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L4、LK、MAIN、QA、writer
3,127
个编辑
第14行: | 第14行: | ||
{{JM:三自性与五法对应图表}} | {{JM:三自性与五法对应图表}} | ||
三自性就是: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 | |||
五法是:相、名、妄想、正智、如如。 | |||
三自性与五法的对应关系,我们把它分成两段来讲,第一段就是从凡夫的角度来看,第二段是从圣者的角度来看。 | |||
那么从凡夫的角度,最粗略的五法跟三自性的对应关系,也就是刚才我们念的这一段,“名相分别,二自性相”,“名相分别”,也可以叫名、相、妄想,这三样东西对应的是二自性相,对应的是哪两个自性?对应的是遍计所执自性,和依他起自性。那么正智跟真如也叫如如,对应的就是圆成实自性,这是从凡夫的角度是这样看的。 | |||
从凡夫的角度,我们分成了三类,第一就是上面这种笼而统之的把相、名、妄想就对应着遍计所执自性跟依他起自性。依据就是眼前我们正念的这个《楞伽经》偈颂“名相分别,二自性相,正智真如,是圆成性。”,也就是,相、名、妄想,对应的是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那么正智、如如对应的是圆成实自性。 | |||
但是如果我们再细分一下的话,其实“相”跟“名”可以归为到遍计所执自性。而依他起自性,我们要强调依他起自性仅仅是能上的分别,也就是把本来是心中的呈现的影,你非不以为是影,你非误以为是毛的这个“误以为”的错误认识。这个认识过程,我们把它叫做依他起自性。而我们错误认识把影当作毛,我们从凡夫境界上讲,我们凡夫认为毛有没有?有。那么“毛”,也就是遍计所执自性,对应的就是那个“相”和“名”。所以第二个划分,从凡夫角度看,就是把“相”跟“名”对应的是遍计所执自性,而“妄想”——分别,对应的是依他起自性。 | |||
那么如果再往前推,我们再深一步说本来是影,你误以为是毛,这毛有吗?没有。所以我们更严格的讲,把相放到遍计所执性里边,实际上并不特别贴切。我们要把“相”放到依他起自性上来,就是阿赖耶识种子在现行的时候,发生两件事儿,叫显现与分别,那个“显现”就是显现一个似毛的影儿,这就“似义显现”,也就是这个“影”,就是化归依他起性的“相”。而对这个显现似毛的影儿起了妄想、起了分别,非不以为它是似毛的影,非误以为它是真外的毛,这个错误认识、妄想——虚妄分别,是依他起自性。那么,既然我们认为这个不是似外的影,是真外的毛,因此我们给我们认为的毛就起了个名“毛”。其实我们以为有的毛,是根本不存在的,但是这个时候我们对不存在的毛给起个名儿,因此你看从凡夫的角度看的第三个划分,我们是把“名”放到了遍计所执自性里边,把“相”和“妄想”划到了依他起性里边。 | |||
注意这前三项都是从凡夫的角度来看五法跟三自性的对应关系。 | |||
那么后半部分就是从圣者的角度,什么是圣者?从登地菩萨的角度来看五法跟三自性的对应关系。那么实际上我把它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大家看,名实际上从前面的遍计所执性里边也落到了哪里?落到了依他起性,所以我们昨天讲从圣者的角度看,遍计所执性是凡夫以为存在,而圣者认为怎么样?根本不存在。所以你看遍计所执性到了圣者那里就不存在,没有,什么相名妄想。。。遍计所执性是空空荡荡,啥也没有,从圣者看来。那么实际上,相、名、妄想都是依他起性,也就是我们昨天讲的阿赖耶识种子,现行的时候是现行出,就是它表现为两个方面叫显现与分别,那显现就是显现出一个似外的影儿,在这里就在圣者的角度的第一个划分的相上。而我们说分别是干了两件事,第一是什么?把这个似外的影误以为是真外的毛,这就是依他起性的妄想。第三,你既然他原本只是似外的影,你非把似外的影误以为是毛,你误以为有个毛,因此你给他起个名叫毛,这是依他起性的第三个方面。所以从圣者的角度讲,相、名妄想都是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根本不存在。这是等于是第4种划分了,从圣者角度看的第一种划分,是总体的第4个划分了。 | 那么后半部分就是从圣者的角度,什么是圣者?从登地菩萨的角度来看五法跟三自性的对应关系。那么实际上我把它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大家看,名实际上从前面的遍计所执性里边也落到了哪里?落到了依他起性,所以我们昨天讲从圣者的角度看,遍计所执性是凡夫以为存在,而圣者认为怎么样?根本不存在。所以你看遍计所执性到了圣者那里就不存在,没有,什么相名妄想。。。遍计所执性是空空荡荡,啥也没有,从圣者看来。那么实际上,相、名、妄想都是依他起性,也就是我们昨天讲的阿赖耶识种子,现行的时候是现行出,就是它表现为两个方面叫显现与分别,那显现就是显现出一个似外的影儿,在这里就在圣者的角度的第一个划分的相上。而我们说分别是干了两件事,第一是什么?把这个似外的影误以为是真外的毛,这就是依他起性的妄想。第三,你既然他原本只是似外的影,你非把似外的影误以为是毛,你误以为有个毛,因此你给他起个名叫毛,这是依他起性的第三个方面。所以从圣者的角度讲,相、名妄想都是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根本不存在。这是等于是第4种划分了,从圣者角度看的第一种划分,是总体的第4个划分了。 | ||
那么再往前我们再细分一下,实际上最大的是什么?就是大家看在前面的4种里边,正智都划到了圆成实性,大家理解吧?正智划到圆成实性是从什么角度讲的?正智是证得佛陀认为的那个真实的,所以正智在这是常法,可以理解为是常,是以从证真的角度,证得佛陀证悟的真实性的角度,我们可以把正智跟如如划在一档里边,所以你在正智跟如如圣者角度看,正智跟如如我们都划到圆成实性了,对吧?第4种划分,那么正智跟如如为什么把他俩都划到圆成实性了呢?是因为这个时候我们认为这个正智是从哪个角度讲正智?是从证真的角度,证悟的证,真实的真,是从正智能够证悟佛陀、如来证 悟的真实性的角度,因此我们把正智跟如如都划到圆成实性,因为它是清净的,没问题的。 | 那么再往前我们再细分一下,实际上最大的是什么?就是大家看在前面的4种里边,正智都划到了圆成实性,大家理解吧?正智划到圆成实性是从什么角度讲的?正智是证得佛陀认为的那个真实的,所以正智在这是常法,可以理解为是常,是以从证真的角度,证得佛陀证悟的真实性的角度,我们可以把正智跟如如划在一档里边,所以你在正智跟如如圣者角度看,正智跟如如我们都划到圆成实性了,对吧?第4种划分,那么正智跟如如为什么把他俩都划到圆成实性了呢?是因为这个时候我们认为这个正智是从哪个角度讲正智?是从证真的角度,证悟的证,真实的真,是从正智能够证悟佛陀、如来证 悟的真实性的角度,因此我们把正智跟如如都划到圆成实性,因为它是清净的,没问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