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法义精华骨架”的版本间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237行: 第237行:
==八识==
==八识==


===“[[识]]”与“智”===
===“[[{{NAMESPACE}}:识|识]]”与“智”===


“境界自心现”的“心”既代表凡夫心,也代表圣者心。
“境界自心现”的“心”既代表凡夫心,也代表圣者心。
第249行: 第249行:
词头vi在这里表达的含义是分离、分开。因此表示凡夫心的这个识vijñāna,它一定是一种分离的认知模式,而表示圣者心的这个智,梵文jñāna没有vi,那它就应该表达的是一种不分离的认知模式。
词头vi在这里表达的含义是分离、分开。因此表示凡夫心的这个识vijñāna,它一定是一种分离的认知模式,而表示圣者心的这个智,梵文jñāna没有vi,那它就应该表达的是一种不分离的认知模式。


===[[藏识]]===
===[[{{NAMESPACE}}:藏识|藏识]]===


     藏识的“藏”,对应的梵文是ālaya,基本含义是房间,引申义是一个能储藏东西的空间。ālaya也经常音译为阿赖耶。所以,藏识——阿赖耶识,它对应的梵文就是ālayavijñāna,藏识的字面意思是具有收藏功能的识。
     藏识的“藏”,对应的梵文是ālaya,基本含义是房间,引申义是一个能储藏东西的空间。ālaya也经常音译为阿赖耶。所以,藏识——阿赖耶识,它对应的梵文就是ālayavijñāna,藏识的字面意思是具有收藏功能的识。
第265行: 第265行:
===种子熏现模型===
===种子熏现模型===


[[种子熏现模型]],只是佛陀用凡夫的语言勉强类比凡夫境界而安立的,只是一种类比的近似表达。
[[{{NAMESPACE}}:种子熏现模型|种子熏现模型]],只是佛陀用凡夫的语言勉强类比凡夫境界而安立的,只是一种类比的近似表达。


===眼翳执毛模型===
===眼翳执毛模型===


[[眼翳执毛模型]]这段讨论非常重要,是用翳病来讲唯识。如果能够理解、信受、认同眼翳执毛模型,就可以佛陀的三时教法而作为进入大乘佛法的门径,否则就只能在佛陀的三时教法的门外徘徊。
[[{{NAMESPACE}}:眼翳执毛模型|眼翳执毛模型]]这段讨论非常重要,是用翳病来讲唯识。如果能够理解、信受、认同眼翳执毛模型,就可以佛陀的三时教法而作为进入大乘佛法的门径,否则就只能在佛陀的三时教法的门外徘徊。


===转识成智===
===转识成智===


从佛陀三时教法来讲,修行的核心就是[[转识成智]]。
从佛陀三时教法来讲,修行的核心就是[[{{NAMESPACE}}:转识成智|转识成智]]。


一个凡夫要修行,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把我们从凡夫转变为圣者。通过前面的讨论,就可以理解,把凡夫转变为圣者,就是要从凡夫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转变为圣者的能所不分离的认知模式,就是要从vijñāna转变成jñāna,就是要从识转变为智。从识转变为智,在我们汉传佛教有一个固定的翻译词语,叫“转识成智”。
一个凡夫要修行,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把我们从凡夫转变为圣者。通过前面的讨论,就可以理解,把凡夫转变为圣者,就是要从凡夫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转变为圣者的能所不分离的认知模式,就是要从vijñāna转变成jñāna,就是要从识转变为智。从识转变为智,在我们汉传佛教有一个固定的翻译词语,叫“转识成智”。
第279行: 第279行:
===分别===
===分别===


在佛陀的三时教法里,给凡夫的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起名叫[[分别]]。
在佛陀的三时教法里,给凡夫的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起名叫[[{{NAMESPACE}}:分别|分别]]。


===唯识===
===唯识===
[[唯识]]——只有心识,梵文就是vijñānamātra。
[[{{NAMESPACE}}:唯识|唯识]]——只有心识,梵文就是vijñānamātra。


[[唯识]]无境:只有内在的心识,没有心识之外的事物。
[[{{NAMESPACE}}:唯识|唯识]]无境:只有内在的心识,没有心识之外的事物。


===二时空与三时转===
===二时空与三时转===
参考阅读[[二时空与三时转]]
参考阅读[[{{NAMESPACE}}:二时空与三时转|二时空与三时转]]


==宗通与说通==
==宗通与说通==
BK、BW、FW、JC、JM、L2、L4、LF、LK、MAIN、QA、V0、VF、ZY、行政员用户查核员评论管理员界面管理员监督员管理员、writer
21,004

个编辑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