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02/课后自测”的版本间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无编辑摘要
小 (导入1个版本) |
楞伽经教材>Admin |
||
第1行: | 第1行: | ||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02= |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02= | ||
''' | '''一、填空题''' | ||
1.由于众生( )、( )的差别,佛陀为不同的众生说法的时候,他讲了不同的法,因此在佛教的教理体系内部就形成了不同的( )系统。 | |||
2.如果一个学习佛教的人,他不能够理解佛教( )的内在结构,那么他就无法读懂佛经,甚至还会产生误解。 | |||
3.《金刚经》和《楞伽经》分属两套不同的佛法的( )系统,同样是“心”字,梵文是citta,词都是一个,但是在这两部经当中表达的( )是非常不同的。 | |||
4.十二缘起当中的行缘识的“识”,跟《楞伽经》当中的藏识、转识的“识”,( )不同。 | |||
5.在佛教史上,梳理佛教理论体系内部结构的这项工作叫做( )。 | |||
6.( )是我们学懂、学通佛法的前提,这个前提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得有的。 | |||
7.有的朋友学佛很久,甚至学了几十年,依然不得门径,为什么?原因之一就是( )。 | |||
8.经是佛说,所以出现在( )当中的判教,那就是佛陀印可的判教,这种判教应该是最权威的、最值得信赖的。 | |||
9.在( )当中,就有佛陀印可的判教,大家给它起名叫做( )。 | |||
10.在( )里边,把佛陀老人家一生的完整的教法分成了( )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 )个相对独立的( )系统,分别给它起名叫做( )教法、( )教法和 ( )教法。 | |||
11.初时教法对应的就是 ( )乘,也叫做小乘。 | |||
12.二时教法跟三时教法是( )乘,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大乘。 | |||
13.依据《解深密经》的判教,大乘佛法是分成了( )个体系。 | |||
14.在( )后来出现了一些有修有证而又有着深厚的学术背景、学术水平的一些大德祖师,他们对佛陀的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分别进行了全面的理论梳理。对佛陀二时教法进行梳理的学派,我们就叫做( );对三时教法进行理论梳理的学派,就叫( )。 | |||
15.这两派传到我们中国以后,我们中国人就管梳理二时教法的教派,给它起了一个很简单的名字就叫( );对于梳理三时教法的教理学派——瑜伽行派,到了中国,我们就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 )。 | |||
16.在中国,唯识是个名言,指佛陀( )教法的学术体系。 | |||
17.在印度,中观这一派出现了几位大德,比如( )、( )、和( )。 | |||
18.在印度,唯识,也就是瑜伽行派,也出现了几位大德,他们叫做( )、( )和 ( )。 | |||
19.佛教不是盲修瞎练,它是有很深的理论指导的,所以历史上的一些祖师大德,他们不仅有修有证,而且他们的( )水平、( )水平是极高的,因此佛教不是反智的。 | |||
20.十二缘起其实就是属于佛陀的( )教法的法,而《金刚经》讲“心不可得”,它是属于佛陀( )教法的法;那么《楞伽经》讲“自心所现”,它是佛陀( )教法的法。 | |||
21.如果我们在体系上把它捋清晰了,那么我们再学习十二缘起,学习《金刚经》,学习《楞伽经》,我们就不会造成思想的( )。 | |||
22.我们要借学习《楞伽经》的机会,全面系统地阐述( )教法的教理体系,也就是讲( )派的思想,说的再通俗一点讲唯识。 | |||
23.在藏传佛教里边,除了格鲁之外,宁玛的( )、噶举的( )、萨迦的( )、觉囊的( ),这些各派的修法,它所依止的显教的教理都是三时教法。 | |||
<hr class=""> | |||
'''二、在线测试题''' | |||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判断题每题1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 |||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 |||
<quiz display=simple > | |||
{佛陀为不同的众生说法的时候,他讲了初时、二时、三时不同的法,根本原因是什么? | {佛陀为不同的众生说法的时候,他讲了初时、二时、三时不同的法,根本原因是什么? | ||
第421行: | 第358行: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quiz> | </qui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