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04
个编辑
(创建页面,内容为“='''《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06'''= '''1-01-03境界自心现''' '''填空题,每空1分,答错1个空,全题0分;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 |
|||
第1行: | 第1行: | ||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06'''= |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06'''= | ||
'''1-01- | '''1-01-03 破增益与补损减''' | ||
'''填空题,每空1分,答错1个空,全题0分;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判断题每题1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总分120分''' | '''填空题,每空1分,答错1个空,全题0分;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判断题每题1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总分120分''' | ||
第8行: | 第8行: | ||
<quiz shuffleanswers=true > | <quiz shuffleanswers=true > | ||
{当“境界”是指凡夫心的行处,这个“境界”是凡夫依靠感官: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知到的心外的世界,其实只是“心”的显现,并不是“心”外真的有这个真实的世界的存在。那么“境界自心现”指的是( ) | |||
|type="()" coef="2"} | |||
+第一重含义 | |||
-第二重含义 | |||
-第三重二谛 | |||
-第四重二谛 | |||
{“善知境界自心现义”这里的“境界”,既是指凡夫心的行处,又是指圣者心的行处,因此“境界自心现”有( )。 | |||
|type="()" coef="2"} | |||
-有三重含义 | |||
+有两重含义 | |||
-有多重含义 | |||
-以说法的立足点为准 | |||
{凡夫坚定不移地认为心外的真实存在,而且死死的执著这个世界不放手,凡夫犯的这个错误,佛教给了一个专有名词是( )。 | |||
|type="()" coef="2"} | |||
-破增益 | |||
-补损减 | |||
-增益 | |||
+损减 | |||
{“境界自心现”的第一重含义,佛陀说是凡夫误以为心外的这些真实的存在,其实只是心的显现,它不是真实的心外存的存在,纠正这个增益的错误是( )。 | |||
|type="()" coef="2"} | |||
-破增益 | |||
-补损减 | |||
+增益 | |||
-损减 | |||
{凡夫学习佛法的重头戏是( ) | |||
|type="()" coef="2"} | |||
-禅定 | |||
-磕大头 | |||
+破增益 | |||
-补损减 | |||
{整个佛法讲哪二件事? | |||
|type="()" coef="2"} | |||
+增益和损减 | |||
-破增益补损减 | |||
-理解权便中观和究竟中观 | |||
-理解世俗谛菩提心和胜义谛菩提心 | |||
{凡夫因为增益的错误导致严重的后果是( ) | |||
|type="()" coef="2"} | |||
-增益 | |||
-补损减 | |||
+二边见 | |||
-凡夫不能见到、证到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 | |||
{“境界自心现”中“境界”的第二重含义是指( ) | |||
|type="()" coef="2"} | |||
-凡夫心的行处 | |||
-凡夫自以为的真实性 | |||
-圣者心的行处,佛陀亲证的真实性。 | |||
+圣者境界不生不灭 | |||
{凡夫除了增益的错误之外,佛陀说凡夫还犯了第二个错误,这个错误就是不承认圣者、佛陀证悟的真实性,这个错误是( )。 | |||
|type="()" coef="2"} | |||
-增益 | |||
+损减 | |||
-破增益 | |||
-补损减 | |||
{凡夫认为的存在,他一定是跟我们能认识的这个心是独立的,是分开的,也就是能认识的心与被认识的物是分离的,这个认知模式是( )。 | |||
|type="()" coef="2"} | |||
-四重二谛的模式 | |||
+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 | |||
-渐修模式 | |||
-顿修模式 | |||
{“境界自心现”的心,它既包括凡夫心也包括圣者心,由于破增益是重头戏,那么在《楞伽经》当中出现的这个“心”字,在更多的时候,它代表的是( )。 | |||
|type="()" coef="2"} | |||
-凡夫心 | |||
-圣者心 | |||
-菩提心 | |||
+赤子心 | |||
{“境界自心现”有两重含义,这两种含义就是佛陀在纠正我们凡夫的两个错误就是增益的错误和损减的错误。那么纠正这两个错误就叫( ) | |||
|type="()" coef="2"} | |||
-性空和空性 | |||
-破增益和补损减 | |||
-无自性和无自性性 | |||
+苦谛和集谛 | |||
{《楞伽经》中说,这些大菩萨们都“善知境界自心现义”,这里的“境界自心现”的“境界”,仅仅指圣者心的行处。 | |||
|type="()" coef="2"} | |||
-正确 | |||
+错误 | |||
{当“境界”指的是凡夫心的行处的时候,就是这个境界是我们凡夫依靠着感官,依靠着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知到的心外的世界。 | |||
|type="()" coef="2"} | |||
+正确 | |||
-错误 | |||
{当“境界”指的是凡夫心的行处的时候,就是想告诉我们凡夫,凡夫自以为靠着感官所能感知到的这个世界,其实就是心外真的有这个真实的世界的存在。 | |||
|type="()" coef="2"} | |||
-正确 | |||
+错误 | |||
{我们这些凡夫无明所障,我们糊涂,我们非把佛陀认为只是心的显现,并不是独立于我们的心的这个“显现”,凡夫却坚定不移地认为是心外真实的存在,并且死死地执著着这个自以为的世界不放手。我们凡夫犯的这个错误,佛教里给了个专有名词“增益”。 | |||
|type="()" coef="2"} | |||
+正确 | |||
-错误 | |||
{因为凡夫非常聪明,不断发展现代的科学技术,所以凡夫通过现代的科学技术,坚定不移地认为心外有真实的存在,所以佛陀说的“境界自心现”,只是心的显现这个道理,已经过时了。 | |||
|type="()" coef="2"} | |||
-正确 | |||
+错误 | |||
{佛陀认为我们这些凡夫犯的第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把佛陀认为只是心的显现,并不是在心外有真实存在的东西,我们这些凡夫非要把“心的显现”当作独立于心、在心外的真实存在。 | |||
|type="()" coef="2"} | |||
+正确 | |||
-错误 | |||
{“境界自心现”的第一重含义,佛陀就是讲凡夫误以为的心外的这些真实的存在,其实只是心的显现,它不是真实的心外的存在,就是在纠正我们这个增益的错误,我们把它起个名就叫破增益。 | |||
|type="()" coef="2"} | |||
+正确 | |||
-错误 | |||
{当“境界”还可以表示是圣者心的行处的时候,就是圣者、就是佛陀亲证的真实性,我们把这个真实性起名叫真如。那对于我们凡夫而言,只要我们认真地盘腿打坐、集中精力,我们凡夫靠着我们的感官一定感知得到的。 | |||
|type="()" coef="2"} | |||
-正确 | |||
+错误 | |||
{凡夫认为的存在,一定是跟我们这个能认识的“心”是独立的,是分开的,也就是能认识的心与被认识的事物是分离的,这是凡夫典型的认知模式。 | |||
|type="()" coef="2"} | |||
+正确 | |||
-错误 | |||
{真如是存在的,但这个存在又不是像我们凡夫在凡夫境界当中所以为的存在,所以真如是既有又无,非常玄妙的存在。 | |||
|type="()" coef="2"} | |||
-正确 | |||
+错误 | |||
{“境界自心现”的第二重含义,就是圣者有真实性可见、可证,而且能见、能证的心与真如不分离、不二,这就是佛陀在纠正我们凡夫的第二个错误。 | |||
|type="()" coef="2"} | |||
+正确 | |||
-错误 | |||
{我们凡夫见不到、不承认佛陀有亲证的真实性,我们损减了,那么佛陀这个“境界自心现义”的第二重含义,就是纠正我们这个损减的错误。 | |||
|type="()" coef="2"} | |||
+正确 | |||
-错误 | |||
{“境界自心现”这两重含义就是佛陀在纠正我们凡夫的两个错误,就是增益的错误和损减的错误,而纠正这两个错误,就叫破增益和补损减。其实整个佛法无非就是讲两件事情——破增益和补损减,没有第三件事情! | |||
|type="()" coef="2"} | |||
+正确 | |||
-错误 | |||
{增益,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我们再也见不到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了。 | |||
|type="()" coef="2"} | |||
+正确 | |||
-错误 | |||
{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是靠我们凡夫的感官所能感知到的,佛陀证悟的真正真实性,这个能证之心和证的真如,它是一体的,是不二的。 | |||
|type="()" coef="2"} | |||
-正确 | |||
+错误 | |||
{整个一部佛法就是讲破增益补损减,而重头戏就是补损减。 | |||
|type="()" coef="2"} | |||
-正确 | |||
+错误 | |||
{“境界自心现”的心,它既包括凡夫心也包括圣者心,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由于破增益是重头戏,那么在《楞伽经》当中出现的这个“心”字,在更多的时候,它代表的是圣者心,而不是凡夫心。 | |||
|type="()" coef="2"} | |||
-正确 | |||
+错误 | |||
{“境界自心现”的“境界”,既是指( )的行处,也指( )的行处。 | |||
|type="{}" coef="1"} | |||
{ 凡夫心 }{ 圣者心 } | |||
{" “境界自心现”有了两重含义:1)第一重含义:佛陀就是讲凡夫误以为的心外的这些真实的存在,其实只是心的( ),这是“境界自心现”的第一重含义。2)第二重含义:对于圣者的境界而言,圣者证悟的真正的( ),并没有( )圣者心,这是“境界自心现”的第二重含义。" | |||
|type="{}" coef="1"} | |||
{ 显现 }{ 真实性 }{ 离开 } | |||
{当境界是指我们凡夫心的行处,就是把佛陀认为只是心的( ),并不是在心外有真实存在的东西,可是我们这些凡夫( )所障,非要把心的( )当作独立于心,在心外的真实存在,这就叫( ),梵文就是samāropa。 | |||
|type="{}" coef="1"} | |||
{ 显现 }{ 无明 }{ 显现 }{ 增益 } | |||
{这个境界还可以表示是圣者心的( ),就是圣者、就是佛陀亲证的真实性,我们把这个真实性起名叫( )。 | |||
|type="{}" coef="1"} | |||
{ 行处 }{ 真如 } | |||
{佛陀看我们凡夫除了( )的错误之外,我们还犯了第二个错误,就是不承认圣者、佛陀有亲证的真实性,那么这个错误就叫( ),梵文是apavāda。 | |||
|type="{}" coef="1"} | |||
{ 增益 }{ 损减 } | |||
{佛陀告诉我们,佛陀有真正亲证的真实性——( )是存在的,但是这个( )的存在,又不是像我们凡夫在我们凡夫境界当中所以为的存在。 | |||
|type="{}" coef="1"} | |||
{ 真如 }{ 真如 } | |||
{在我们凡夫心中,我们认为的存在,它一定是跟我们能认识的这个心是独立的,是分开的;也就是能认识的心与所认识的物是分离的,这是我们凡夫的典型的( )。 | |||
|type="{}" coef="1"} | |||
{ 认知模式;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 } | |||
{真如是存在的,但是这个真如与能见、能证真如的( ),又不是( )的,即真如与能见、能证真如的( )是不二的。 | |||
|type="{}" coef="1"} | |||
{ 心 }{ 分离 }{ 心 } | |||
{“境界自心现”有两重含义,就是佛陀在纠正我们凡夫的两个错误,就是( )的错误和( )的错误。那么纠正这两个错误,就叫( )和( )。 | |||
|type="{}" coef="1"} | |||
{ 增益 }{ 损减 }{ 破增益 }{ 补损减 } | |||
{其实整个佛法无非就是讲两件事情——( )和( ),没有第三件事情。 | |||
|type="{}" coef="1"} | |||
{ 破增益 }{ 补损减 } | |||
{这个增益的错误和这个损减的错误,是( )性错误,就是因为我们凡夫增益了,所以才损减了。 | |||
|type="{}" coef="1"} | |||
{ 连带 } | |||
{ 这个增益的错误导致的严重的后果,就是我们再也见不到佛陀证悟的真正的( )了。 | |||
|type="{}" coef="1"} | |||
{ 真实性 } | |||
{( ),是我们这些凡夫学佛、修行的重头戏。那么整个一部佛法就是讲( ),而重头戏就是( )。 | |||
|type="{}" coef="1"} | |||
{ 破增益 }{ 破增益补损减 }{ 破增益 } | |||
</quiz> | |||
[[Category:净名百科]] | |||
[[Category:三时教法]] | |||
[[Category:楞伽经导读]] | |||
[[Category:楞伽经导读006]] | |||
[[Category:楞伽经自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