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偈颂-3”的版本间差异

添加1,506字节 、 2021年5月25日 (二) 13:02
无编辑摘要
第56行: 第56行:


再讲一个问题,表示凡夫境界的“有”与“非有”,也就是“有”与“无”,是相依相待的。表示不存在的“非有”也就是“无”,是从存在变为不存在的,而这个不存在——“非有”、“无”也可以变为存在。那如果想表达不是从存在变为不存在,想表达压根就不存在,而且这个不存在也不可能变为存在,就是不与凡夫境界的存在相待的彻底不存在,从来就没有存在过,这个不存在,在佛法里用哪个词表达?用śūnya,翻译成汉语就是“空”。所以大家一定要把表示凡夫境界的“有无”的“无”与“空”区分开来。凡夫认为凡夫境界是“有”、“无”生灭的,而佛陀认为凡夫心外世间根本无生、无灭,根本没有“有”与“无”,也就是说佛陀认为凡夫心外世界是“空”。
再讲一个问题,表示凡夫境界的“有”与“非有”,也就是“有”与“无”,是相依相待的。表示不存在的“非有”也就是“无”,是从存在变为不存在的,而这个不存在——“非有”、“无”也可以变为存在。那如果想表达不是从存在变为不存在,想表达压根就不存在,而且这个不存在也不可能变为存在,就是不与凡夫境界的存在相待的彻底不存在,从来就没有存在过,这个不存在,在佛法里用哪个词表达?用śūnya,翻译成汉语就是“空”。所以大家一定要把表示凡夫境界的“有无”的“无”与“空”区分开来。凡夫认为凡夫境界是“有”、“无”生灭的,而佛陀认为凡夫心外世间根本无生、无灭,根本没有“有”与“无”,也就是说佛陀认为凡夫心外世界是“空”。
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以佛陀的智慧观照世间,凡夫境界就是把生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毛的影误执成为了心外的毛,毛是根本不存在的;就是说世间没有生和灭,当然也就没有有与无。法义就是这样的简洁、清晰、明了。
可是千百年来,汉传佛教总是喜欢做玄学式的解读,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而听众也习惯了故弄玄虚的解读,越玄越受欢迎。有人解释这句,“不得有无”是这样说的,“倏有还无”,这个“倏”字就是“忽然”的意思,就是忽然有了,马上又没了。因此继续解释说“不得有无”就是既不执着一切世间的决定的有,也不执着于绝对的无。这种解释就是一会有一会无,既是有又是无,既不止于有又不著于无,听似高深玄妙,实则误解误导。
更有甚者,目前对于这个偈颂中的“不得有无”最普遍的解读是遍计所执自性非有,故不得有;圆成实自性不空,故不得无。这种解读首先就混淆了有无的“无”与“空”。佛教最基本的范畴,“无”和“空”是不一样的,上一讲讲过了,后面的课程中还会更进一步的阐述。这种解读的另一个问题是,这个偈颂是佛陀以智慧观世间凡夫境界不得有无,这里与圣者证悟的真实性、圆成实性一点关系都没有。把“不得无”理解为圆成实自性的不空,这是完全的错解,错的离谱。
JC、L4、LK、MAIN、QA、writer
3,127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