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04
个编辑
第131行: | 第131行: | ||
+D、无论是破增益的法,还是补损减的法,都是佛陀的对治。 | +D、无论是破增益的法,还是补损减的法,都是佛陀的对治。 | ||
||略。 | ||略。 | ||
{如果就凡夫心而言,对“境界自心现”的法义理解正确的是哪项?( ) | |||
|type="()" coef="2"} | |||
-A、“境界自心现”的“心”指凡夫的第六意识,所以叫凡夫心。 | |||
+B、凡夫通过眼、耳、鼻、舌、身、意等感官感知到的世界,仅仅是凡夫心的显现,并不是真实的存在。 | |||
-C、“境界自心现”是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给凡夫讲法。 | |||
-D、“境界自心现”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给登地菩萨讲法。 | |||
{以下对“种子熏现模型”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 | |||
|type="[]" coef="2"} | |||
+A、“种子”只是类比凡夫境界的一个方便善巧的名言。 | |||
+B、安立“种子熏现模型”,诠释了kṛ的作用延续的机制,驱使着kṛ的作用延续下去的力量,佛教起名叫业力。 | |||
-C、安立“种子熏现模型”,诠释了凡夫心如何生出了心外的世界。 | |||
+D、“现”指现行,现出的是行为kṛ,不是现出事物。 | |||
{以下对“藏识大海,境界风动,转识浪起”中的“藏识”与“转识”的法义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 | |||
|type="[]" coef="2"} | |||
+A、“转识”仅仅是“藏识”在某种情形下所表现出来的功能。 | |||
+B、在《楞伽经》中用“藏识”来描述凡夫心。 | |||
+C、把“藏识”比喻为大海,“转识”比喻为波浪,说明“转识”并没有离开“藏识”而独立存在。 | |||
-D、凡夫可见大海和波浪,所以凡夫也可见“藏识”和“转识”。 | |||
{以下对“自所得圣智证法”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 | |||
|type="[]" coef="2"} | |||
+A、在《楞伽经》中,“智”指圣者心,梵文是jñāna。 | |||
-B、佛陀说的“自所得圣智证法”,就是佛陀亲证的“自所得圣智证法”。 | |||
-C、《楞伽经》中的“自所得圣智证法”指阿罗汉证得的境界。 | |||
+D、“自所得圣智证法”表示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给凡夫说法。 | |||
答疑:AD | |||
{ “境界自心现”的两重含义分别是破增益和补损减。对佛陀横向教理体系的破增益和补损减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 |||
|type="[]" coef="2"} | |||
-A、可以只讲破增益,不讲补损减。 | |||
-B、可以先讲补损减,后讲破增益。 | |||
+C、破增益和补损减是连带性错误。 | |||
+D、佛教就讲两件事情:破增益和补损减,没有第三件事情。 | |||
答案:CD | |||
</quiz> | </qui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