这才是真因果——胜义因果。这就是佛陀说的这句话,“而业亦不坏”,在这儿的“业”指的就是胜义因果,是心。是明明生死如幻梦,可是我们非不以为生死如幻梦,我们非以为生死是真实无比的这个错觉的因果。

虚空及涅槃,灭二亦如是,愚夫妄分别,诸圣离有无。

ākāśam atha nirvāṇaṃ nirodhaṃ dvayam eva ca |

bālāḥ kalpenty akṛtakān āryā nāstyastivarjitān[1] || 136 ||

【求译】虚空及涅槃,灭二亦如是,愚夫作妄想,诸圣离有无。

【菩译】虚空及涅槃,灭二亦如是;凡夫分别生,圣人离有无。

【实译】虚空及涅槃,灭二亦如是,愚夫妄分别,诸圣离有无。

“虚空及涅槃,灭二亦如是”。就是像“远离于断常”,世间一切都如梦,“愚夫妄分别”,注意,读三时教法的时候,读瑜伽行派的经典的时候,“分别”不是凡夫境界上的判断,不是对凡夫境界不判断叫无分别,只要认为心外有物,这已经就是分别了。这个事太重要了。

什么是三时教法说的分别?分别是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认为能认识的心和被认识的物,两者是分离的,也就是以为心外有物。只要认为心外有物,就已经是分别了。

学三时教法,为什么得把“分别”搞清楚了?因为三时教法中,佛陀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真实世界的时候,解构的抓手就是分别。

在二时教法中讲,凡是二,一定是凡夫,凡是凡夫,一定二;到了三时教法,我们说,凡是分别,你就是凡夫,凡是凡夫,你一定正在分别。分别是凡夫的充分必要条件。因此把分别解构了,就是把凡夫境界解构了!因此,到了三时教法,佛陀解构凡夫境界的把手,就是死死抓住我们的一个凡夫的特点,就是分别。

那佛陀怎么解构分别?唯识!只有心识,没有外境。没外境了不就没分别了嘛。用唯识解构我们凡夫的分别,让我们从一个分别的凡夫,走向无分别的智者,这就是三时教法。多简单、多清晰、多明了。所以学三时教法的时候,不能不知道什么叫分别。

“愚夫妄分别”,所以分别是妄、是错误的,才叫分别。为什么说“分别”是“妄”?以为心外有世界,以为桌椅板凳、山河大地很真实,以为我在这真实的山河大地、欲界、色界、无色界当中轮回呢。这就是“愚夫妄分别”。

三时教法说的分别,在《楞伽经》当中,90%出现的“分别”这个词指的都是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不是指我们凡夫对心外世界的判断。所以“愚夫妄分别”,而“诸圣离有无”,诸圣者是远离这种分别的有无境界的。

二是凡夫的特点,分别也是凡夫的特点,其实分别也是一种二,分别是能所分离的二,能跟所俩对立的。分别的二和二时教法说的“二”,谁更基本?分别更基本。把分别解构了,其实就把二也彻底解构了。所以你只要知道愚夫是妄分别,圣者就远离了有无的二边之“二”了。

士夫相续蕴,众缘及微尘,胜自在作者,此但心分别。

pudgalaḥ saṃtatiḥ skandhāḥ pratyayā aṇavastathā |

pradhānam īśvaraḥ kartā cittamātraṃ vikalpyate || 137 ||

【求译】人相续阴,缘与微尘,胜自在作,心量妄想。

【菩译】人我及于阴,众缘与微尘;自性自在作,唯心妄分别。

【实译】士夫相续蕴,众缘及微尘,胜自在作者,此但心分别。

“士夫相续蕴,众缘及微尘,胜自在作者”,这里说了好几个事儿,说士夫、说相续、说蕴、说众缘、说微尘,说胜。胜,就是圣因。印度有的教派认为这世界是由微尘组成的,微尘就是现在说的基本粒子。有的说有一种圣因——一种神圣的物质,产生的世界。还有自在,自在指的就是大自在天。还有作者,作者指的是上帝、神。所以在这儿,你看为什么如来藏不同于神我?不同于外道的我?就是因为佛说,你认为的士夫,认为的相续,认为的蕴,认为的众缘,认为的微尘,认为的胜,认为的自在,认为的作者,这一切、一切、一切,“此但心分别”,只是你凡夫糊里糊涂、无明所障,凡夫心识的分别,你误以为心外有那一切东西。当误以为心外有那一切东西的时候,你留神,你说如来藏就容易堕入外道的我见。但佛说这一切都是心显现的。是不是心显现出了微尘?显现出了缘、胜性?是吗?不是!心显现出了没微尘,可是非误以为有世界、有构造世界的微尘的错误认识。它仅仅是个虚妄分别。注意,分别是什么?分别是认为心外有世界,只是个错误认识。

诸识蕴有五,犹如水树影,所见如幻梦,不应妄分别。

jalavṛkṣacchāyāsadṛśāḥ skandhā vijñānapañcamāḥ |

māyāsvapnopamādṛśā(śyā?) vijñaptyā mā vikalpayate || 147 ||

【求译】幻梦水树影,垂发热时炎,如是观三有,究竟得解脱。

【菩译】五阴及于识,如水中树影;如幻梦所见,莫依意识取。

【实译】诸识蕴有五,犹如水树影,所见如幻梦,不应妄分别。

“诸识蕴有五”,这指的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这色受想行识是什么?是凡夫境界。五蕴的“识蕴”不是阿赖耶识,这一点一定要清楚。所以这里的“诸识蕴”指的就是五蕴,比喻五蕴是什么?“犹如水树影”,犹如水里的树影儿,看着有,实际不是真有。所见如幻梦,“不应妄分别”,mā vikalpayate,就是不应该去起这种分别。梵文vikalpa是动词分别。什么叫分别?以为心外有世界就是分别。用比喻来说,就是本来是个水里的树影儿,看着有实际没有,你不要以为它真有。

三有如阳焰,幻梦及毛轮,若能如是观,究竟得解脱。

keśoṇḍukaprakhyam idaṃ marīcyudakavibhramat |

tribhavaṃ svapnamāyākhyaṃ vibhāvento vimucyate || 148 ||

【菩译】诸法如毛轮,如焰水迷惑;观察于三界,一切如幻梦,若能如是观,修行得解脱。

【实译】三有如阳焰,幻梦及毛轮,若能如是观,究竟得解脱。

“三有如阳焰”,“三有”指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这里用了三个比喻,比喻三有像阳焰、幻梦及毛轮。“阳焰”,有时译作“鹿渴”,比喻就像梅花鹿,看到远处沙滩,远处太阳一照有水,但实际上没有水,只是看着有而实际没有。三界是看着有而实际没有。“若能如是观,究竟得解脱”,你知道三界根本就不存在,你就得到解脱了。

譬如热时焰,动转迷乱心,渴兽取为水,而实无水事。

mṛgatṛṣṇā yathā grīṣme spandate cittamohanī |

mṛgā gṛhṇanti pānīyaṃ na cā syāṃ vastu vidyate || 149 ||

【求译】譬如鹿渴想,动转迷乱心,鹿想谓为水,而实无水事。

【菩译】如夏兽爱水,摇动迷惑心;彼处无水事,妄想见为水。

【实译】譬如热时焰,动转迷乱心,渴兽取为水,而实无水事。

“譬如热时焰,动转迷乱心”,“动转”这里指阿赖耶识种子现行,似义显现和虚妄分别了,用眼翳执毛模型来比喻,就是明明只是心上显现的似毛的影,非误以为是心外的毛,其实毛根本就没有。“譬如热时焰”,就像是阳焰,“渴兽取为水”,特别渴的野兽被阳焰给迷惑了,就执取远处的阳焰以为是水,“而实无水事”,实际根本没有水。

如是识种子,动转见境界,如翳者所见,愚夫生执著。

tathā vijñānabījaṃ hi spandate dṛṣṭigocare |

bālā gṛhṇanti jāyantaṃ timiraṃ taimirā yathā || 150 ||

【求译】如是识种子,动转见境界,愚夫妄想生,如为翳所翳。

【菩译】如意识种子,境界动生见;愚痴取为实,彼法生如翳。

【实译】如是识种子,动转见境界,如翳者所见,愚夫生执著。

“如是识种子,动转见境界”,“识种子”指阿赖耶识杂染种子。“动转”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种子转动起来了,那就是种子现行了。“动转见境界”,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就使得凡夫误以为心外有境界了。“如翳者所见”,但是你见到的心外境界就如同眼睛生了病的人,看见这屋里飘着毛,实际根本没有毛,只是你生病的眼睛显现的影儿。“愚夫生执著”,“愚夫”指傻瓜,傻瓜生执著,非误以为这屋里有毛。

无始生死中,执著所缘覆,退舍令出离,如因㨝出㨝。

anādigatisaṃsāre bhāvagrāhopagūhitam |

bālaḥ kīle yathā kīlaṃ pralobhya vinivartayet || 151 ||

【求译】于无始生死,计著摄受性,如逆㨝出㨝,舍离贪摄受。

【菩译】无始世愚痴,取物如怀抱;如因榍出榍,诳凡夫入法。

【实译】无始生死中,执著所缘覆,退舍令出离,如因㨝出㨝。

“无始生死中”,无始劫的生死之中,“执著所缘覆”,这里的“所缘”是指外境,所认识的对象。其实梵文也不是所缘,就是bhāva,存在的意思。bhāvagrāho就是执著心外有真实的存在。“退舍令出离,如因㨝出㨝”,佛陀给我们说的法,我们当然以为佛陀说的法就是真实,其实佛陀说,我说的法也不是真实,但是佛陀说的法就如同小㨝子,梆梆一敲,是拿小㨝子把那大㨝子给顶出来。佛陀说我弄一小的错误见解,把你那大错误见解给顶出去,所以叫做”如因㨝出㨝”,通常表达为以楔出楔。

幻咒机所作,浮云梦电光,观世恒如是,永断三相续。

māyāvetālayantrābhaṃ svapnavidyudghanaṃ[2] sadā |

trisaṃtativyavacchinnaṃ jagatpaśya(n?) vimucyate || 152 ||

【求译】如幻咒机发,浮云梦电光,观是得解脱,永断三相续。

【菩译】幻起尸机关,梦电云恒尔;观世间如是,断有得解脱。

【实译】幻咒机所作,浮云梦电光,观世恒如是,永断三相续。

“幻呪机所作,浮云梦电光,观世恒如是”,比喻世界像起尸鬼、像机器人、像浮云、像梦、像电,如果能这样观世界的话,就能“永断三相续”。“三”指三界,“三相续”指三界里的相续,即在三界中的生生死死的轮回。颂文意思是,如果能观世界像起尸鬼、像机器人、像浮云、像梦、像电,是假的,根本不真实,轮回如梦,就能够永远地断除在三界中的生生死死的轮回。

此中无所有,如空中阳焰,如是知诸法,则为无所知。

na hy atra kācid vijñaptir marīcīnāṃ yathā nabhe |

evaṃ dharmān vijānanto na kiṃcit pratijānate || 153 ||

【求译】于彼无有作,犹如炎虚空,如是知诸法,则为无所知。

【菩译】阳焰虚空中,无有诸识知;观诸法如是,不著一切法。

【实译】此中无所有,如空中阳焰,如是知诸法,则为无所知。

“此中无所有”,实叉难陀译得坚定不移,不遮遮掩掩,就是无所有。“如空中阳焰,如是知诸法,则为无所知”。“无所知”,就没有什么可以知道的了。“如是知诸法”,佛陀千言万语,就为让我们凡夫知道一件事儿,世间的万法其实是无所有,世间的万法其实就像空中的阳焰,除了这之外,就没有什么可知道的了。

诸蕴如毛轮,于中妄分别,唯假施设名,求相不可得。

vijñaptir nāmamātreyaṃ lakṣaṇena na vidyate |

skandhāḥ keśoṇḍukākārā yatra cāsau vikalpyate || 154 ||

【求译】言教唯假名,彼亦无有相,于彼起妄想,阴行如垂发。

【菩译】诸识唯有名,以诸相空无;见阴如毛轮,何法中分别?

【实译】诸蕴如毛轮,于中妄分别,唯假施设名,求相不可得。

“诸蕴如毛轮”,“诸蕴”是指五蕴。“毛轮”,比喻生翳病的眼睛看着屋里有毛飘,实际上根本没有。“诸蕴如毛轮”,五蕴就像毛轮,比喻五蕴根本不存在。“于中妄分别,唯假施设名,求相不可得”,其实都是虚妄分别,误以为心外有东西,假立个名言,其实五蕴根本不存在,叫做“求相不可得”。

如画垂发幻,梦乾闼婆城,火轮热时焰,实无而见有。

cittaṃ keśoṇḍukaṃ māyā svapna gandharvam eva ca |

alātaṃ mṛgatṛṣṇā ca asantaḥ khyāti vai nṛṇām || 155 ||

【求译】如画垂发幻,梦乾闼婆城,火轮热时炎,无而现众生。

【菩译】画及诸毛轮,幻梦揵[3]闼婆;火轮禽趣水,实无而见有。

【实译】如画垂发幻,梦乾闼婆城,火轮热时焰,实无而见有。

“如画垂发幻,梦乾闼婆城,火轮热时焰”,“垂发”指的就是毛轮,“幻”指的就是幻术。就像画儿、像毛轮、像幻术、像梦、像乾闼婆城、像热时的阳焰,“实无而见有”,只是看着有而实际根本没有。

如是常无常,一异俱不俱,无始系缚故,愚夫妄分别。

nityānityaṃ tathaikatvam ubhayaṃ nobhayaṃ tathā |

anādidoṣasaṃbandhād bālāḥ kalpanti mohitāḥ || 156 ||

【求译】常无常一异,俱不俱亦然,无始过相续,愚夫痴妄想。

【菩译】常无常及一,二俱及不俱;依无始因缚,凡夫迷惑心。

【实译】如是常无常,一异俱不俱,无始系缚故,愚夫妄分别。

“如是常无常,一异俱不俱,无始系缚故”,紧接上一句偈颂,因为“实无而见有”,因此你就执常无常二边,执一异二边,因此你就从无始劫来就被捆绑起来了。这一切都是“愚夫妄分别”,都是因为“实无而见有”,根本没有你非误以为有,你把这误以为有的当真有,就叫做“妄分别”。因为“妄分别”,因此你就被捆起来了。被捆起来的后果是什么?你就会觉得你死了再来、你死了再来、你死了再来地轮回于生死了。

明镜水净眼,摩尼妙宝珠,于中现色像,而实无所有。

darpaṇe udake netre bhāṇḍeṣu ca maṇīṣu ca |

bimbaṃ hi dṛśyate teṣu bimbaṃ nāsti ca kutracid || 157 ||

【求译】明镜水净眼,摩尼妙宝珠,于中现众色,而实无所有。

【菩译】镜宝水眼中,现诸种种像,

【实译】明镜水净眼,摩尼妙宝珠,于中现色像,而实无所有。

“明镜水净眼,摩尼妙宝珠”,“明镜”,就是镜子。“水净眼”,就是水、眼睛。“于中现色像”,在镜子、水、眼睛、妙宝珠中能够现色像,“而实无所有”,但是实际根本无所有。这一切就像镜子里、水面里、眼睛里显现的影像,就像水晶球里面显示的影像,根本就不存在真东西。

心识亦如是,普现众色相,如梦空中焰,亦如石女儿。

bhāvābhāsaṃ tathā cittaṃ mṛgatṛṣṇā yathā nabhe |

dṛśyate citrarūpeṇa svapne vandhyauraso yathā || 158 ||

【求译】一切性显现,如画热时炎,种种众色现,如梦无所有。

【菩译】妄见种种色,如梦石女儿;一切法无实,如兽爱空水。

【实译】心识亦如是,普现众色相,如梦空中焰,亦如石女儿。

“心识亦如是”,接着前面颂文的比喻,说心识也是如此,“普现众色相”,显现出来了众色相。“如梦空中焰,亦如石女儿”,但是这些众色相,像梦、像空中的阳焰,看着有而实际根本没有。

  1. N nāstyastivarjitāḥ;V nāstyastivarjitān
  2. N°ghanam; V°dhanam.
  3. 原字作“犍”,依《高丽大藏经》改为“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