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德与智慧
福德与智慧
有人会想,佛教所倡导的布施是布施了还得当没布施,那我压根儿不布施不就完了吗?可以吗?不可以。不要忘了二谛。佛陀给我们凡夫说法为什么用二谛的模式?刚才我们讲布施了还得当没布施,也就是要在布施那一当口,我们要观能布施的、被布施的,跟布施的过程是空,在空上行布施,因此布施了还得当没布施,这是胜义谛性空的要求。但是要注意,在凡夫境界上,此时此刻世俗谛不能丢,世俗谛的缘生性不能丢。什么叫世俗谛的缘生性不能丢呢?就是在布施那一当口,在世俗谛上,有没有能布施的?其实是有,但是这个能布施者不是常一不变的,而是相似相续的有。在世俗谛上,有没有一个被布施者?有,但在世俗谛上讲,是相似相续的有,不是常一不变的有。
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首先在世俗谛上,当他见到一个生活遇到困难的人,一定会在心中生起一股悲心。在悲心的驱使下,世俗谛的要求是他必须得去布施,必须得去帮助那个生活遇到困难的人。为什么?大乘佛法修行的根本是智慧,没有问题。佛陀认为我们凡夫之所以轮回于生死不能解脱,就在于无明、糊涂,因此佛陀给出的引领着我们趋向涅槃的解决方案,根本就是打破无明见真实,所以佛法的根本修行是智慧,这一点没有问题。因此在大乘佛法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词叫“bodhi”,音译为“菩提”,意译为“觉”。大乘佛法修行的根本是智慧,大乘佛法修行的过程就是从糊涂的凡夫走向智者的境界。因此大乘佛法修行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觉的过程,就是觉的心不断地生起与修为的过程。这个觉的心,在大乘佛法里就叫“菩提心”,大乘佛法的修行的根本就是菩提心。
菩提心的法义很深,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去解读菩提心。从目前所讨论的教理层次上,可以把菩提心分成两个方面,哪两个方面?首先在世俗谛上,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看到有众生生活遇到困苦的时候,世俗谛要求必须得布施,因为只有在这个切实的布施行为底下,才会增长福德。大乘佛法修行的根本是智慧,但是佛教里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就是把智慧比喻成一条鱼,而这条鱼如果要不死,养育它的是水,鱼不能离开水;而大乘佛法认为,什么是养育智慧的鱼的水呢?这个水就是福德。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每当见到众生有苦难的时候,世俗谛要求他,在他内在的悲心的驱使下,必须有个切实的布施行为,因为只有在这个切实的布施行为底下,才能增长福德,而福德是养育智慧的鱼的水。没有福德的水,智慧的鱼会干枯死的,这是世俗谛的要求。那么在胜义谛上,性空、无我。作为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在切实的布施行为发生的那一当口,他在胜义谛上要观:哇!能布施的是空,被布施的是空,布施的过程依然是空—在空上行布施,因此布施了还得当没布施。