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07/课后自测”的版本间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无编辑摘要
(导入1个版本)
楞伽经教材>Admin
第3行: 第3行:
'''一、填空题'''
'''一、填空题'''


1、净名精舍依止《解深密经》中,由胜义生菩萨说,但得到了佛陀印可的纵向判教,分别是(   )、(   )、( )。
1、净名精舍依止《解深密经》中,由胜义生菩萨说,但得到了佛陀印可的纵向判教,分别是( )、( )、( )。


2、三时教法的纲领当中的三自性,指的是(   )、( )、(   )。
2、三时教法的纲领当中的三自性,指的是( )、( )、( )。


3、“境界自心(   )”,就是凡夫所感知到的种种事物,无非是凡夫心的显现而已。境界既然是凡夫心的显现,就说明它们不是心外的某种真实的存在。
3、“境界自心( )”,就是凡夫所感知到的种种事物,无非是凡夫心的显现而已。境界既然是凡夫心的显现,就说明它们不是心外的某种真实的存在。


4、佛陀说法主要是两件事。破增益和补损减,对于我们凡夫来说,(   )是重头戏。
4、佛陀说法主要是两件事。破增益和补损减,对于我们凡夫来说,( )是重头戏。


5、佛经汉语的“心”字,梵文词,一个是citta,一个是hṛdaya,citta这个梵文词表示();  hṛdaya它的本意是心脏,引申义是指一种理论的()。请用导读课的词汇回答。
5、佛经汉语的“心”字,梵文词,一个是citta,一个是hṛdaya,citta这个梵文词一般表示(); hṛdaya它的本意是心脏,引申义是指一种理论的()。请用导读课的词汇回答。


6、佛经汉语的“心”字,梵文词,一个是citta,一个是hṛdaya。《楞伽经》的这个经文“境界自心现”,这个“心”对应的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心经》的“心”对应的就是()。请用梵文词回答(ṛ可以用r代替)。
6、佛经汉语的“心”字,梵文词,一个是citta,一个是hṛdaya。《楞伽经》的这个经文“境界自心现”,这个“心”对应的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心经》的“心”对应的就是()。请用梵文词回答(ṛ可以用r代替)。


7、佛陀有一次在楞伽城要说法了,到会的有出家的比丘,还有很多在家的大菩萨,大菩萨都通达了(),(),(),(),()。他们都善知()这个法义。请用导读课中的概念回答。
7、佛陀有一次在楞伽城要说法了,到会的有出家的比丘,还有很多在家的大菩萨,大菩萨都通达了(),(),(),(),()。他们都善知()这个法义。请用导读课中的概念回答。
<hr class="">
<hr class="">
'''二、在线测试题'''
'''二、在线测试题'''


'''测试题1'''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判断题每题1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判断题每题1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点击随机按钮,设定 随机题目、随机答案顺序;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quiz display=simple >
<quiz display=simple >
第152行: 第152行:
-精神活动
-精神活动
-圣者境界的心
-圣者境界的心


{楞伽经课程里面说,佛经里的“心”,一般对应两个梵文词,一个是citta, 一个是attic。
{楞伽经课程里面说,佛经里的“心”,一般对应两个梵文词,一个是citta, 一个是attic。
|type="()" coef="2"}
|type="()" coef="1"}
-正确
-正确
+错误
+错误
||一个是citta,一个是hṛdaya
||一个是citta,一个是hṛdaya
</quiz>
<hr class="">
'''测试题2'''
<quiz display=simple >


{我们看经文只要看到“心”这个词,就要认真思考一下,它对应的梵文是citta还是hṛdaya。
{我们看经文只要看到“心”这个词,就要认真思考一下,它对应的梵文是citta还是hṛdaya。
|type="()" coef="2"}
|type="()" coef="1"}
+正确
+正确
-错误
-错误


{citta这个梵文词表示精神活动;hṛdaya它的本意是心脏,引申义是指一种理论的核心要点。
{citta这个梵文词表示精神活动;hṛdaya它的本意是心脏,引申义是指一种理论的核心要点。
|type="()" coef="2"}
|type="()" coef="1"}
+正确
+正确
-错误
-错误


{我们刚读过《楞伽经》的经文“境界自心现”,这个“心”对应的就是hṛdaya,表示的是精神活动。
{我们刚读过《楞伽经》的经文“境界自心现”,这个“心”对应的就是hṛdaya,表示的是精神活动。
|type="()" coef="2"}
|type="()" coef="1"}
-正确
-正确
+错误
+错误
第185行: 第176行: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心”对应的梵文是hṛdaya,不是citta。《心经》的名字是说这部经是讲述“般若波罗蜜多”这个法门的核心要义。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心”对应的梵文是hṛdaya,不是citta。《心经》的名字是说这部经是讲述“般若波罗蜜多”这个法门的核心要义。
|type="()" coef="2"}
|type="()" coef="1"}
+正确
+正确
-错误
-错误


{《楞伽经》前面提到,今天参加会议的所有人都通达“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都“善知境界自心现”这个法义。
{《楞伽经》前面提到,今天参加会议的所有人都通达“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都“善知境界自心现”这个法义。
|type="()" coef="2"}
|type="()" coef="1"}
-正确
-正确
+错误
+错误
第196行: 第187行:


{经文“游戏无量自在、三昧、神通、诸力,随众生心现种种形,方便调伏”中,“游戏”,表示大菩萨们在度化众生时,示现和众生一起打《CS》电子游戏。
{经文“游戏无量自在、三昧、神通、诸力,随众生心现种种形,方便调伏”中,“游戏”,表示大菩萨们在度化众生时,示现和众生一起打《CS》电子游戏。
|type="()" coef="2"}
|type="()" coef="1"}
-正确
-正确
+错误
+错误
第202行: 第193行:


{经文“游戏无量自在、三昧、神通、诸力,随众生心现种种形,方便调伏”中“三昧”,三昧梵文是samādhi。所以三昧是samādhi这个词的音译,这个词还有时候音译为三摩地,意译就是定力,大菩萨们具有很强的定力。
{经文“游戏无量自在、三昧、神通、诸力,随众生心现种种形,方便调伏”中“三昧”,三昧梵文是samādhi。所以三昧是samādhi这个词的音译,这个词还有时候音译为三摩地,意译就是定力,大菩萨们具有很强的定力。
|type="()" coef="2"}
|type="()" coef="1"}
+正确
+正确
-错误
-错误


{经文“游戏无量自在、三昧、神通、诸力,随众生心现种种形,方便调伏”中的“神通”,指这些菩萨们具有的种种的神异的、超常的那种能力。
{经文“游戏无量自在、三昧、神通、诸力,随众生心现种种形,方便调伏”中的“神通”,指这些菩萨们具有的种种的神异的、超常的那种能力。
|type="()" coef="2"}
|type="()" coef="1"}
+正确
+正确
-错误
-错误


{经文“游戏无量自在、三昧、神通、诸力,随众生心现种种形,方便调伏”中的“诸力”指种种的菩萨们度化众生过程产生疲倦和疲劳的真实感。
{经文“游戏无量自在、三昧、神通、诸力,随众生心现种种形,方便调伏”中的“诸力”指种种的菩萨们度化众生过程产生疲倦和疲劳的真实感。
|type="()" coef="2"}
|type="()" coef="1"}
-正确
-正确
+错误
+错误
第218行: 第209行:


{经文“游戏无量自在、三昧、神通、诸力,随众生心现种种形,方便调伏”中的“随众生心现种种形方便调伏”,指菩萨可以随着众生的种种的心愿,显现出不同的形态,以方便度化、调伏众生。
{经文“游戏无量自在、三昧、神通、诸力,随众生心现种种形,方便调伏”中的“随众生心现种种形方便调伏”,指菩萨可以随着众生的种种的心愿,显现出不同的形态,以方便度化、调伏众生。
|type="()" coef="2"}
|type="()" coef="1"}
+正确
+正确
-错误
-错误


{《华严经》·观世音《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观世音菩萨就具有这种能力,众生以何身得度,观世音菩萨就现何身而为说法的能力。
{《华严经》·观世音《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观世音菩萨就具有这种能力,众生以何身得度,观世音菩萨就现何身而为说法的能力。
|type="()" coef="2"}
|type="()" coef="1"}
-正确
-正确
+错误
+错误
第229行: 第220行:


{经文“一切诸佛手灌其顶”。什么样的菩萨能够获得佛的“手灌其顶”的加持呢?在《楞伽经》的后边有一段有详细的描述,凡夫位菩萨就能够获得佛的“手灌其顶”的加持。
{经文“一切诸佛手灌其顶”。什么样的菩萨能够获得佛的“手灌其顶”的加持呢?在《楞伽经》的后边有一段有详细的描述,凡夫位菩萨就能够获得佛的“手灌其顶”的加持。
|type="()" coef="2"}
|type="()" coef="1"}
-正确
-正确
+错误
+错误
第235行: 第226行:


{楞伽经课程中讲,修道位可以分为十二个阶段,分别叫做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和八地、九地、十地、等觉、妙觉一共十二个阶段。
{楞伽经课程中讲,修道位可以分为十二个阶段,分别叫做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和八地、九地、十地、等觉、妙觉一共十二个阶段。
|type="()" coef="2"}
|type="()" coef="1"}
+正确
+正确
-错误
-错误


{今天到会的都是大菩萨,他们大到何种程度?这些菩萨们都是没见道的菩萨。
{今天到会的都是大菩萨,他们大到何种程度?这些菩萨们都是没见道的菩萨。
|type="()" coef="2"}
|type="()" coef="1"}
-正确
-正确
+错误
+错误
第246行: 第237行:


{经中讲十地菩萨都示现来听佛说法。这就告诉我们,整个佛法的修行的历程当中,我们必须闻法不厌足,任何时候都不要以为自己听法听够了、听足了,其实远远不够,十地菩萨都给我们示现要听佛说法,而我们没有理由不听法,不读经。
{经中讲十地菩萨都示现来听佛说法。这就告诉我们,整个佛法的修行的历程当中,我们必须闻法不厌足,任何时候都不要以为自己听法听够了、听足了,其实远远不够,十地菩萨都给我们示现要听佛说法,而我们没有理由不听法,不读经。
|type="()" coef="2"}
|type="()" coef="1"}
+正确
+正确
-错误
-错误


{须菩提是这个《楞伽经》的当机菩萨,后面都是由须菩提来向佛提问,佛回答须菩提的问题,形成了这部《楞伽经》。
{须菩提是这个《楞伽经》的当机菩萨,后面都是由须菩提来向佛提问,佛回答须菩提的问题,形成了这部《楞伽经》。
|type="()" coef="2"}
|type="()" coef="1"}
-正确
-正确
+错误
+错误
第257行: 第248行:


{ 如果不在体系上把判教捋清晰,那么我们学习十二缘起,学习《金刚经》,学习《楞伽经》,就会造成思想的混乱
{ 如果不在体系上把判教捋清晰,那么我们学习十二缘起,学习《金刚经》,学习《楞伽经》,就会造成思想的混乱
|type="()" coef="2"}
|type="()" coef="1"}
+正确
+正确
-错误
-错误


{《楞伽经》讲“自心所现”,它属于佛陀的二时教法。
{《楞伽经》讲“自心所现”,它属于佛陀的二时教法。
|type="()" coef="2"}
|type="()" coef="1"}
-正确
-正确
+错误
+错误
第268行: 第259行:


{ 以《楞伽经》的梵文原本与《楞伽经》在汉传佛教历史上,这三个古老的译本做个对比,菩提流支的译本与现存梵文原本的契合度最高。
{ 以《楞伽经》的梵文原本与《楞伽经》在汉传佛教历史上,这三个古老的译本做个对比,菩提流支的译本与现存梵文原本的契合度最高。
|type="()" coef="2"}
|type="()" coef="1"}
-正确
-正确
+错误
+错误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